为路发今著《溧阳古今》序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发今同志是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校友,我敬佩的学兄。尽管我俩是同乡,但起初多年一直没有谋面,我是读他的书才知道家乡有一位爱好写作的“父母官”。不久前,发今同志寄给我一部鸿章钜字《溧阳古今》,并嘱咐我为之作序,尽管我的第一反应是担当欠力,如不胜衣,但对发今同志的久仰之情,像无形之手指挥着我欣然允诺。
我经常感慨,游子在外,时间越长,乡情越深。然而,发今同志除大学求学在外,一直在家乡工作,其所言所行特别是他所著书的字里行间,可以透视到他此生似乎是为家乡而生,家乡情结犹如久别游子。难怪了,已过古稀之年的他还在电脑面前敲打着键盘码字,撰写着《溧阳古今》等著作,这不能不说,发今同志为了用文字扎实打造或深刻展示文化溧阳和溧阳文化,真乃呕心沥血、苦心经营。
有幸第一时间研读《溧阳古今》书稿,感受颇深。该书叙说历史,犹如上下三千年的溧阳人、事、物和精、气、神的立体画卷,读来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拜读该书,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溧阳历史之厚重、蕴奥与潜力。说厚重,书中写道,溧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就是经济社会发达的“濑渚邑”,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古城,而且是秦始皇创设郡县制的江南古县之一,可谓历史悠久;溧阳历来是重教兴学、注重文化孕育和人才培养之地,历史上出现过两位状元和一百八十多位进士。有李白、孟郊等诗人在溧阳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及为了纪念曾在溧阳的蔡邕、李白、孟郊、朱熹等历史文化名人而建造的文昌阁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溧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说蕴奥,书中写道,溧阳历史上有“吴头楚尾”的说法,其实这既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是楚风吴韵的交汇聚集之地,古代溧阳的社会底蕴、精神内涵和生存特质无不与之有关,史贞女义救伍子胥的故事,自古至今,流传甚广。溧阳历史上“团城”的建成以及历次的修缮和完善,是水利工程的一个创举,也是溧阳经济发达、防务智慧和生态治理的写照。说潜力,书中写道,溧阳境内有山有水,大小溪、涧、河、湖、港、荡、渚,星罗棋布,自然资源丰腴;尤其是民风朴实、互帮互助、良心处世,是溧阳人凝心聚力之源泉。如1934年,溧阳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饥荒导致全县二十多万人(那时溧阳全县人口三十三万)外出逃荒,当时全县上下许多有头有脸的人外出四处乞赈,救济灾民,书写了十分感人的一幕,这何尝不是社会潜力在积聚和孕育?
拜读该书,从中可以体悟到今日溧阳之璀璨、精彩与活力。说璀璨,书中写道,陈毅、粟裕等同志按照党中央指示,率领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在敌、伪夹击,极为复杂、尖锐、艰苦的斗争中,开展灵活机动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次年在溧阳水西村成立了以陈毅、粟裕为正、副指挥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水西村成了江南新四军挥戈江南、打击日寇的指挥中心,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来侵略的意志和决心,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必然夺取全国胜利的坚定信心。陶国华(陶希晋)、许闻天、王尧山等老一辈革命家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虽历经坎坷、出生入死,但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周利人同志作为一位老革命,离休之后,淡泊名利,离开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溧阳老家自掏腰包买猪苗、养肥猪,俨然成了一个农村猪倌,为引导农民致富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那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老百姓有口皆碑,都说这样的共产党干部越多越好!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金山里民兵营的峥嵘岁月,谱写了我国民兵发展史的新篇章,他们的辉煌业绩让人们的思想和心灵都受到震撼和荡涤。说精彩,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溧阳人民热情高涨,兴修水利,高山出平湖,造福万家。撤县设市尽管一波三折,但溧阳建市后,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发展成为今天开放、繁华、辉煌的现代化城市。溧阳1号公路以其靓丽的彩虹身影和别致的文化符号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跃上了“和谐号”高速列车,并以网红身份游历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成为闻名遐迩、名扬四海的溧阳特色名片。建筑独特、美妙的溧阳博物馆,以其特有的姿态展示其传递历史文化、加强文化教育和开发智能的重要作用。说活力,书中写道,改革开放后的“四千四万”精神,和实施的“四大开发”项目,为溧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也为溧阳建设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溧阳县城的巨变和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的三胜村,就是典型的范例。在历次抗旱灾、抗洪涝的斗争中,溧阳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总是冲在抗灾最前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这何尝不是坚不可摧、势不可挡的合力?燕山公园、滨河公园、湾溪公园、樱花公园等市民休闲地的建立,这不仅标志着溧阳市民生活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完美,更是积蓄社会力量的重要条件和平台。
拜读该书,从中可以把脉到古今的溧阳人之信义、厚道与张力。说信义,书中写道,葛氏望族,名臣良吏辈出,他们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品质,获得了溧阳百姓的高度好评。作为“全国文明村”的三胜村,由于有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还有三胜村干部群众共同讲诚信、齐努力,因而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内,就使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今天的幸福村。说厚道,书中写道,非常能吃苦的“香瓜婆婆”,她的处世理念是世上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为人在世要做个好人,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因此,尽管她自己家境并不富裕,但她非常乐意与帮助过或没有帮助过自己的穷村民们共享劳动成果,每年栽种的香瓜总能让村民们惬意地享受。前面提到的老专员周利人,不留恋舒适的城市生活,宁愿到农村吃苦,目的是为家乡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做点实事。说张力,书中写道,海大伯伯每到危急关头,比如遇到溺水的小孩,或是被烈火围困的小孩,他总是能毫不迟疑地跳进水中或冲进火海去抢救小孩,这种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的自我牺牲精神,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将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有鉴于此,《溧阳古今》尽管只是撷取了部分历史片段、人物故事、经济社会发展境况等等,但这其实是思想内涵深刻、系统体现溧阳和溧阳人精神的思想性著作。同时,这部著作文笔细腻、文风朴实,理念清新,展示了发今同志非凡的文字功底。书中故事,情节生动,激动人心,不时地导致读者潸然泪下,凸显了这部著作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这里我要特别添加笔墨以飨读者。发今同志是家乡的一位“儒官”,他多年如一日地书写着溧阳的故事,撰写了《平陵笔记》《溧阳往事》《故园旧事》和这本《溧阳古今》等文史书籍,编著了《美丽的天目湖》《溧阳旅游文化》《梦乡天目湖》《天南海北溧阳人》(第一、二册)和《纪念溧阳解放六十周年》专刊等文史资料,为溧阳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在这些著作中,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有跌宕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战天斗地、重新安排山河的英雄气概,有潇洒浪漫的文化情怀,有纯朴诚信的民俗民风,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将这些内容综合在一起,犹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绚丽缤纷的溧阳史诗!作为家乡文化、文学界翘楚,发今同志笔力雄健:铺陈溧阳历史,时事清晰;讴歌革命事迹,大笔如椽;撰写报告文学,生动精彩;叙述民俗民风,情感真挚;描写山水地势,秀丽如画。因此,发今同志的系列著作,是从历史到现实认识溧阳、懂得溧阳的珍贵文献,是一部值得留存于世的地方史料!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