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今天的博物馆更有范儿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华社西安5月18日电 什么样的地方,能一年吸引12.9亿人次前来“打卡”?

国家文物局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为我们揭晓了这个答案:博物馆。

据统计,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6000多家博物馆各现特色。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这是一位博物馆“发烧友”对自己业余生活的描述,更是当下人们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守望传统、拥抱未来。

它们更“火”——

“没想到去博物馆也要拼网速!”这是一位网友“五一”前夕蹲守湖南省博物馆官网预约的感叹。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了观众5054万人次。

博物馆展览供给不断增加,文化瑰宝星光熠熠。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良渚博物院的玉琮、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吸引不少观众“为一馆,奔赴一座城”。

众多参观者中,总有一群群身高刚及展柜边缘的小朋友,好奇地凝望历史悠远的一个个文物。考古夏令营、文博大讲堂、实践体验课,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往历史和世界之门;红色文物诉说革命先辈的故事和信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博物馆“热”带动文博话题“火”了起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文博元素在荧幕上的呈现越发多样,讨论热度越来越高。

它们更“活”——

今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陆续“活”了起来。

逛累了吗?那就来体验考古。

今年“五一”,河南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上新”考古科学体验馆,主打一个沉浸式,吸引诸多游客进馆探险、挖宝。

从“走马观花”到数字化观展,再到如今的沉浸式体验,科技加持下,博物馆带来的参与感不断增加。

只看文物不满足?数字技术的应用,让人们更直观触及历史。

5月17日,利用AI绘画、大模型等相关技术,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汉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数字人,展现在世人面前,2000余年前的时代片段跃动起来。

故宫、殷墟、三星堆……博物馆纷纷通过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也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触及感。

逛完博物馆带点啥?文创产品花样翻新,每一样都“长在审美点”。

“马踏飞燕”玩偶走“丑萌风”,《故宫日历》开启新年风景,各色文创雪糕有“颜值”又美味……博物馆里的文创店,成为博物馆之行的热门“打卡点”。

它们更有“范儿”——

考古研究不断深入、布展更加精美、展览讲解有深度又有温度……博物馆“专业范儿”十足。

“来国博,看中国。你看见的,是历史之中国、发展之中国、开放之中国、未来之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介绍文案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范儿”,在国博窥见脉络。

6000多家博物馆,如同一个个片段与区块,拼出泱泱华夏的时空版图,展现文化独特魅力。

跨越山海与时光的对话,不止于此。“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犍陀罗艺术展等走进故宫,与古老宫殿碰撞出交流火花;荆州博物馆37件(套)战国时期的文物正赴美“出差”,上海博物馆举办“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博物馆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让我们从博物馆出发,以史鉴今,共赏文明之美。

2023年

6000多家博物馆

各现特色

12.9亿人次

让博物馆的力量烛照未来

一器一典管窥古韵,方寸之间尽览千年——这是博物馆的传统魅力,而今,它焕发出新的光彩。

博物馆,越来越“鲜活”了。

一支故宫口红,描绘华美隽永的东方色彩;一枚敦煌书签,定格浪漫奇绝的文明姿态;一副VR眼镜,带你穿越时间长河,体验“手可摘星辰”……奇思妙想的文化创意、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一步步打破时空局限,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的美好交汇。

从敦煌到殷墟,再到三星堆,一批博物馆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顶流”。深入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之美走出高冷的展柜、走进火热的生活。

博物馆,越来越“好懂”了。

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小青莲”志愿者在讲解服务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在湖南博物院,“馆校美育”课程教孩子们解析美、创造美……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博物馆是存史启智的平台,以历史与文化涵养公民精神,凝聚起强大、深厚的社会奋进力量。

博物馆,越来越“出圈”了。

不久前,曾侯乙铜鉴缶等一批珍贵文物亮相美国旧金山,青铜时代艺术瑰宝引海外惊叹;未来“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则将亮相湖南,以东西方的历史对话述说文明的共情交融……近年来,博物馆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明的交响,总能唤起真切的共鸣。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多元文明的互鉴中,博物馆成为桥梁和纽带。走出国门向海外展示的华夏瑰宝,承载的是中国的开放、包容与自信,以及与不同文明交流、共生的诚意与决心。

一个珍视文明的民族,才能筑牢根脉;一个敬畏历史的国家,才能走向未来。博物馆的力量润物无声,烛照前程。参观博物馆是寻根和启迪,不忘民族之来路;建设博物馆是保护与传播,继承文明之辉煌。

新华社长沙5月17日电

武进拥有6家民间博物馆

数量规模居常州之冠

5月18日,记者从常州市武进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获悉,该区各类民间博物馆蓬勃兴起,目前已拥有6家不同风格的民间博物馆,展出内容涉及竹木刻、民俗、龙文化以及综合类,馆藏品数量在3000件(套)左右,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作品,展出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年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数量和规模均居于常州各辖市区首位。图为徐氏竹木刻博物馆的展出场景。

高岷图文报道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开馆

90%展品系首次亮相

新华社西安5月18日电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18日正式开馆,这是国内首个以集中展示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为主题的博物馆。“秦汉文明”系列展览同时揭幕。

秦汉馆地处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毗邻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占地面积约300亩,其中展陈面积1万余平方米。秦汉馆主体建筑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7座建筑呈北斗七星布局,彼此以架空廊道连接。

“秦汉文明”系列展览包括基本陈列“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和“城与陵”“技与美”2个专题陈列,以“大历史+小专题”的展览设计,系统讲述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下的社会风貌、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

据介绍,秦汉馆现阶段展出1500余件文物,其中90%是首次展出。金怪兽、杜虎符、鎏金铜蚕等珍贵文物在秦汉馆与游客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