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书中春秋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图①、图②戴博元在工作中图

③戴博元(左四)参加《张太雷年谱》编写工作会议

南大街的新街巷老宅,一间不大的住房内朝南靠墙摆放着一顶木质书柜。柜里分门别类、满满当当地收藏着父亲一柜子的书。房间里的电视柜、床下也都堆满了父亲的书。

透过书柜的玻璃移门,能看到从古至今的辞海、辞源、词典、字典等工具书,《史记》《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历史书,苏东坡、黄仲则、恽南田等文豪大家的文集及父亲喜爱的文史掌故、戏曲书画、传记演义等。还有父亲的一些专著及他参与撰稿的著作,如《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中国戏曲志·江苏分卷》《江南胜迹》《江苏省志·文物志》《恽南田年谱》《恽南田诗选》《张太雷年谱》《常州文史杂谈》《常州文物古迹》《天宁寺》等。此外,还有魏绍昌、郑逸梅、吕翼仁、黄葆树等好友赠送的书。

父亲一有空隙,便会打开书柜,坐在书桌前静静地捧起一本书,娴熟地翻着目录,仔细地查阅着字里行间。有时边看边记录着什么,看久了就会放下书本沉思,过一会儿又埋头开始他的写作。父亲看书写作时专注的神情与他清瘦的身形,让人至今难以忘记。年幼的我们,总是想不明白为何父亲有那么多看不完的书和写不完的文章。

记得原文管办主任潘茂老先生生前曾对我说过:“你父亲看的古书多,肚子里的学问不得了,你要好好跟他学。”父亲一生唯爱书,即使在那砸烂一切、无书可读的“文革”年代,他的床头也堆满了如鲁迅杂文小说、范文澜《中国通史》及《史记》等不在红卫兵“破四旧”之列的书。书籍带给他广博的知识和无穷的乐趣,助他渡过了逆境,促使他在文物、文史、戏曲研究的道路上更加努力。

从1979年起,父亲先后任市地名委员会与市文管办顾问。浩劫后的常州文化界百废待兴。当时,地名编纂与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是他们的重头工作。父亲生前却很少跟我们谈起他的工作,因此我们也不知他有什么成绩。只知道他每次疲惫不堪、风尘仆仆地从外面一回来,就累得斜躺在床上,那一定是又去了很远的地方寻访什么古迹遗存或乡贤耆老。记得有一次,他与常来家中的上海好友黄葆树老先生(黄仲则六世孙)满脸晒得发红、汗流浃背地一起从外面回来,边进门边兴奋地谈论着“永宁庵”。事后,从父亲的《青山何处埋诗魂》一文中才知道,经过多年的文献资料研究及坚持不懈的一次次下乡寻访,他们终于在现址北环小学附近(当年还是一片菜地)找到了清代大诗人黄仲则的墓葬遗址。时值1983年6月6日,常州纪念诗人黄仲则逝世200周年。兴奋与感慨之情,父亲在文中展露无遗:“此时始觉身疲腹饥,当我们踏上归途时,内心却感到一种莫大的安慰。”由此可知,他的许多诸如《藤花旧馆变迁考》《南田常州遗迹寻梦》《张太雷家世和他的童年》《盛宣怀家世考》《李伯元家世考》等一系列作品的资料搜集与寻访考证,都是备受艰辛,很不容易的。

父亲年轻时得过肺气肿,年老后身体更是十分虚弱,稍一劳累便会发烧,经常需去医院挂点滴。我们最怕的就是晚上接到母亲焦急的电话说父亲病了,于是全家出动送父亲去医院看急诊。父亲几乎每次出差回来必生病,尽管我们一再埋怨父亲晚年不要太劳累,减少外出,但年近古稀的他,为了文博工作依然故我。直至父亲仙逝后,从他的日记及文章中我们才知晓:1983年赴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查考到了苏东坡任职常州团练副使的证据;1984年冬,冒着大雪赴上海请刘海粟大师为《常州市地名录》题词;1985年为筹建黄仲则纪念馆与黄葆树一起在上海征集名人书画;1989年赴上海向收藏家王春渠后裔王瑞萱征集文物,后又去送捐赠证书;1991年秋,赴天津参加常州与京广汉《张太雷年谱》分写作者研讨会;1994年再赴上海参加吕思勉先生之女吕翼仁先生追悼会等。

文化界的人士都认为父亲的文章资料性强且有文采。父亲著述严谨认真,他十分重视第一手资料发掘,不会简单照搬照抄前人已有的论述与资料,即使必要的引用,也会注明出处,充分尊重前人的著作权。看似一篇几百数千字的文章,他都要尽可能地花费时间来寻找直接当事人、知情者,考证历史遗迹、文献记载或家谱、已有论著等相关资料,在资料充足可靠的基础上动笔。如他的《蒋君稼艺术摭闻》《恽南田年谱》《陆小曼的一生》等文章的后面都详细注有参考资料出处及原著者姓名;又如《贞和堂三百年沧桑史》《南田东园今何在》《戏剧评论家张肖伧》等文章,都是一一求证过如唐荆川后裔唐玉虬、恽家花园园主恽彦琦的曾孙恽慰甘及生父恽宝惠、张肖伧解放前上海交通银行的多年同事顾隆高等先生,结合他们的回忆和提供的资料,并在考证了大量当年报刊文献记载后撰写的,而恽宝惠、蒋君稼、张肖伧等前辈本就是父亲过从甚密、交往多年的师友;再如《歌台缤纷录》中众多人物与事件,几乎都是经函询求证,并咨询资深前辈戏剧评论家、好友张古愚先生后写就的。其中有的高龄艺人,如常州籍著名电影演员徐琴芳等在父亲函询后不久就谢世,可见这些资料来之不易。张太雷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丁则勤教授在1992年9月10日给王玮的信中亦是这样评价父亲的:“希望博元同志在百忙之中给一些指点,他的考证功夫很深,治学严谨,使在下十分倾心,望您代我向戴老师多多问候致意。”

1979年父亲受邀任常州地名委员会顾问,1984年任常州市文管会办公室顾问,几十年来为家乡文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耕耘,奉献一生。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参与了一系列国家级重大典史辞书的编写,如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文化部主编的《中国戏曲志·江苏分卷》及四省市《江南胜迹》等的编写,许多研究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及日本《清末小说》等国内外权威机构、权威刊物采用和刊载;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常州文史杂谈》,曾作为江苏文史资料第111辑(附录);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对常州文史、地名、掌故方面的调查、访问、收集、整理、考证,对地方文史与文物古迹了如指掌,人称“文史通”,他参与并完成了对常州地区“文革”极“左”地名全面拨乱反正的我市第一部《常州市地名录》的编纂。上世纪90年代,他为常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奔走,向国务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主要领导及国家专家组成员郑孝燮、罗哲文等大师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正如中国当代文物建筑“兰亭”叙谈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丹青先生所述:“在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考察活动中,博元先生总是如数家珍,吾辈同道之友每次均受益匪浅。”“先生所涉之典,无不引经据考,备溯渊源,珠玑缀萃,琳琅展列。”“文而有质,质而不散,博而不繁。可见先生探究之博,劬学之殷。”

父亲一生生活节俭,视书为宝,常常不惜用微薄的收入去购置心仪之书。他为人低调,和气谦虚,富有修养,不会攀附权贵,不会营私牟利。他虽话语不多,但却默默地以自身行为和品行教育着儿女,用书香和家风影响着后辈。父亲的书柜装满了他的人生和世界。书是父亲一生的热爱和积累,是他用笔耕耘人生的文化财富,也造就了他的一生奉献和不朽成就。书是父亲一生的缘。

父亲戴博元离开我们已整整九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往事,却时常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今年8月20日是父亲百年诞辰,谨撰此文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