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彰显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是对高技能人才社会价值的充分肯定,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龙城工匠”是常州产业工人刻苦钻研、技艺超群、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最佳形象代表。多年来,我市评选出40位“龙城工匠”和30位“龙城技能标兵”,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引领风骚,全市工匠数量在全省位列第一方阵。常州从工业制造明星城到工业智造名城,从国际化智造名城到新能源之都……一路走来离不开一批批劳模、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匠心”、钻研创新的“匠智”和锐意进取的“匠力”。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龙城工匠”是常州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工会组织必须承担起的光荣历史使命。
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 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是激励广大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共同思想基础。
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信仰之力。“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出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为各个专业领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精神动力。弘扬工匠精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车间,把高质量发展体现到每一道工艺,就能以更多微观创新,汇聚起转型升级的宏观动能。市总工会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建由劳模工匠、思政教师、高技能人才组成的讲师团,推进“班前十分钟 车间话奋斗”,走进企业和学校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劳动创造幸福”等主题宣讲,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生产、职工创造的全过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职工、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氛围,凝心聚力打造“同心圆”式的思政体系。
工匠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思想之基。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筑牢全市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之基,也是市总工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机制和党建、工建、产改一体推进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劳模支部“双创双提升”工程,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和党小组,团结引领广大职工以崇尚完美、追求卓越、达至极致的理念和乐干、细干、巧干的实践,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贡献更多力量。
工匠精神是一心一意的政治之魂。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劳动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扬。时代造就劳模,劳模引领时代,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始终是跨越时空、永不褪色的鲜艳旗帜。培厚工匠精神土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这是新时代工会组织的使命和担当,也必将推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向劳模工匠看齐,练就“真本领”“真功夫”,以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创造更多奇迹,实现人生理想。
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实践要求 铸就产业工人的高超技艺
工匠以技艺安身立命,拥有过硬的技术素质、高超的技能水平是成为工匠的内在要求和“硬指标”。着眼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注重发挥工匠人才的引领作用,我市逐步形成了选才、育才、用才的工匠建设体系。
打造工匠成长“摇篮”。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我市成立了市、区两级“工匠学院”,在产业工人相对聚集、条件成熟的产业园区、楼宇商圈、企业等区域挂牌设立职工学堂,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编制“订单化”人才培养方案,让更多技工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艺,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训课程,营造劳模工匠精神引领人、劳模工匠道德塑造人、劳模工匠思想凝聚人的浓厚氛围,汇聚起团结奋斗、建功立业的强大力量。
搭建工匠创新“舞台”。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是职工参与实践、交流技能、切磋技艺、展示才智的大舞台,更是培育工匠的试金石。市总工会坚持服务中心大局,主动融入和助推“532”发展战略,聚焦全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开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劳动技能竞赛,构建了以市级竞赛为主体、辖市(区)竞赛为支撑、企业比武创新竞赛为基础的三级竞赛体系,建立健全了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相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常州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铺就了一条成长的“高速通道”。
构建匠心传承 “平台”。工匠是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工匠“创新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在耳濡目染中培育。市总工会项目化推进“劳模工匠助企行 万亿之城再出发”专项行动,推出“五张任务清单”,组织各领域劳模工匠专家进企业开展技术帮扶、技能培训、“师带徒”等活动,帮助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水平。市总工会搭建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创效平台,围绕一线生产技术难题,积极开展匠师带徒、技术帮扶、揭榜攻关等活动,实现工匠和职工教学相长、共同创新创效。探索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推动建立科技镇长团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团室联姻”机制,促进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更多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突出激活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 凝聚技能宝贵的社会共识
工匠精神代表着对专业技能的极致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质量的高度责任感,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以全新的内涵,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培育、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新挑战。
深耕工匠培育“沃土”。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创新。市总工会瞄准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激发职工“创新力”,建立了立足区域、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的工匠选才体系,鼓励劳动者敬畏职业、追求完美、突破创新。围绕十大先进制造集群和28条重点产业链,完善选才体系,部署工匠培养链、选树链,把政策制度、选拔对象、硬件投入等向新能源产业、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产业倾斜。聚焦行业急需工种,形成“基层有比武、层层有选拔、市区有大赛”的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以竞赛选拔挖掘工匠人才。聚焦企业紧缺人才,重点指导高成长性企业,扶持建立一批“工匠孵化工作室”,广泛开展业务培训、难点攻关等,带动更多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弘扬工匠奋进“强音”。培养“龙城工匠”,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尊重技能、重视技能。对此,市总工会开通工匠号地铁专列,打造地铁文化宫站劳模工匠精神文化墙;精心录制常州籍全国劳模口述史,在常州智慧工会平台开设“劳动创造幸福”专栏;建立常州市全国劳模档案展馆,编纂出版记录全市107位全国劳模事迹的《榜样的力量》一书,宣传各类劳模工匠的典型事迹,让“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激励更多人。
营造工匠关爱“生态”。培养大批的大国工匠,也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市总工会探索建立以创新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制定出台《常州市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积极推进集体协商,探索技能人才技术成果转化和红利分享机制。全市共有182家企业签订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覆盖超过11万名职工,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06亿元。“多劳多得、技高多得、贡献大者多得”在企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