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兰陵夜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夏林林在金黄柔和的灯光下,手握篆刻刀,一刀一刀在一方寿山石章料上凿刻着,过了好一会儿,他停下手,用小刷子轻轻地刷了刷,石头上清晰地显示出“润之桥”三个字。也许有些累了,他放下刻刀,点燃了一支烟,走到窗前看着夜空,他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白云溪。
夏林林出生在白云溪的润之桥边,他从小就在白云溪畔和前后北岸来来去去,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熟悉得犹如自己的掌纹。一条白云溪碧水悠悠,两岸垂柳依依,行春桥、润之桥、世丰桥、浮桥、惠民桥、甘棠桥……一字排开,就是一个古桥博览会。夏林林小时候常听老人家眉飞色舞地讲述当年的白云溪,那时白云溪“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一间间苏南明清时期民居风格的房屋,粉墙黛瓦,曲巷通幽。明清以来,文人墨客赞美白云溪诗文不计其数,清代学者洪亮吉称:“云溪之秀甲于郡中,环溪亦皆名族所居。”张大千也专门为白云溪作有《微波阁图》。清代诗人沈叔埏对白云溪有诗云:“临风纵棹独夷犹,两岸垂柳拂画楼。平底船行如屋里,常州景物似苏州。”一到五月初五,“酒入雄黄粽子裹,白云古渡赛龙舟。”白云溪上万人空巷,老常州扶老携幼来看划龙舟,盛况空前。从这些小巷深处也走出了7位宰相、5位状元、200多位进士,还是大文豪苏东坡的终老之地。上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人防工程和后来的城市建设,白云溪永远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到上世纪90年代初,夏林林也离开了生活了30多年的白云溪,然而那条清澈的碧流,永远流淌在他心间,也给他留下了无限遐思。
周逸敏 文/图
这个遐思日积月累,就变成了一个愿景:有朝一日要把白云溪的一个角落,哪怕是一草一木表达出来。
夏林林小学毕业后上了市手工技校美术班,美术老师林普禅教给他许多技法,他还跟着当时常州很有名的工笔画家、客座教师丁楼辰学习工笔白描。后来他参加工作,在厂工会搞宣传,接触到书法篆刻,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一下子就拨动了他的心弦,他全身心地钻研书法篆刻。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参加了市文化宫美术培训班,史士明和缪法宝老师又让他的技法日臻完善。夏林林也自由地遨游在书法、篆刻的艺海中,孜孜不倦地吮吸着艺术的营养。那时,相关的专业书籍十分稀缺。一次,他得到内部消息,新华书店来了一批九本一套的《流派印章》,他十分兴奋,就想买一套,一看价格竟要200元,那时他每月工资只有五六十元,踌躇半天,他还是一咬牙买下了。他特别喜欢篆刻中的明清流派,他学习了吴昌硕、单晓天、王福庵、陈巨来等人的书风篆意,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工稳的印路。夏林林在书法的道路上也一路疾进,成绩斐然,退休后担任了常州市书法家协会老年分会秘书长,书法篆刻作品也多次入展各类展览,有的还获了奖。今年74岁的他,创作日臻成熟老辣。
每每从常州的一些古桥边走过,夏林林心底总会涌起一阵阵涟漪,那些伴着儿时记忆的古桥,如今已不复存在。有一天,他走过小营前,“白云溪”三个字让他眼前一亮,一个创作题材当即确定:白云溪上和常州的古桥。他想用古朴典雅的篆刻形式,留下这些遗存在记忆中的古桥,呈现一个老常州人心中的眷恋。一个“文化工程”在他脑海里成形。
夏林林很兴奋,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不断寻访还遗存的古桥,留下影像,还不遗余力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这些桥梁的文字资料。当他在东坡公园旁的飞虹桥寻访时,望着远处绵绵不绝的运河水,眼下斑驳的桥面,粗粝的桥心石,顿时一种苍凉袭来,他立即用手机拍下古桥的影像。这些古桥和他记忆中的古桥不时叠印在一起,一座座古桥越来越清晰,他迫不及待地进行创作构思。
他创作的第一方古桥印章,就是生他养他的白云溪边的“润之桥”。他采用半白文半阳文的设计,印面阴阳参半,十分好看。这样处理他有自己的想法:“我出生在润之桥畔,天天从桥上走过,感情特别深。这座桥一半在白云溪,一半在后北岸,而且在我看来这座桥是有生命的,也会开心也有烦恼,用阴阳各半来表达是一种创意。”而创作“觅渡桥”这方章时,他想的是,当年“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作为“江南第一燕”,他要去“辟一条光明的路”。怀着远大志向,瞿秋白从这座桥走出常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夏林林在设计印章时,字体采取很有新意的篆隶,在字与字之间设置了方格,字的笔画有的在格内,有的伸展出格,寓意打破封建束缚。这方章也受到不少篆刻家的赞赏。“文在桥”在千年常州府学的旁边。《书经》里说:“克昌厥后,斯文在兹。”当年宋徽宗为表彰常州府出的进士占了全国1/6,专门颁下推恩诏褒奖,文天祥为府学旁的进贤坊题写了“斯文在兹”牌匾,文在桥就取了“文在”二字命名。夏林林篆刻这方印章时结合历史背景,把“文在桥”三字设计在三个圆中,意为连中“三元”。
他在设计每一方章时都精心构思,力求表达出古桥的精神。“万福桥”采用满白文,构图饱满有张力;“惠民桥”是很细的铁线篆朱文,体现线条的流畅;“甘棠桥”则是动态的,中间打上斜纹,有沧桑感;“琢初桥”用错位方式构图,别具一格;“浮桥”有波光粼粼的浮动感觉……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他完成了用篆刻给常州24座古老桥梁留名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了解到常州地区目前现存100多座古桥,其中有58座列入了各级文保单位,他十分欣喜,他说,还要把自己的这个“文化工程”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