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共进 伴普惠同行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常州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张琛 通讯员 中信宣
普惠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中信银行常州分行心怀“国之大者”,践行“金融为民”,从提升管理质效上着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在扩大小微企业覆盖面、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卓有成效。截至2024年3月末,该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近60亿元,有贷户3164户,信用贷款余额超8亿元,有力支持了我市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近3年来,该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新增近22亿元,有贷户新增1152户,信用贷款新增6.45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低了近1个百分点,普惠小微企业利率3.35%,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五专化”管理
增强服务专业性
中信银行常州分行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监管各项工作要求,重大金融政策执行走在前列,始终以“强化党的领导”为核心,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为全行战略。
该行成立了由分行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普惠金融领导小组,按照“专门团队、专业领域、专项产品、专属客群、专有政策”的“五专”体系机制,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全面推动普惠业务发展。同时,该行配置专职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全面提升一线人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坚定不移地做好普惠金融服务的践行者。
容错式管理
激发产品创造性
普惠金融客群的风险特征不同于大企业,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一户一策”判断信用风险的财务逻辑不适用于小微企业。实践和历史经验也证明,单纯的小额分散和“大数法则”也难以解决小微金融风控难题。基于此,中信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践行“鼓励创新、适度容错”的理念,建立普惠金融创新试验田机制,实行“沙盒监管”,给予普惠金融部充分授权,设置一定的风险容忍度和尽职免责机制,解决产品研发人员后顾之忧,支持普惠金融作为创新前沿阵地先行先试。
在“容错式”管理的框架下,近年来,该行搭建了涵盖基础类、供应链金融、个性化产品等20余项普惠金融专属产品的“中信易贷”产品体系,为一线提供“能用、会用、易用、好用”的普惠金融产品,持续提升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和满意度。该行通过与核心企业ERP系统对接或数据对接,依托真实有效的贸易场景和交易数据价值挖潜,创新开发了基于供应链场景的系列产品,向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创新开发“订单e贷、政采e贷、信e链、商票e贷、银票e贷”等产品,高效识别、精准评估和快速变现核心企业商业信用,实现对上游小微企业的有效覆盖;向供应链下游拓展,创新开发“经销e贷、信e销、保兑仓”等产品,实现风险整体识别、客户批量准入和业务线上操作。
以服务“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的“科创e贷”为例,产品上线一年多以来,该行已为超50户小微型“专精特新”投放“全线上、纯信用”的“科创e贷”近3亿元,有效解决了科创企业初创阶段无抵押物的融资难题。
智能化管理
提升风控精准性
发展普惠金融,风控是关键。近年来,中信银行以“数字中信”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在普惠金融业务条线内嵌了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搭建了数字化智能风控平台,打造普惠金融风险管理“最强大脑”。
在标准化产品和批量化营销基础上,中信银行以一级分行普惠金融部为载体,由风险条线派驻一名普惠业务风险主管,并实行审查、审批、放款、贷后“四集中”,风险各岗位分离、职责明确、前后衔接。一级分行普惠金融部设置风险专岗,集中对辖内经办机构上报的普惠小微业务进行审查,并按照总行授权体系及一级分行转授权安排,实行“专职审批+分级授权”的审批模式;放款及贷后管理环节也集中在一级分行普惠金融部,强化“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责,提高风险预警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在核心技术层面,该行将普惠金融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阵地,打造了覆盖信贷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风控平台,推动产品研发、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等线上化、智能化,强化产品即风控的“内核”,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精准度。该行借助数字化风控技术,通过对本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外部数据的整合应用,将基于数据的风险判断和人工“软信息”识别相结合,借助生物识别、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手段,推动普惠金融风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阶段,中信银行常州分行将继续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推进月”行动,奋力写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新篇章,全力为更多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提供更有温度、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