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清明节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人曰清明。《岁时百问》又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在我们常武地区的农村,对于清明节是非常重视的。在我的记忆中,临近清明节,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祭祖扫墓、吃马兰,尤其到了清明节那天还要吃清明饼和折杨柳枝。所以,这些农村的清明习俗至今让我难忘。
祭祖扫墓
每到春分过后,父母就开始盘算哪个周末适合祭祖,他们很讲究地选日子,看天气后,敲定了祭祖的日子。到了那天,他们一大早就去菜场买三荤三素和其他一些中午的饭菜。到家一切安排妥当,桌上已摆好了祭祖的菜,父亲给祖先斟酒点烛后,在门口拈香自语:“请周氏昭穆宗亲回来吃清明酒。”语毕,将三支清香插放于香炉中后,跪磕三个头,随后我们其他人依次磕头跪拜祖先。
斟酒三次后上饭。母亲在一旁相机而行,焚化起给祖先的冥币和元宝,边化边祈祷祖先保佑全家健康幸福,同时也希望祖先在天国一切安好。
祭祖结束后,全家人又立刻拿着准备烧化给祖先的元宝冥币上坟扫墓。一路上父亲总不忘给我们介绍一下先祖们当年的轶事,让我们这些后辈也能了解祖先创业的不易,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到了先祖墓地,父亲先把事先准备好的白纸钱放在墓顶,用泥块或瓦片压住,叫作“飘坟纸”。随后把带去的冥币元宝倒在地上,点火焚化,再磕头,再次表达对先人的怀念。母亲在一旁总是忍不住要掉几滴眼泪。于是一场对祖先的缅怀与思念以及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践行,就这样完成了。
吃马兰
马兰是我们常武地区人民群众最喜欢吃的一种时鲜蔬菜。记得母亲每次都会说:清明前吃三顿马兰,就会眼清目明。所以每年春天,我们都会去田埂边上挖马兰。挖回来的马兰洗净煮熟剁碎后,放点盐、味精和麻油凉拌着吃,味道真是好极了!有时候也把马兰和豆腐香干一起炒,绝对是一道美味。
其实,马兰的功效不少,最明显的就是补血止血。父亲说他们小时候手指头流血了,就直接把马兰捣碎敷在上面,效果非常明显。大人们对此知道的也不少,所以即便是有小孩子不喜欢吃,他们也会变着花样哄骗小孩子吃。而我们这些小孩子自然也不会去探究其中真伪,对着那一大盘马兰狂吃一气,只为图一个吉利。
吃清明饼
现在流行吃青团了。但在我小时候,清明节吃得最多的就是清明饼。我不知道清明饼产生于什么年代,也不清楚这背后到底有什么说法。只知道每到清明节,我们常武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做的。清明饼的做法也很简单:把米粉加水揉成米团,将米团分为若干剂子,捏成饼状。平底锅中放少量油,将捏好的米饼放入,两面煎黄,加水与饼齐平,放入绵白糖,盖上锅盖,听到“滋滋”声,说明水已煎干,打开锅盖将饼翻面,盖上锅盖,再等水煎干。当再次听到“滋滋”声时,打开锅盖收干水,看到饼的表面焦硬,就可以起锅了。看着盛在盘子里香喷喷的清明饼,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此时,母亲是绝对不允许我先吃的。因为她要把这些清明饼先供奉神明和祖先,美其名曰:先有神灵和祖先,才有后代子孙。好不容易等到可以开吃了,我迫不及待用筷子夹起一块清明饼就咬了一口,那感觉真是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连吃几块,真有种大快朵颐、酣畅淋漓之感!
只是如今,再吃清明饼,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感觉了。
折杨柳枝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似乎特别钟情于折柳这一习俗。唐朝张九龄在《折杨柳·纤纤折杨柳》写道: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更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千古佳句。显然,折柳是古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我记忆中,清明节当天折杨柳枝的习俗是最难忘的。
那天早上,母亲到外面砍了很多杨柳枝回来。到家后,把其中一根杨柳枝一把捋到头,成为一个球状,然后让我扛着走。于是,我就兴高采烈地扛着那杨柳枝在门外跑来跑去,边跑边唱母亲教我的民谣: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但那时我终究不太明白这民谣背后的故事。后来母亲告诉我这是一个传说:古代有人错杀了自己的娘舅,为了让大家牢牢记住这件悲痛的事情,他就在清明节这天斩削许多杨柳枝条插在显眼处,来证明这一天已经代替杀人之罪,寓意“今世没了娘舅,下世总该有娘舅了”吧!其实,在我们常州话中,“娘舅”和“杨柳”发音是差不多的,我估计就是采用它们的谐音罢了。
打发了我以后,母亲就把剩下的杨柳插在门上、窗上,甚至灶头上的灶王爷前也放了一枝杨柳。关于家中屋前屋后插杨柳的说法也有很多:有的说是希望家中像杨柳一样充满活力;也有的说这些杨柳能够辟邪避蛇虫;还有的说这杨柳插土就能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反正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那些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民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慢慢消失,而那份曾经的快乐却永远铭记在心头。当我们在几十年后再细细品味这份浓浓的民俗味儿,我们真为自己能赶上那个年代而自豪。这一份藏于心中的快乐和甜蜜,将会保存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