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戴本孝· 为冒襄作六面印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安山水天下奇,明清之际,新安地区的文人群体是艺术史的重镇,他们身上流露的高贵品质是他们超逸笔墨的根本所在。

戴本孝与程邃一样,是怀着“黍离之恨、不与清廷合作”的传奇人物。编撰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和州志》有其父子三人传。他的父亲戴重是著名的抗清斗士,在抗清事业无望的情况下出家为僧,最终无法忍受苟且偷生,中年绝食而亡。本孝早年追随父亲左右,父亲中箭受伤后,也是他历尽艰险、行舟千里掩护父亲回到家乡的。戴重临终前希望他们兄弟“只宜困贫力学,或习医卜以隐,万万不可学举子业”。

戴本孝是遵从父亲遗愿去做的,青年时期的经历、父亲的死对他的影响,旁人无法体会。20年中,他“或负薪穷谷、或佣书村塾,卖文为活,溷迹市屠”,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也是弟弟浪迹天涯的坚强后盾,以至于他在自己诗集的自序中说:“痛思二十年来,身世所涉,死生究无一当……”何等的悲凉!他的弟弟戴移孝也是英勇的斗士,“有四方之志,广交豪杰,虽屡濒于危、而意气腾踔”。直到父亲死后19年,戴本孝45岁,也是他父亲殉难的年纪,他把45岁前所作诗辑为《前生诗稿》,45岁以后的命名为《余生诗稿》,他的弟弟也回到家乡定居,戴本孝才开始了他后半生的游历生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启了他全新的人生。

戴本孝的画极有特色,有阶段临摹了一批他的山水册页,深受启发。有研究说他受程邃的影响,当然,戴本孝与程邃、梅清、恽南田、石涛等当时名手都有交集,综合诸家绘画来看,确是互相陶淬,不难看出,他们对于笔墨有着极相近的追求与见解,他们的画面中都有一种孤寂冷逸的气息直扑人面,元人的枯笔干皴至此发挥到了极致。而戴本孝的画面里,尤其皴擦不分,就是由学他起,我明白到“法无定法”的真实意义。

戴本孝的印章也是充满个性。入印内容和文字的选择都别具特色,与晚明印章拉开了距离,代表了这个时期大多遗民艺术家的审美理念。大量采用古文六书入印,令观者扑朔迷离、晦涩难解,增加了作品的神秘色彩,其实也是遗民艺术家们不可名言的内心世界的另一种反映。

记得有次在其山水册中发现一方各家印谱都未收录的闲章“破琴居”,当时一头雾水,且无处可查,广泛求教各位前辈,最终只有上海书画的茅老先生能予以辨识。那次让我深刻认识到,学问只能靠点滴积累,见得多、学得多,就是学习最好的方法。有时少读一篇文章,想法就与人南辕北辙了。然后郑重其事买了本《六书通》,一本正经在扉页写下心得,从此,又触摸到一个全新的、趣味无穷的世界。

现在的印谱和书画中可以见到戴本孝有很多字号斋号印,一类是与山川地理相关,如“鹰阿山樵”“迢迢谷”“长真璚秀之天”。迢迢谷、鹰阿山,即是戴本孝遵从父命隐居之所,其地在“和县猿人”头骨化石发现地附近。“长真璚秀洞天”是其故乡和州城西北七十里外的白石山上一个山洞——白石洞,是道教的“第二十一洞天”,相传为彭祖石室。总之,迢迢谷一带是自古文人雅士向往的遁世之所。另一类,“守砚”与“碧落”是其斋号,分别是说他家传的一方南唐澄泥砚和南宋时家乡的一位高僧,是指气节而言。“守砚”指父亲拒绝权贵索砚而遭报复一事。“碧落”为南宋时和州高僧慧兰和尚法号,南宋建炎三年,金兀术兵犯和州,禅师被捕索薪自焚。另一些是表明他人生观、艺术观的,如“天根”,出自《庄子》,“法无法”,这是佛家的字眼,还有“鸡垢”“知耻”这些,都是这个特定时期文人抒发内心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艺术家本身的人格和艺术、人生观。

如果说45岁之前的前生,戴本孝都在为家庭默默付出,那么45岁之后的余生,便是他检验平生所学、升华自身的黄金岁月。他交游遍天下,与程邃、傅山父子、渐江和尚、龚贤、梅清、王士祯、石涛、孔尚任,都有诗歌唱答或是书画合作,而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冒襄父子。

冒襄列“明季四公子”之一,“能文章、善结纳,知名天下垂三十年”(吴梅村语)。“冒襄在南明政权时是正直斗士,在明清易代后,又是保全名节与优裕生活的幸存者。患难之际先人后己,因而在遗民中有着广泛影响,尤其对故人子弟多有眷顾,更形成有力的召唤”。冒襄发起的“小三吾世盟高会”,便是团结联络世交子弟的一个诗会,旨在体现“生死之谊”,寄托“盛衰之感”。冒襄与戴本孝父亲是一同加盟复社的至交,戴重殉节后,冒襄还承其遗志,在自己园中建“碧落庐”纪念挚友,并邀请本孝兄弟前去居住。可以说,冒襄父子对戴本孝人生轨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枚六面八印,就是戴本孝为冒襄精心镌制的,所谓“感惠徇知”之作。有人说,戴的篆刻深入和气势不及程邃;也有人说,很多篆刻家倾尽一生刻印千百,不及戴本孝这一枚。此印现存上海博物馆,内容分别是“真赏”“冒襄”“辟疆氏”“忍辱忘怨”“小三吾鉴藏”“巢民”“冒襄辟疆私印”以及“凤栖铎”图案印,并刻有篆书款识:癸卯仲春鹰阿山樵戴本孝作。这枚六面八印技法精湛,面目多样,一一古雅醇正。充分展现了戴氏篆刻的深厚素养,其于篆刻史之影响虽尚不能与程邃相提并论,但其艺术高度却可以说未遑多让。这样一方多面印,设计精巧、携带便利,姓名、闲章、鉴赏印无所不备,真是别开生面、巧夺天工。类似“凤栖铎”图案印戴本孝刻过两枚,一肥一瘦,稍有不同,专家研究是参考青铜铭文,含“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之意,喻印主人的高逸品格。篆书款在当时非常少见,可见戴本孝识见之广,过于时人。

戴本孝的诗文,与南田有相近处,或者说有南田未到处,如果说南田是历经艰难而示人以简淡隽美,那戴本孝则多了一种铁骨铮铮。他的题画诗更胜友朋间的赠答,除了以出尘和高标自持,还真切流露出面对造化神奇的欣喜之情,处处透露着一股奇崛之气。“何处无深山,只恐俗难免。一心溯真源,千载不卷转”“惜哉不防微,良材化枯木”,名士高人总是严于律己啊。最爱他赠冒襄之子冒青若山水册中这首——“奇情无可见,老笔渐趋迂。壁绝随云过,亭孤借石扶。写成枯寂性,或恐笑狂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