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 不如梅下有你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江南春早。
春风吹来梅花的讯息已有多日,但春雨却也一直淅淅沥沥、缠绵不休,甚至还给我们加演了一场漫天冻雨,硬生生逼退了我外出寻梅访梅的脚步。梅生来就是不怕冻的,“凌寒独自开”,担得起岁寒三友之名。
梅花一日胜过一日的枝头绽放,终究撼动了春雨之势。雨悄悄地停了,就在周五的夜幕中。太阳露脸了,恰逢周六我拉开窗帘的清晨。不带丝毫犹豫地,我直奔红梅公园。
其实常州人早春赏梅的选择是越来越多了,但若说首选地,无疑还是红梅公园。翻开旧相册,老常州人恐怕都会有几张在红梅公园的红梅花下摆拍的照片吧。
依旧春寒料峭,我藏手缩脖地来到公园北门,一阵冷香袭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那正是梅花特有的暗香啊。北面这片只有零星的几株梅花,成片的红梅要在南面红梅阁那边的。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来公园晨练的老人们已经扎堆开练了,打太级的,跳国标舞的,写地书的,各有地盘,动静相安,刚柔相印。只有往日游船如织的河面还是雾气氤氲,静静懒懒地没有苏醒,想是反正那要来划船的孩子们也在睡懒觉呢。
过一星桥往南走,梅香逐渐馥郁。在大草坪南侧,半山亭下,沿着小溪有一排红梅树,远观枝头影影绰绰,走近了看,梅花开了约有三四成,绽放的灿烂如霞,半开的内敛如玉,含苞的孕蕴如丹。
我驻足,举着手机选景,长焦近焦的连拍了几张照片。一后退,脚后跟轻轻磕上了什么东西,只听得身后一个男声传来:“看看你这个老太婆,出来麻不麻烦,还要挡别人的道。”我回头看,是一个三人行组合,说话的是一个老头,正指责他推着的轮椅上那老太太,紧跟着一个手提大包的中年妇女,看脸容就是老太太的年轻版,应该是老两口的女儿。老太太轻声回:“出来看看花、透透气么,你走那么快。”女儿上来想接手轮椅,但是被老头一把推开。老头继续倔倔地往前推着轮椅,嘴里依旧念念叨叨。老太太回头与女儿相视一笑,女儿又急急地紧跟了上去。看来这是年年岁岁来赴梅约的一家子。
我晃晃悠悠,往嘉贤坊方向去。又是一老头匆匆超过我,赶得那么急,根本无暇看一眼经过的梅花。看他腰背挺直,左肩略耸着,是为了不让左肩上挂着的乐器包的带子下滑,右手则拎着一只大保温杯。远远地传来了器乐演奏的声音,可能那儿正是他着急奔赴的地方吧。
我特意先往东绕去了文笔塔那边,自诩也算是靠着笔下文字养家糊口的人,对文笔塔总是有一种敬重与亲近。塔下四周也植有数株红梅,红梅与宝塔同框,最能出美片。塔前塔后就有好几批次扛着相机、举着手机取景拍摄的摄影爱好者,还有一个美女正在塔下做直播。
转头往南,来到公园南入口。通往红梅阁的大道,已有众多珍稀品种的梅花盆景精致展列,一直通向那根冰梅石柱。红梅阁这边一片红梅花开的盛景,我放到最后才来欣赏,是压轴,也是高潮。但我人还未到红梅阁,就被歌声掌声“先声夺人”了。阁前广场一侧,围着一大圈人。圈内是一个老年萨克斯乐队,足有15人以上,有男有女,站成扇形,合力吹奏。圈子中央,一个穿皮风衣的男士,正执话筒高歌,看着虽然上了年纪,倒也是风度翩翩。另有一男子,戴宽檐礼帽,穿印花夹克,一边吹萨克斯一边满场子地跑,偶尔停下来,也是抱着萨克斯吹得前俯后仰,看来他不仅是这个乐队的老师,还是全场的气氛担当呢。一曲唱罢,掌声雷动,自有人上前报幕,下一曲是一首男女声对唱,又引起掌声一片。不知道是红梅年年花开引来了这歌声,还是这歌声岁岁不老陪伴了梅花,反正我是被这其乐融融吸引,足足听了三首曲子才迈得动步子,往梅林深处走去。
穿过梅林,我顶着一树一冠的红梅,曲曲折折,缓缓往西。在九曲长廊里,碰上一对唱锡剧的老人,他们的音响偏老式,看上去笨重,音质也差了点,即使观众寥落,但老先生唱方卿,老阿姨演表姐,认认真真投入的样子,也很美。
到了天宁寺围墙外,又见到一老年民乐团在香樟树林下演出。乐手们正襟危坐,每人面前一个谱架,五把二胡,两支竹笛,一把中阮,很有阵势。他们在为一个戴毛线帽的阿姨伴奏。阿姨身穿紫色羽绒服,看上去略显臃肿,但嗓音清脆,甚至甜美,唱到副歌部分,高音一拉就上去了。这曲调,这歌声,在围墙的梵黄、香樟的浓绿、梅花的胭红之间婉转流动,不是天籁,胜似天籁。
我打算由公园西入口走出公园,迎面蹦蹦跳跳过来几个七八岁的小朋友,边跑边喊:“梅花呢?梅花呢?”几个家长跟在后面追着:“慢点,一直往前哦!”看来,梅下又要另有一番热闹了呢。
红梅公园已在身后,我身披一身梅香返程,一路思忖:要是没点才艺压身,还真不好意思老去呢。
祝福往后的春风十里,既要年年有梅,也要梅下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