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喜见“文坛双璧”昂立报域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整理旧藏报刊,在一本杂志内夹着1950年《解放日报》关于上海文代大会的专版。经历“文革”抄家,我以为这份资料早已散失了,今日重逢,喜出望外,兴奋得不禁雀跃。

这个专版是《解放日报》1950年7月24日第二版,顶部横排一行大标语: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特刊。版面正中刊登鲁迅、瞿秋白像。鲁迅像右侧说明:“在中国革命事业最艰苦的时期,全心全力地领导和组织了上海进步文艺力量的鲁迅先生。”瞿秋白像右侧说明:“在中国革命事业最艰苦的时期,全心全力地领导和组织了上海进步文艺力量的瞿秋白同志。”由于图文位居显要,赞词饱含深情,非常引人瞩目,动人心弦。图像左右,刊有郭沫若、茅盾、舒同、刘晓、潘汉年的题词。郭沫若题词:“扩大并巩固文艺工作者的团结,树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为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人民文艺的创造而奋斗!”茅盾题词:“加强团结,加紧学习,配合新上海的生产建设,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题词句句珠玑,寄寓着对上海文艺界的殷切期望。右上角刊登冯雪峰题为《为有计划地加强文艺与群众的联系而努力》的重要评论,冯雪峰时任全国文联第一届常委、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其他刊有《十个月来的群众文艺》《大众电影四期来的工作情况》《漫画月刊三个月》《人民诗歌第一卷的总结》《戏曲报半年工作的总结》。全版充分反映了上海解放初期文学艺术界积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早年我因爱读文学名著,最崇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通过阅读鲁迅传记和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认识到鲁迅、瞿秋白都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又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正如茅盾在赠丁景唐诗中所说:“左翼文台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抗战时期,李何林在关于中国近20年文艺思潮的论著中指出:鲁迅、瞿秋白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学事业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誉称“文坛双璧”。在党报的突出位置,图文并茂同时给予鲁迅、瞿秋白崇高评价,这个专版可能是第一次,意义深远,值得关注与重视。

重温这一专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鲁迅、瞿秋白、冯雪峰都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领导人,他们亲密合作,成果丰硕。冯雪峰,浙江义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奉中共组织之命与鲁迅商谈成立“左联”。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成立大会后,冯雪峰整理鲁迅在会上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1931年,冯雪峰任“左联”党团书记,与鲁迅一起编辑出版《前哨》,纪念“左联”五烈士。此时他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促使鲁迅和瞿秋白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同年10月,在瞿秋白指导下,冯雪峰起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新任务》,经瞿秋白修改定稿,其主旨与鲁迅的要求“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是一致的。成为“左联”指导性文件。此后,秋白与同志们共同努力,“左联”摆脱困境,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队伍扩大到约400人,除上海外,北平、天津、青岛、广州等地及东京也成立组织,与社联、剧联、美联、教联及电影、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形成左翼文化大军,对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说:“鲁迅和秋白亲密合作,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王明‘左’倾路线在全党占统治的情况下,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艺运动,却高举了马列主义的旗帜,在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道路,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又说:“从1931年11月起是‘左联’的成熟期,它已基本上摆脱了‘左’的桎梏,开始了蓬勃发展、四面出击的阶段,促成这一转变的,应该给瞿秋白记头功。”这反映了当年许多同志的感悟与共识。

秋白和鲁迅在斗争中建立的革命情谊光照日月,传颂千古。1962年和1980年,我曾先后瞻仰上海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并撰诗歌《友谊——访上海鲁迅故居》(刊《常州日报》1962年6月10日)和散文《两个亲密的人——鲁迅和瞿秋白》(刊《羊城晚报》1980年11月7日),收入《怀霜诗钞》等书。在鲁迅纪念馆内,陈列着鲁迅书赠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录何瓦琴句)对联旁挂着徐悲鸿《鲁迅与瞿秋白》的素描。鲁迅亲书集联,表达他对秋白同时也是对党的敬爱之情。秋白在未曾同鲁迅见面前,曾写了一封洋溢着革命激情的信给鲁迅,信的开头以“敬爱的同志”相称,并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鲁迅很高兴地写了回信,也以“敬爱的J-K同志”相称。上海三年,秋白夫妇曾有四次在鲁迅家中避难,秋白和鲁迅夜以继日,合作多篇杂文,并合编《肖伯纳在上海》等书,有力地粉碎了反动当局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围剿”。

在鲁迅故居,陈列着一部由秋白编定的精装本《鲁迅杂感选集》和秋白的一份手稿《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秋白和鲁迅多次谈心,认真阅读鲁迅作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精辟地分析了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深刻地评价了鲁迅的杂文,肯定鲁迅的历史功绩和战斗传统,准确地概括和热情歌颂了鲁迅的伟大精神。这篇长达17000多字的宏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鲁迅纪念馆大厅中间,有一个斜形陈列柜,陈列着《海上述林》上下卷和鲁迅的手稿影印件:鲁迅书《海上述林》分发名单和募得出版资金200元,“余额由我担任”。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后,鲁迅用“诸夏怀霜社”名义编辑出版秋白译文集《海上述林》。“诸夏怀霜”,暗示全国人民都在怀念秋白。

毛泽东同志曾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中共中央委托冯雪峰主持丧事,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主任,冯雪峰特将毛泽东的名字列入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中。解放初,冯雪峰任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出版了大量鲁迅著作和有关成果。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冯雪峰难过地向瞿秋白同志告别,秋白说:“不要为我的安全担忧,你们突围北上肯定比我艰难,让我们共同来承受严峻的考验吧!”又说:“雪峰,这件长衫伴着我战斗了七八年,现在给你做个纪念,伴着你出征吧!”这件长衫成了历经万水千山的革命文物。最早的《瞿秋白文集》四卷本由冯雪峰主编。

鲁迅、瞿秋白和冯雪峰是生死相依、亦师亦友的亲密战友,其深厚纯真的革命情谊和崇高风范感人至深!

2024年1月29日,是瞿秋白同志125周年诞辰,谨以此文作为一炷心香,敬献给“江南第一燕”、伟大的民族魂——瞿秋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