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要求“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并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向高端发展有赖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究其本质,科技创新源自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掌握和运用,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特殊中介,科技的进步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良、生产技术的更新、生产模式的优化,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活动的边界,赋予经济源源不绝的增长动力。科技创新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引领性,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活动空前活跃,由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谁能在科技创新中取得领先,谁就拥有创造更高水平生产力的能力和基础,谁就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科技创新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主要依赖要素投入驱动,呈现高储蓄、高投资、高产能的特征。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经济体量增加、人口结构转变、国际形势复杂,由此带来的要素成本上升、有效需求不足和国际经济失衡等内外部问题日益突出,旧的要素驱动、高速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再可行,必须走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已经取得瞩目的成果,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33278.2亿元,投入强度达到2.64%。但是,科技创新没有“天花板”,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一场“登山赛”,引领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则是当之无愧的“制高点”。谁能抓住机遇先行攀登,谁就能占得先机、赢得优势,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随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新型能源、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现代产业向着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的方向深入发展,传统科技创新路径被颠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快重塑,世界各国产业竞争优势迎来新一轮洗牌。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把握时代命题、紧抓发展机遇,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长期垄断和封锁,全力跳出西方设置的“追赶—落后”“再追赶—再落后”的“追赶陷阱”,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抓手,实现由后发追赶向超越引领的战略转型,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的先导能力和领先水平。

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需要基础理论创新的支持。基础理论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根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钥匙,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支撑,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往往都是以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我国热点论文数量、自然指数、PCT专利申请数等国际权威科技指标在2023年中均超过美国,升至世界第一,反映出我国基础理论创新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从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布局看,我国的基础理论研究在部分核心领域仍存在受制于人、“两头在外”的堵点、难点。为此,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齐头并进,尊重理论的发展规律和人才的成长周期,以原创性、颠覆性作为支持重点,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以更多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体系现代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成果最终要回归产业、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但是,当前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质效上仍然面临明显的瓶颈,传统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导的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模式在落地产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难以适应当前企业所主导的市场化产学研融合新趋势,也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化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

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开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应用的新路径。首先要重视应用场景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布局的科学性,推进科学研究和应用场景的匹配程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技术运用等场景,构建科技创新项目交流转化平台,打破学术研究和场景运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科技成果的高质量供给和高效率转化。其次要拓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推动科研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的有效衔接,建立“股贷债保”联动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和资金保障体系,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最后要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应用方面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构建企业主导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组织模式,以“产业出题、科技解题”为原则,强化企业在科技决策、科研组织、创新导向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的一体化进行,让企业当好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出卷人”和“阅卷人”,从源头上保证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