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食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早上上班时步行到虹桥,遇到一个漫长的红灯,十字路口是家看着装修看着开张的糕点店,来来往往经过几年也没有进去过,心念一动就进去看看。
面包,蛋糕,桃酥,苔条,绿豆糕,几十种各式糕点琳琅满目。小时候我外婆爱吃桃酥,我自己喜欢京果。记得京果在我们家乡叫雪杠,江南小食,炸得酥酥空空的糕点,外面裹着一层乳白色雪花般的糖霜。那时候随便哪个小店买的都好吃,酥脆香甜,吃起来极为享受。这些儿时零食好像中间都遗忘了好多年,这几年在店铺遇到,想买来忆旧,吃到嘴里却大多不是那个味儿了。
不仅是世事人情沧海桑田让人感觉再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实实在在是口味不可同日而语。现代工艺按说应该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可做出来的东西却比过去难吃太多了,到底还是对食物失去了敬畏之心吧。怪不得商家要专门打出一种广告语——古法制作。
古法,想来应该是慢工出细活,当年的食物好吃,手艺人一道一道工序循循而作,食物得到细致对待,食材又货真价实,几乎做的是啥就是啥该有的滋味。并且当年零食稀少,余钱更加不多,少量零食几乎是只为小众服务,自然也是精心而为。也正因为难得有零食享用,必然会觉得更加美味。天时地利人和,那样的时代过去了,过去的美食也是不大可能重现了。
就说这雪杠,现在几乎很难找到一家是酥松脆香的,基本上大多店铺买到的都是僵硬,那一根根甜蜜的小玩意好像早早失去了往日的曼妙,不说那香不是香甜不是甜的寡淡味道,甚至连那一点诱人的酥松也决绝而去,仿佛失去生命很久的木乃伊一样。
失望多次,几乎丧失对儿时小零食的追忆热情。偶尔有一次,在河西一家商场的店铺里,居然吃到了接近当年口味的这个雪杠,还有依稀的松松脆脆,还有依稀的香香甜甜,很多地方出售的几乎消失不见的那层销魂的乳白色雪花样糖霜也基本回来了。一瞬间简直让我惊为天人,好像不相信出塞的昭君回归故里,身上那件熟悉的红艳斗篷上还保留着那圈白色的貂毛。赶紧多买了几袋。能吃几次是几次吧,好好享受,或许这家店铺一关,就真没地方能再找到这样让人心满意足的小食了。
不想早上等红灯间隙进的这家店,虽没有这样让人喜出望外的重逢之感,但也还算可以,只要不像僵硬的木乃伊,已是聊胜于无了。当下还能买到可口的食物,就应该心生感激,毕竟这让人心里踏实和喜悦很多。
食物当然是一种乡愁,更是一种象征,承载着漫长人生的种种期待和种种回报。陈晓卿说,我们可能通过食物,读懂这个星球。我想,通过小小的零食,我们也许能回到童年。
食物的登台和变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学课题。疫情期间,路上开始有人走动时,很多大酒店小菜馆把食物摆到路边售卖,我们也买过几次,觉得口味还是不错。生意难做,要是拿出来的东西经不起大众检验,恐怕更难维持生存。
我感觉或许这是一个契机,饮食链条上的供方会不会以后真正开始注重匠心之道,从原料的种植到成品的加工都让人安心,让普通人终于又能像过去那样,即使是随便走进一家小店,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食物都不再仅是饱腹,还能给人带来享受的喜悦,并因此获得生而为人的乐趣,那么,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