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莫笑农家腊酒浑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1

我这半辈子,从武进乡下小村走出,到北京求学,然后在北京广州工作,除了曾经混迹广义的传媒业,离开职场后,竟然成了一个非著名酒鬼。

今日中国,名酒荟萃。按说,我故乡常州旧地,实在排不上酒乡之名。但是,不知何时起,有好事之徒,胡诌了句酒话:“东北虎,西北狼,喝不过江南的小绵羊”。我向来是不信这句话的。但就我之见,江南一路,数常州酒风最盛,而且喝酒的战力确实不算差。

何以如此?

常州物华天宝之地,相对其他地方,水好地美,粮食富足,适宜酿酒,而且,向有好酒。我小时候故乡乡下最有名的酒,叫丹阳封缸酒,而非如今的茅台五粮液之类,也非绍兴黄酒。《魏书·刘藻传》载,北魏孝文帝南征,以由南朝宋投北魏的刘藻为征虏将军,君臣相约南征功成以曲阿酒庆功:“臣虽才非古人,庶亦不留贼虏而遗陛下,辄当釃曲阿之酒以待百官。”当然刘藻败了,不过却留下了曲阿酒之名。曲阿即丹阳,汉属毗陵,即今常州。曲阿之酒,算是丹阳封缸酒的老祖宗了吧。

历史上,常州旧地不仅有好酒,也有好酒风。唐大诗人白居易《戏和贾常州醉中二绝句》中第一首即有写常州人喝酒:

“闻道毗陵诗酒兴,近来积渐学姑苏。罨头新令从偷去,刮骨清吟得似无。”

虽然是学苏州,但诗酒之兴,除了物产财富,更有风流。

苏东坡客居常州南时,做《踏莎行》,写到“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说尽功名话”。这白酒,当是冬日之米酒,也就是后来陆游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的“腊酒”。

《随园食单》品评各地名酒,谈及常州之酒,不喜欢喝酒的袁枚写道:“余过常州,相国刘文定公饮以八年陈酒,果有琥珀之光。然味太浓厚,不复有清远之意矣。宜兴有蜀山酒,亦复相似。至于无锡酒,用天下第二泉所做,本是佳品,而被市井人苟且为之,遂至浇淳散朴,殊可惜也。据云有佳者,恰未曾饮过。”宜兴、无锡旧时皆归常州府辖。袁枚也有对如今归属常州管辖的溧阳金坛之酒的赞誉。

我喜乡邑前辈大诗人清人黄仲则诗,曾抄《两当轩》未竟,《两当轩》中多有涉酒之篇,诸如“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绮怀 十五》)。而其最著者,当属《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杯底空余今古愁,眼前忽尽东南美,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邱,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我想,当时黄仲则一定没少喝酒,遂有穿云裂石遏水东流之音。与黄仲则最友善的洪亮吉认为黄诗“卒其所诣与青莲最近”,我读这首诗,也包括仲则诗中之酒,不仅诗能追李青莲,好酒也当有一拼。不过黄仲则一生贫病郁愤,不若青莲旷达豪放,倒像杜工部。

常州最爱黄仲则的,洪亮吉之外,当属瞿秋白。秋白也是好酒风,《申报》报道秋白生命最后时刻:“复返取笔书诗一首并序……书毕,复步行中山公园,在凉亭内饮酒一斤,谈笑自如,并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各一阙……歌毕,始缓赴刑场,手持烟卷,态度镇静,乃至刑场,盘坐草地上,尚点头微笑。”

物候滋养,乡风熏染,江南人一旦开饮,饮酒的温婉与豪放,可以完美结合在江南人身上,纵醉,也鲜有他乡酒徒之粗砺无状。

2

常州人好酒善饮,其实源自自小酒风熏染。如今常州虽无名酿,但地肥水美,也依然有自制佳酿。

农耕时代,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酒,不管会不会喝,不管岁时丰歉,每年要做两次酒。端午节做“白酒”。这个“白酒”是方言,非指如今的烈性酒,是甜白酒,用糯米酿制,主要食酒酿。旧时农家过节重仪式,甜白酒和粽子鸡蛋,是端午节的标配。

进入腊月,要过年,村里过去也是无论丰歉会不会喝酒,家家户户都要做酒的。这冬日的米酒,也就是陆游诗“莫笑农家腊酒浑”的腊酒。在老家,这酒,常叫“杜酒”。过年之后,在米酒的基础上,还会吊烧酒,常州人俗称杜吊烧酒。杜吊烧酒的历史要比杜酒晚许多,得蒸馏技术传入中国后很多年才出现。

不过,在故乡广种葡萄后,故乡也出现私酿葡萄酒以及用葡萄吊烧酒(土法白兰地),质量堪忧,我曾被自家酿的杜吊白兰地放翻在济南,难受之极。

杜酒是方言,我小时候只知其名,不知其意。记得常州有个文化人曾考据说,常州方言的“杜酒”的“杜”,应该就是指代“杜康”的杜。虽然杜康因酒而名盛,但此说实在是穿凿附会。杜酒之名由来已久。杜甫《题张氏隐居》诗之二:“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宋人王楙《野客丛书·杜撰》:“然僕又观俗有杜田、杜园之说。杜之云者,犹言假耳。如言自酿薄酒,则曰杜酒。”原来杜酒是乡野之地的自酿酒。

故乡那些前辈无论洪亮吉黄仲则还是瞿秋白等,他们的酒风酒量,大概率是用故乡的米酒培养出来的。我也是。我最初喝的,主要就是米酒。

米酒也即“腊酒”,即是用大米在腊月酿制的酒。

在腊月酿制,既跟米酒的酿制气候条件有关,旧时技术落后,农家皆靠天吃饭,天气太热,是酿制不出好米酒的,即使酿出了酒,也只是酸水;另外,到了腊月,秋收已毕,新年在望,农闲时节,有功夫,且要为辞旧迎新准备,酒自然少不了,既是一年收成之后农家的自我犒赏,更有过年时亲朋往来招待时用之需。毕竟,当时生活穷苦,尤缺现金,请客买酒厂的酒(俗称卖价烧酒),得是办大事。当然,米酒烧菜也是去腥增鲜一宝。

我家每年都在腊月做米酒,从我祖父到父亲,如今弟弟接手了家里过年前做米酒的事。我家做米酒多用自家种的晚稻而非糯米,糯米产量低,舍不得。酒曲都是买现成的,故乡叫药子,过去是整粒的,如今是碎的,有专门做药子的人,也是社会分工吧。我后来知道,酒曲是用辣蓼草做的,辣蓼草在故乡乡下到处都有。

做酒前,用稻碾米,糙米,先浸两天两夜,沥出;然后倒在专门的木桶里蒸熟成饭,这种蒸桶桶底有圆弧形的空,用铁丝绑着托底,覆盖上干净的纱布,倒上米就不会漏;将蒸熟的米饭倒入大缸中,一边倒入药子一边拌饭,饭烫手,用清水蘸手,中间挖一个窟窿,放进箅子,箅子是用来清酒的,这个做法宋朝就已经很流行了;然后盖上用稻草编织的盖子,过去天冷,酒缸四周还会用稻草包扎一圈,如今气温高,酒缸不需要再用稻草包扎;第二天早上掀开缸盖看看,如果缸中饭粒四周脱了缸沿,说明温度太高,盖子要留缝;一般一两天就会出酒露(酒头)。如果请人做,搅拌时会加不少水,一夜就能出酒露,但这样酒的度数就低,寡淡,我们自己做,清水只是搅拌时用来蘸手的,几乎不加水(早年都会稍微加点水),出酒慢,酒的度数也高,所谓凶。凶在故乡代表酒的质量好。其实白酒出现之前,米酒增度是技术难题。

一般人家做酒,酒露出来后一周破水,我家通常半个月才破水。破水的水用井水,烧开,再冷却,然后冲入酒缸,让水在酒缸里发作,把酒曲饭块都化开,实际上就是发酵过程,等酒慢慢清。做米酒其中有三个要点:一是酒曲要拌好拌匀;二是搅拌时不能加太多水,用点水蘸手即可,饭烫手;三是不能太热,太热酒容易酸,也不能吊烧酒,冷不怕,冷无非就是酒出的时间晚而已。

米酒,本质上同如今还在江浙沪地区流行的黄酒同源,不过做法更粗犷不讲究,属于低配版,但有更多的朴实直率担当。如今故乡还有很多人喜欢。当然,能自己做酒,还是地方生活相对宽裕的结果。这是鱼米之乡上天的眷顾,更是生活的恩典,勤劳的应许之礼。

我曾经很爱喝米酒,年轻时年三十都要喝4碗多,如今3碗已然脸发烫。米酒喝醉了难醒。《水浒传》里武松在阳谷县城外小店喝了“三碗不过岗”的酒十八碗,这酒,想来就是这种酒。老家冬日喝米酒,常要热一下,叫温酒,跟《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类似。米酒需温之意,在于多少能去除些杂质。但我喝米酒喜欢凉的,故乡旧说,冷酒热肚皮。这两年回家,夏天都能喝上冰镇的米酒,口感真好。也是口福。

从我有记忆起,我家腊月从来没有断过做米酒。乡下地方大,方便做这些。只是,从明年开始,家园不再,我们家大概率不会再做米酒了。过去都是做了送朋友,以后,家里的米酒,也要朋友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