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霅煜 通讯员 张雪平 周洁
2023年11月21日,武进区上演了一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接力赛”,从患者发病至牛塘镇卫生院就诊到武进中医医院打通血管仅用时80分钟。这也是自2022年9月,武进中医医院胸痛中心与5家医共体单位签订联合救治协议后,医共体联动作战中最精彩的一幕,更是武进区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0年12月,武进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正式成立,2家区级医院与15家乡镇卫生院分别组建成武进人民医院、武进中医医院两大医共体。2023年,医共体建设成果显著:年内上级专家到基层坐诊4430人次,诊疗患者84170人次,全区上下级医院双向转诊1870人次;建成上下级医院联合病房6个、专家工作室15家;武进五院、武进六院的消化内镜诊疗中心获评“2023年江苏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十大相关功能中心”,全区基层诊疗量同比增长11.98%。
武进区卫健局局长左朝辉表示,伴随着常州高质量迈入万亿之城,城市能级对卫生健康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24年,武进卫健部门将聚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医疗卫生资源更加优质均衡,通过激活县域医共体、打通上下医联体、拓展内外专科联盟等举措,深入实施医共体建设改革创新,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不断发展壮大,让老百姓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顶层设计 构建体系打造高效引擎
2021年以来,武进区卫健局围绕深化医改目标要求,启动推进医共体建设,按照“龙头带动、城乡一体、资源集约、技术共享、管理同质、发展同步”的总体目标,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努力构建“县域强、基层活、效能优”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优质均等。
武进区卫健局副局长刘利明介绍,全区先后制定出台《武进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意见》《武进区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和《武进区县域医共体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实施方案》,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体系框架,强化组织保障和业务衔接;建立起医疗专家定期基层坐诊制度,完善专家出诊体系。通过下派专家坐诊、开展专科共建、选派骨干挂职、创新医防融合等强力组织推动,促使优质资源进一步下沉。同时,加强基层医疗质控管理,发挥上级专家带教示范作用,帮助基层人员能力素质提升。
2022年,为保障医共体建设落到实处,提高上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积极性,区卫健局成立了医共体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医共体内下派专家和远程会诊补助、基层人员培训、人才引进、考核激励等,并制定出台医共体建设考核细则,将医共体建设情况与医院年终绩效考核相挂钩。此外,为打通医共体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不同的障碍,区卫健局还制定出台用药衔接实施方案,实现医共体内用药目录的集中统一管理,推进用药同质化,提升基层合理用药水平。
区卫健局还以卫生信息化赋能医共体建设,实现诊疗资源全区共享。全区建成开放共享的心电、影像、病理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等“五大集约化医疗服务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医共体内各项检查结果互认;建成全区远程视频会诊中心,实行“基层邀请、中心确认、远程会诊、提供意见、出具方案”的运行模式,确保群众在基层就诊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目前,全区有5家卫生院已创成基层二级综合医院,1家卫生院成为二级专科医院,24个基层专科建成省、市级特色科室。刘利明表示,医共体建设成为推动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高效引擎”,促进区域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引导居民基层首诊,疑难病症及时转诊,逐步改变小病直接到大医院找专家的观念习惯,逐步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格局。
专家坐诊 便民惠民放大基层效应
88岁的周金林是武进区湟里镇人,6年前患上帕金森,还伴有抑郁、焦虑症状,在家人的推荐下,他每周赶到武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马爱金门诊看病。但2个小时的公交路程,让看病成为了老人疲惫不堪的“心病”。
2020年,武进四院(湟里镇卫生院)成为武进人民医院医共体中的一员,作为上级医院专家,马爱金每周二上午来湟里坐诊,并成立了神经内科专家工作室。周金林看病路程缩短为20分钟,“心病”消失了,行动迟缓、手抖的症状也大大缓解。
为基层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医共体牵头单位要下派高级职称医疗专家到所属医共体成员单位坐诊。武进四院副院长夏冰介绍,每周一、周二,武进人民医院都派驻内分泌专科、普外科、神经内科、骨科、泌尿外科等业务骨干来医院坐诊和业务指导。2023年全年门急诊人次达到34.8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4.8%。
专家坐诊的效应不只是简单的数字呈现。夏冰介绍,神经内科成立专家工作室后,科室的业务能力也在马爱金的带教下快速提升。“以前神经内科的医生对疾病的认知不够清晰,没有专科意识,通过马主任的坐诊带教、远程会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用药有了全新的认识,提升了科室的整体水平。”夏冰说。
对此,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芮磊深有体会。专家工作室成立后,他就跟随马爱金坐诊。“同样是头晕、头痛,以前判断比较单一,现在能分辨到底是耳石症、眩晕综合征,还是前庭神经炎引起。对病因能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用药方面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2023年,武进四院和武进人民医院共建“神经内科联合病房”,设置床位20张,马爱金被聘为主任。自联合病房成立以来,马爱金参加教学查房12次,会诊40余次,指导病历讨论10余次,神经内科出院总人次达590余人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上级医院的服务。
马爱金定期到联合病房会诊,每一个判断都给患者带来了“定心丸”。“有一些急性期的脑出血患者,如果是因为大血管问题用药效果不佳,或者需要进一步检查,我都会建议转诊。如果是小血管问题,在湟里就能用药解决的,会建议患者就地住院。”马爱金感叹,他是湟里人,能在医共体下回到家乡为大家看病,是医生的职责,更是一份故土情怀。
专科共建 上级带动塑造特色优势
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上级医院派专家坐诊的同时,要着力帮扶基层单位提升专科建设水平。去年4月,武进中医医院派脾胃病科、内镜室主任牟小东到武进六院(洛阳镇卫生院)坐诊,双方建立了联合病房,达成了深度合作关系。短短一年不到,武进六院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就被省卫健委评为“2023年江苏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十大相关功能中心”。
武进六院借助上级医院专科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出自身特色优势。180㎡的消化内镜诊疗中心,配备高清电子胃镜、肠镜、HP检测仪、氩气刀治疗仪等设备,能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胃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筛查等技术,并成功开展医院首例食道中下段癌伴梗阻经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
专家坐诊和联合病房大大提升了消化内镜诊疗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中心的患者数量猛增。2023年,全年无痛胃肠镜数量为664例,和2022年同比上升了260.87%,患者住院数量为942人次,和去年同比增加284.49%。“很多患者表示,乡镇医院也有三甲医院的医生坐诊、手术、查房,住在家门口医院,家人照顾比较方便,而且住院费用还更低,是很好的选择。”医院副院长沈金良表示。
沈金良说,在医共体专科共建下,基层医生解决疑难病症的能力和信心也大幅增加。去年10月,59岁的洛阳人夏先生在医院消化内镜诊疗中心进行了内镜下直肠息肉手术,由于患者修养时运动不当,准备出院时发现有便血,中心立即联系牟小东开展远程指导,中心医生对患者进行急诊内镜下止血,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以往这样的肠出血可能是要转院的,但经过几个月来专家带教和联合病房建设,我们对于处理类似的紧急状况越加得心应手。”
在医共体专科共建方面,武进六院早就尝到了“甜头”。2018年,武进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薛红良就到武进六院定期坐诊,成立“市级名中医薛红良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后,中医科业务量快速上升,仅肾病患者就翻了5倍。同时,医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主任中医师虞红健长期跟随薛红良坐诊,去年,他被评为武进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科诊疗服务能力提升有目共睹,2022年,武进六院在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中首批建成五级中医馆。
骨干挂职 打通基层发展任督二脉
医共体建设,除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需帮助他们优化管理模式。为此,区卫健局选派10名上级医院业务骨干到基层卫生院挂职副院长,推广上级医院的管理模式,将三级医院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融入基层实际,促进基层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加快提档升级。在上级骨干支援帮带作用下,目前,5家卫生院已创成二级综合医院,加快实现规模化发展,成为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嘉泽镇卫生院副院长朱建锋就是医共体骨干挂职的先行者。2017年,国家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武进区卫健局下派6位区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院挂职副院长,当时在武进中医医院泌尿外科任职的朱建锋就是其中一员。“把专科优势带下乡,帮扶对应科室,也做一些行政工作,算是现在医共体骨干挂职的雏形。”朱建锋介绍,把控医疗质量对医院非常重要,他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会议,对门诊处方、病例书写进行点评,并形成固定机制延续至今。
2年多的挂职生涯让朱建锋在医院管理上逐渐获得成就感,他决定从业务岗转向行政岗。2019年,朱建锋正式调任到嘉泽镇卫生院任副院长。2020年,嘉泽镇卫生院和武进中医医院建成医共体后,他发挥的作用就更凸显。“我对老东家的科室比较熟悉,对专家医术、医德更为了解。签订医共体合作后,对接哪些科室,邀请哪位专家,推动双方护理部对接合作,我可能比一般人更有优势。”
2022年10月,嘉泽卫生院搬迁新址,每周定期安排8人次专家门诊。2023年全年专家门诊量近3300人次,其中,“骨伤科专家工作室”近600人次,比2022年增加一倍;消化内科专家开展胃肠镜检查超1000人次,开展EMR手术300人次以上;CT远程会诊近1.5万例,报告及时、准确率高,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就诊;2022年,医院骨伤科创建成“常州市市级基层特色科室”,2023年科室与武进中医医院骨科深入开展联合病房……
嘉泽镇卫生院院长陈志青表示,朱建锋任副院长后,带来了上级医院的建设和管理理念,他根据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院的医疗规范和制度。“他对医院的发展定位有自己的见解,在医院新院建设、科室布局、流程规划上都给出建议。”陈志青说,2024年医院筹备创建二级医院,在医共体建设的引领下,医院将壮大“两湖”医疗健康服务圈。
“根据对方要求提供相应的科室专家和技术支持,满足基层医院的同时,锻炼自己的队伍。”武进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鹏表示,医共体建设中,上级医院不是单向输出,名医下乡进一步扩大了专家的知名度,还能让优秀的青年人才在基层得以锤炼。
2023年末,武进中医医院晋升“三甲”,王鹏表示,新的一年医院将通过专家下基层帮扶家庭医生团队、远程视频会诊及远程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医共体单位的合作交流,完善双向转诊工作流程。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提高结对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