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启现代化时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后美国逐渐领跑现代化时人口是上亿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多么伟大、多么不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和领航者,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强有力和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力,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都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谋划和部署人口这一我国始终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巨大人口规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使技术和产品较易产生规模效益,从而推动我国建立了世界门类最完整齐全且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但党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要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的新常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如果劳动生产力不提高,在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情况下,社会总产出就会下降。同时,“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中到现代化建设中,将人口红利逐步转化为人才红利。

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励人才进行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我们必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就业岗位,以高质量就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着力增强人口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我国人口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拥有近5亿人口,农村人口规模庞大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全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尚未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门槛。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0%以上,人口占全国的近60%。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较于东部地区尚存在较大差距。

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镇化,大幅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确保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好的教育改变无数人的命运,更满意的收入充实了普通家庭的物质基础,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为亿万人民生活兜底,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护佑人们身体健康,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让更多人安居乐居,更优美的环境不断提升生态福祉。尽管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

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积极创造发展过程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享有的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来说,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在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方面的诉求和多层次需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十四亿人民必将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的机会!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