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勠力同心创新绩 踔厉奋发向未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1版:常州新闻 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陈荣春 通讯员 李祉萱 吴洁 供图 胡平 一萱

2023年12月15—16日,2023年真儒呼吸“一带一路”中蒙联合论坛在常开幕,市一院与蒙古国国家癌症中心确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2023年12月18—22日举行手术直播周,包括临床专科、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在内的18个科室轮番上阵,共开展82场手术直播,累计点击量超14.65万人次,充分展示医疗技术创新成果……

当时间的指针来到2023年末,市一院人仍步履匆匆,用一系列活动总结过去,迎接未来。

一年来,市一院以党建为引领,以控本提质增效为主线,加快运营管理模式创新,不断夯实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23年市一院总诊疗人次264.66万,出院患者15.68万人次,开展手术约7.7万台。

“新的一年,我们将围绕打造高峰、高原、高地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科专科能力建设,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守护常州市民健康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市一院院长周军展望未来。

创新为核 以医疗技术助力专科建设

67岁的潘先生被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A型),就在准备进入手术室的时候,主动脉夹层已经破入心包内形成心包填塞,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市一院心胸外科团队与上海德达医院的专家默契配合,经过8个小时的努力,顺利找到破裂的大血管,精准开展置换手术并植入支架,帮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潘先生女儿手写了长达5页的感谢信,“都说医者仁心,世上最美好的感动正是如此,遇到好的医生和护士,遇到一个好的医院……”

“感谢市一院眼科团队精湛的医术,帮助我们一步步走向光明!”60岁的沃先生左眼患角膜病已25年,逐渐发展成角膜白斑,加上右眼的白内障,生活日渐“朦胧”;正值壮年的钱先生患有圆锥角膜疾病,2023年8月右眼圆锥角膜急性发作导致角膜破裂。前不久,离世的市民捐献眼角膜,市一院角膜移植团队及时联系沃先生和钱先生,经过1个小时的努力,顺利完成角膜移植手术。

67岁的王先生被确诊为左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左肾癌约8×6厘米,下腔静脉癌栓向肝脏方向突入3厘米。一旦静脉癌栓发生脱落,很容易导致死亡,手术是最好的治疗办法,但该手术具有难度大、出血量大、术中死亡率高等特点,历来是泌尿外科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市一院泌尿外科团队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帮助下,历时3个小时,成功为王先生完成巨大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

一台台高难度手术,提升着医院手术的内涵和质量。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市一院四级手术占比近40%,微创手术占比43%,相关数据在全市、全省均名列前茅,其中微创手术占比已接近“国考”的满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泌尿外科、肝胆胰外科、胸外科、妇科、胃肠外科等多领域大显身手,为717名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治疗;在江苏省卫健委公布的2023年度医学引进新技术评估获奖项目中,市一院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一项项创新技术,助推着医院“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医技介入化、诊断分子化”的发展步伐。肿瘤放射治疗科创新开展自适应放疗技术,通过影像判断肿瘤的变化,动态、精准调整放疗方案,“追”着肿瘤精准打击;国内先进的第二代电子胆胰子镜直镜系统“eyeMax”标志着医院胆胰管疾病的诊治迈入精准时代;常州地区首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一站式”手术,标志着医院的心脏介入瓣膜置换技术迈上新台阶……

医疗技术是治病救人的底气,也是医院立身之本。作为三甲医院,市一院坚持“资源整合共享、协同创新攻关、高效运行管理”的原则,对重大、重点、指导性和自主开展类新技术、新项目,在人才梯队建设、装备物资采购、教学职称评定、绩效奖金改革、数据信息支持等方面形成政策支持,举行全院层面的新技术新项目评审会,并设立“真儒新技术奖”,鼓励广大医护人员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全院探索创新医疗技术的氛围日益浓厚。

医疗技术创新,反哺专科建设。市一院立足科室特色和优势因材施策,通过不同的措施支持和鼓励各科室强特色、补短板,医院学科建设和医学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3年,市一院肿瘤治疗学被确定为“十四五”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成为全市唯一获批的省医学重点学科;核医学科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批常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肿瘤学、核医学、骨科学分别获批苏州大学前沿学科、特色学科、转化基地;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神经电生理、医学影像科和临床药学部等多学科成员组成的癫痫中心顺利通过评审,成为常州地区唯一的国家二级癫痫中心……

便民为要 以温暖服务提升就医体验

65岁的高阿姨在市一院被查出卵巢疾病,医生建议开展手术。在医护人员的指引下,高阿姨赶到入院准备中心,当天完成血液化验、B超和心电图等检查后就回家了。一周后,高阿姨按照通知一早入院,当天上午顺利完成手术,观察两天后就出院了。这让她十分感慨:“提前做好原来需要住院后才完成的检查,费用同样可以报销,不仅提高了住院手术的效率,还节省了住院时间和费用,这项举措真方便老百姓!”

如果说医疗技术是医院的硬实力,服务水平则是医院的软实力。锚定既要医疗技术硬,也要服务水平高的目标,市一院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为中心,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流程,持续改进从门诊、入院到住院、出院等全流程的医疗服务水平。

针对患者住院难、住院等待时间长等难点痛点,2023年9月,市一院推出入院准备中心,整合护士服务站、入院结算中心、医学检验科、心电图室、超声医学科等部门,“一站式”提供常规检验检查、辅助检查预约、住院指导和宣教、手术前线上线下一体化麻醉评估以及日间手术预安排等功能。患者在这里可以一站式完成以前住院之后才能做的检查,既缩短患者无效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也增加了床位周转次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共有近2700名患者通过入院准备中心顺利完成了手术。

打造基于“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服务生态圈,在线上问诊、护理咨询、药物咨询、复诊开药等服务的基础上,市一院互联网医院立足自身优势,结合患者需求,进一步推出送药到家、发票打印、检验检查病理报告查询等服务,不断充实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功能。目前,市一院已开设44个临床科室互联网复诊门诊、1个药物咨询门诊、3个护理咨询门诊,497位医务人员周一到周日网上接诊,2023年互联网医院接诊量约8.3万人次,位居全市第一。

更切实的变化就在患者就医的一个个细小瞬间:忘带医保卡、健康卡,凭身份证即可实现自助挂号;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特殊人群挂号、麻醉卡办理、退药退费等服务;住院患者在病区即可自助办理出院手续,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病案邮寄到家”服务为患者提供病案首页、住院证、出院记录等病案复印与邮寄服务,解决患者病案复印路途遥远、资料不齐全往返跑医院等问题……“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的目标,由此变得清晰可见、可触、可感。

责任为重 以三联模式扛起三甲担当

“谢谢云医通,谢谢市一院的专家团队,帮我避免了肾功能衰竭甚至需要血透的可能!”家住新北的刘先生在魏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时,尿量明显减少,血肌酐数值两天内从180umol/L升到560umol/L。面对这一突发情况,魏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迅速通过“云医通”平台与市一院取得联系,市一院肾内科专家远程指导,在排除尿潴留后随即开通绿色转诊通道。通过进一步检查,刘先生被怀疑是肾后性尿路梗阻导致的急性肾衰竭。市一院迅速通过多学科协作,为他进行输尿管支架管放置手术。很快,刘先生恢复排尿,顺利出院。

医联体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和水平、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途径。作为三甲公立医院,市一院在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联体的基础上,创新联合家庭医生工作室、联合专家工作室和联合病房的“三联”模式,通过师徒结对、导师带教等形式,为基层培养业务骨干,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和水平。目前,市一院专科共建型医联体已达31家,其中仅2023年就与西夏墅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横林人民医院、郑陆镇卫生院、成章卫生院和茶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建立专科共建医联体,以患者为中心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市一院在全省率先启动“医联体互联网医院”,已有14家基层医联体单位53位医师入驻,为市民提供云处方、云影像、云检验、云住院和云诊疗等互联网远程诊疗。2023年6月,市一院又创新推出“云医通”,深化双向转诊的多部门协调机制,搭建线上多部门协调平台,基层医联体单位的医生在“云医通”上发起转诊申请,由市一院医务处协调邀请相关科室专家共同参与诊疗,让医联体单位就诊的患者享受到市一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进一步畅通双向转诊,打通分级诊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有约30名患者通过“云医通”实现顺利转诊就医。

除了基层,市一院还不断深化援疆援陕、省内南北结对帮扶等工作。2023年,市一院胸痛中心—紫阳诊疗分中心成立,完善当地胸痛救治体系,进一步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造福当地百姓。与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大丰县中医院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名医工作室、驻点帮扶、专家工作室、联合义诊等方式,推进医疗卫生领域南北结对帮扶合作。

为帮助更多市民了解健康知识,增进健康素养,市一院还结合“全国爱牙日”“世界药师日”“1120心梗救治日”等多个时间节点,组织医护人员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地,开展以“医心为民”博士后义诊基层行为代表的义诊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发展为先 以人才科研汇聚不竭动能

2023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当年项目资助情况,市一院共获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其中包括3个面上项目、3个青年项目。这已是市一院连续第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也充分显示出医院在科研领域的实力和成绩。

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实现科研与临床的有效融合,是推进高水平现代综合医院建设的重要途径。市一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坚持医教研齐头并进、协同发展,促进科研成果在医疗服务、创新创效上的转化应用。

人才是科研的关键。市一院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一方面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的培养,仅2023年就引进博士4名、硕士51名;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招收进站博士后33名;新增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1人。

与此同时,市一院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依托苏州大学医学院的师资力量举办“临床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帮助临床医学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推进医院科研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管理、利用和分析数据,提高科研的效率和质量;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推动高端医疗设备和医学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技术孵化。此外,医院还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推动院企、院校之间的强强联合,打造医学创新联合体,搭建涵盖医工交叉、医疗器械、大健康软件等内容的转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得益于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2023年市一院共获得科研立项18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省级项目9项、市厅级项目67项;获得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创新奖1项;发表各类论文586篇,其中SCI收录242篇;近5年来,共获得12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已成功实现4项技术的成果转化。

回眸这一年,市一院广大干部职工敢于创新、勤于奋进,用一台台手术、一项项技术守护市民健康,也收获着一面面奖牌、一声声感谢;

展望未来,市一院迎来新的起点,近4000名医护人员已整装待发,开启新征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作为常州地区最大的三甲综合医院之一,我们将继续以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实施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能力,为持续推进‘健康常州’建设、擦亮‘常有健康’民生名片作出新贡献!”市一院党委书记华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