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常州财政:“四资”融合 政策增能 护航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奋楫笃行显担当,守正创新当先锋。今年以来,常州财政系统扎实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和打造新能源之都、“两湖”创新区建设,以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提升资金、资产、资本、资源联动效能,全力推动全市各项重点任务走实走好,助力产业创新展现蓬勃活力、持续增厚幸福龙城底色、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高质量迈进“GDP万亿之城”,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贡献坚强财政力量。

聚焦资金全方位统筹

综合保障更有力度

推动财政收支量增质优,筹措整合财政资金,调整优化资金结构,持续健全“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夯实高质量发展基底提供强劲支撑。

全面统筹协调,保障有力有度。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加力部门协同与对上联系,争取更大上级转移支付支持、更多债券额度,凝聚更强保障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区分轻重缓急,优先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政策、重要改革和重点项目实施。始终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持续严控一般性支出规模,通过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等领域改革腾挪更多资金惠企裕民。加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管理效能,切实发挥硬化预算约束、过好紧日子的抓手作用。

做大“财政蛋糕”,保障精准有效。多层次发力实现财政收入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全面落实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措施,支持“新能源十条”、创新政策2.0版等政策兑付,确保各项减税降费、惠企利民政策精准见效,全力提升高端产业引领、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效能,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夯稳地方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支撑。今年以来,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5%以上,持续擦亮“六个常有”民生名片。全年预计投入超100亿元产业科创财政性资金,不断增强创新策源力、人才驱动力、要素集聚力,硬核支持“532”发展战略实施,冲刺“GDP万亿之城。”

聚焦资本全链条赋能

提升能级更有强度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金融活水、社会资本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投资、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凝聚基金动力结产业硕果。近年来,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财政部门加大“拨改投”力度,以做强政府投资基金为抓手,加快资本赋能,先后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龙城科创发展基金、总规模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构建起“1+3+X”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矩阵,为产业进阶发展储备强动能,为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两个万亿”目标蓄势增能。截至11月底,母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超400个,其中投资常州项目中,已支持获评瞪羚25个、潜在独角兽或独角兽19个、“专精特新”46个。此外,发挥大运河(常州)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精准服务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用,擦亮工业文旅标识,打造大文化、大消费等新经济赛道强劲“磁力场”。

创新支农方式助乡村振兴。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新支农方式,发挥基金、担保综合协同作用,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发挥乡村振兴发展基金与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双轮驱动”作用,目前已投资农业科技型、一二三产业融合类企业等10个,集聚金融和社会资本约11.5亿元,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发挥我市地方政策性农担保费全额补贴政策长效作用,以有温度、有力度的农业信贷担保支持“三农”发展,截至11月底,江苏农担常州分公司累计担保余额42.79亿元,在保余额15.68亿元,在保规模居苏南第一。

聚焦资产全周期管理

提质增效更有精度

向机制借力、向标准借力、向管理借力,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资产为纽带、以项目为抓手,加强全周期管理与监督,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聚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优化管理机制增效能。已出台包括资产配置、资产处置、资产盘活、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等系列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职和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构建全市集中的“资产管理云平台”,加快实现各单位资产全口径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与使用效益。打造“公物仓”管理模式,出台公物仓、公益仓相关管理文件,规范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产高效利用。今年,市财政局还将资产管理纳入财政重点绩效评价范围,通过结果应用进一步支持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聚焦政府投资项目,强化投资评审管理增效能。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逐步实现财政投资评审范围、评审类型、评审阶段“三个全覆盖”,有力支持政府投资固定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评审范围基本覆盖所有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政府投资项目,保证政府投资项目“应审尽审”。推动宽领域多层次政府投资项目支出预算标准体系建设,已建成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新建综合医院项目支出预算标准,为科学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提供有力支撑。今年以来,政府投资项目评审最高核减率达28.75%。

聚焦资源全范围布局

服务发展更有深度

落实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多领域深化“数字财政”建设,创新治理与服务的理念、手段,促进多领域数据资源互通共享,为打造服务高质量发展优质生态提供积极支撑。

强化内部规范,数智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支撑,加快推动覆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财报、财政监督等的全流程精准管理,既系统提升预算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又强化刚性约束,防范潜在风险,全面提升工作效能。目前,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已贯通市、区、镇三级,随着使用范围的逐步扩大,为财政大数据应用、更好服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为民服务,数字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不断拓展数字化服务、智慧化服务新场景,促进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稳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相继完成8类电子票据改革,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截至12月中旬,累计开具财政电子票据17873万份。创新惠企利民政策资金“直达快享”机制,依托“政企通”平台打通财政资金流、政策流、企业信息流,实现资金快、准、严直达受益主体,1—11月市级财政累计直达兑付各类惠企利民资金14.63亿元,政策红利更好更早释放。

本版文字:财宣 董心悦

本版供图:常州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