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饭碗田”的供给侧之变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开栏的话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浪花可展现时代的澎湃。当前,常州经开区正满怀豪情,努力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勇当全市现代化建设先行军。在这里,创新、改革、开放的故事说不尽;在这里,拼搏、进取、励志的故事道不完。

即日起开设《一线微观察》栏目,聚焦高质量发展破题之策,以小见大、解剖麻雀,以新闻调研方式,挖掘全区各板块、各领域解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实践、新经验、新思路。

□本报记者 刘懿 孙婕 通讯员 胡玲

12月20日,冬雪初霁。若是前几年,遥观镇渔庄村种粮大户唐新益会担心田里积水引起麦苗烂根。但今年,他却很笃定。

“578亩田连成了片,路相通渠相连,排水的活一天就能干完。”唐新益的这份从容,来自全程机械化生产和科学管控的种田新模式。而先进的科技得以下沉到田间地头,则源于一场“小田块”到“大田块”的变革。

对常州经开区来说,这种变化回应着时代发展之问——水网河道密布,人均耕地面积仅0.09亩,不足全国平均1成,如何种地才有效益?工业企业密集,土地开发强度达到53%,人地矛盾突出,如何平衡利益实现多赢?

归根结底,就得做活“地文章”。从耕地提质改造到“小田变大田”实践,再到盘活土地推动“宅改”,常州经开区从保护耕地出发,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落“地”,在守好“饭碗田”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守好种好“饭碗田”

12月21日,遥观镇东方村476亩高标准农田里,冬小麦迫不及待地冒出青青嫩尖。常州市郭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楠顺着田埂往里走,只见曾经的“巴掌田”连了片,农田平整方正,机耕道笔直延伸。

“今年春天种了一季水稻,收割后,秸秆往土里一翻埋,就是很好的有机肥!”郭楠踩了踩脚下的泥土,“你瞧,这土多松软!”

土软,就意味着土质好、肥力强。一些地方耕地退化,土壤板结,患上“化肥依赖症”,稻麦品质也明显下降。郭楠和社员们种了几十年地,对于耕地“越吃越馋”深有感触。为了让土地“更有劲儿”,她采用秸秆还田、犁耕深翻,还把地块划分为一个个单元,邀请武进水稻研究所的专家精准开具施肥“处方”,从经验种田变为科学种田。

今年7月中旬,江苏首单“耕地地力指数保险”落地这片耕地。285.6万元的风险保障,有效激励了合作社开展地力提升,郭楠和社员们的干劲更足了。

“复垦田第一年就有好收成!水稻亩产1300多斤,小麦长势好,预计亩产800斤。”在田里忙活的唐新益说,地肥了、田平整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说,以前都是小块田,机耕道很窄,农机下不来,村民就种一季水稻,冬天闲在那儿。土地流转之后,政府支持高标准农田改造,连片成规模,旱能灌涝能排,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都能展拳脚。现在他栽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让闲田变忙田。

“有了保障,我就敢放手把地种好。”唐新益说,种田现在有农业保险兜底,今年夏天一场台风让部分水稻倒伏,保险公司赔偿了几千元。

“肥土不废”延续价值

走进横山桥芳茂山公园,生态农业科普园让人眼前一亮。肥嫩鲜灵的蔬菜被栅栏分隔开,一畦畦、一丛丛,游客们好像置身真人版“开心农场”,在山水环抱中成了独特一景。

春季种油菜花、紫甘蓝、菠菜、青菜、花菜,夏季有辣椒、茄子、香瓜、秋葵、蚕豆,秋天是番茄、茼蒿、芋头、茨菇,冬天有白萝卜、胡萝卜、卷心菜、菠菜……项目运营负责人施勇祥,念出一首轮播种植的“田园四季歌”。

这片10亩左右的科普园,一年前还是3块不规则且分散的耕地。芳茂山生态整治项目开展前,区资规部门依托山势水系格局,对地块系统梳理,将这3块耕地应保尽保、集中连片,既锚固了生态空间节点,也满足了市民休闲游憩需求。施勇祥介绍,科普园正面向综合果蔬种植、农业科普、亲子采摘等发力,努力成为农业与教育、旅游的“田园综合体”。

当发展产生刚需,不得不占用耕地时,会存在“最优解”吗?不久前,横林镇一个工业项目“剥离”出约22亩、4400多立方米优质耕作层土壤,帮助新东方村耕地改良。

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区分局工作人员张佳伟介绍,孕育1厘米厚的成熟耕作层需要上百年时间,每一寸都十分宝贵。以往的项目建设,普遍不重视剥离耕作层土壤,大量有价值的表土被当作废土遗弃,“耕地搬迁”因此很有价值。

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横林镇对计划剥离的土壤进行了评估,确认其肥力良好,且是一直在耕种的熟土,污染物含量低。这些沃土“背井离乡”后,在新东方村重生再造良田,“肥土不废”延续耕地价值。

“沉睡”土地生了金

黑瓦白墙,连片中式别墅错落有致。这个月,横山桥镇双庙村的宅改工作进入签约阶段,68户居民即将搬进新居。

“有200、250、300平方米3种户型,上海的公司来设计,空间利用率高,角角落落有惊喜。”双庙村党总支书记岳阳波指着新农居南侧的水沟说,疏浚清淤后,还要打造亭台景观,让人居环境更舒适。

双庙村宅改,有个鲜明特点——资金不由上级政府拨付,也不是征地拆迁款,而是由村里整理零散低效地而产生的效益。

村里的老党员赵海平告诉记者,曾经,村中屋舍像一盒翻倒了的棋子散落在各处,水田、水塘、撂荒地像一块块补丁。9个养殖户养鱼和蟹,每亩收益不超过600元。为了让地连片、土生金,村里一家一户谈,算经济账、长远账,最终将200多亩低效的坑塘水面复垦为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每亩收益增加到1200元。

“同时得到了占补平衡资金1000多万元,村民有增收,集体经济也有了能办事的底气。”岳阳波说,借常州经开区“宅改”的政策东风,村里加快探索“土地生金”路径,一期农民自建区既改善了村庄面貌、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还腾出了35亩用地指标,形成了良性、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村里正谋划自建区二期项目,将建设公寓楼和联排小楼,满足村民的不同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