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以全国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经验推广试点为契机,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聚力“新能源之都”建设,积极营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浓厚氛围,加快推进创建经验“盆景”变“风景”,全面开启以“两个健康”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
赋能创新 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强大动能
持续增强民营经济社会贡献度。近年来,常州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市场主体占比、税收就业贡献率等指标连续逐年提升,民营经济贡献度不断加大,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绝对主力。2021年,常州获评全国首批8个“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之一,相关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目前,全市有200多家行业隐形冠军企业,上市民营企业91家,获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前列。2023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8家、“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10家。在“2023江苏民营企业200强”“2023江苏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等五大榜单中,我市民营企业入围数均位于全省前列。单项冠军、工业大奖总数列全国同类城市地级市第一。
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服务保障体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关心支持服务企业家政策研究推进专班”,建立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强化市场主体培育,逐步形成完善的政策服务体系。市、区两级建立完善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全市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家意见建议受理办理工作机制,每年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通报会和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畅通交流沟通渠道。
多元打造民营经济服务载体建设。积极推进民营经济服务载体建设,在全国首创联合打造“常州市非公有制经济法治护航中心”,整合各类资源,菜单式、一站式为民营企业提供风险防范、政策查询、纠纷化解等60项全生命周期服务。五年来,举办法治大讲堂等5000余场,为2.8万余家民营企业排查风险点30万个,帮助解决劳动争议、知识产权保护、债权债务等涉法问题3000余个,节约成本超20亿元。在全省首建“常州市民营经济人士之家”,率先成立金融服务专门委员会、市级商会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等,武进、溧阳、常州经开区等地相继建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商会之家”“一站三中心”等企业家宣传服务平台,探索构建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为民营企业赋能的格局。
深耕细作 持续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
以务实之为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全市营商环境评价和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满意度获得感测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继续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在全市设立首批 100个营商环境监测点,研究出台《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促进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措施》《常州市亲清政商关系正负面清单》等举措,列出政商交往正负面四张清单共计32条,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开展“常州企业家日”活动,发放纪念“首日封”邮折和“常商服务卡”。坚持每年开展优秀企业家表彰活动,连续4年开展“送服务、解难题、办实事”行动,累计走访企业超1.2万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4300余条。市工商联获评“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
以务实之策服务民营企业。深化“1+N”合作机制品牌,建立健全科技、法律、金融、税务、人才等服务平台。“+科技”,与市科协联开展“科学家+企业家”技术经理人入企行动、知识产权巡讲科普系列活动,加快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步伐。“+金融”,优化金融服务专委会服务举措,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向全市43家商会2374家企业授信165.01亿,为民营企业发放各类贷款4000多亿元。打造“常系列”普惠金融产品的做法作为全省唯一金融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发展典型案例。“+税务”,联合市税务局开展“春雨润苗”行动,推出3大类12项服务措施。“+法治”,开展涉案企业合规工作,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公开选聘专家团队,办理合规案件47件。成立市级商会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发布工作规则,聘任133名市级特邀调解员和42家特邀调解组织,健全市、区、镇三级调解组织网络,构建“1+7+N”模式,化解涉企矛盾纠纷280余起,涉及金额6200余万元。常州市工商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协同实施的《创新打造商会调解“1+7+N”常州模式》、常州市工商联、市人民检察院、市司法局协同实施的《企业合规建设全流程协调工作机制“常州模式”》项目,分别被省工商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认定为民营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协同创新实践典型。
以务实之举赋能改革创新。实施清廉民企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清廉民企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组建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思想筑廉、文化润廉、服务促廉、典型引廉“四廉工程”,构建“三联三促”机制,向全市民营企业发出《清廉民企倡议书》,制定廉洁文化项目清单。推动商会改革发展,成立上海、广东省江苏常州商会、常州市新材料产业商会,筹建北京市常州商会,扩大商会组织在重点地区和新兴产业领域的覆盖,全市商会总数达292家,会员数超35000家。创新开设“常商论坛”,举办“聚势新能 智创未来”“探索绿色经济新动能”“金融赋能 共赢发展”“聚焦专精特新 赋能常州智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护航民营企业走出去”等主题活动,打造企业家展示风采的新平台,交流合作的“朋友圈”,思想引领的新阵地。开展直属商会组建管理及商会拟任负责人评价及商会骨干、秘书长业务培训等工作,提升商会建设规范化水平。举办市总商会智力运动会,打造“常商先锋”党建品牌,不断增强组织活力。
薪火传承 厚植民营企业家爱国情怀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举办宣讲报告会,向全市企业家发出“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 做新时代优秀企业家”倡议书,组织开展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民营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等活动,筑牢民营经济人士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编撰市工商联成立70周年《常州商会》特刊,联合常州日报、广播电视台开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常商故事》和《常州民企力量》专栏。首个“企业家日”相关报道在《中华工商时报》《新苏商》、“常州发布”等近20个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刊登,阅读量近20万次。市工商联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非公有制经济好新闻”优秀组织奖。
深化“薪火传承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建立完善新老一代企业家人才数据库,入库新、老两代企业家已达220余对。出版《薪火传承》专集,讲好新老两代企业家不忘创业初心、传承事业发展的动人故事。连续实施两轮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举办百人班、千人班、万人班累计78个,开展“民企管理升级”系列公益培训,参训人数超4.1万人次。组织企业家走进上海交大,推进产学研资源深度融合。“百千万工程”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在全国推广。
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坚持把光彩事业作为引导民营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启动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发出行动倡议,吹响“集结号”,建强“主阵地”,夯实“示范点”,积极探索扩大就业、培植税源、参与扶贫等途径,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召开市光彩会换届大会,为8个乡村振兴光彩基金进行集中授牌,实施村企结对项目184个,经营类项目投资114.70亿元,解决就业1.5万余人,培训人才近5000名。全市累计建立百万以上光彩基金总数461个,其中千万以上73个,协议资金总额达18.4亿元,累计投入使用12.1亿元。
乘风破浪 迈步“两个健康”崭新征程
深化“两个健康”试点工作。2023年,新时代“两个健康”创建工作列入全市“532”发展战略年度重点项目、市委深改重点改革任务,并获评2022年市委深改项目优秀改革案例。加强示范引领,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和标杆民营企业培育工作,引导民营企业深耕实业、做精主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方光华、安立佳、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兆前等领导来常调研期间,对常州“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作为全省唯一,市工商联在全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暨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经验推广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研究“两个健康”指标体系。加强与省社会主义学院、南京大学等协作,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指标,准确评价衡量我市“两个健康”发展水平和成效。组织开展“两个健康”第三方评价工作,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指导推进全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从企业需求和切实利益出发,推动部门换位思考,大力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事项再简化、申报再简化、流程再优化,继续探索一批具有先行性、示范性、可复制的工作措施,探索形成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政策成果。
打造“两个健康”示范基地。依托常州作为大运河工业旅游文化带独特优势,拟在常州经开区筹建新时代“两个健康”主题展馆,梳理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生动展示“两个健康”重要论述和时代价值,力争成为全国“两个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借鉴先进经验与常州实践相结合,探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两个健康”先行区有形载体,着力培育一批市、区、镇“两个健康”示范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鲜活的“常州样本”。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当前,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叠加、机遇无限。常州作为全国“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始终坚持对标一流、先行先试、科学指导的原则,着力推动“试点先行”向“示范引领”跨越,其未来的探索实践将会为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管理服务开拓出新的“常州模式”,也将推动常州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常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