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常州民政:用行动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扎实推进主题教育,通过主题教育读书班、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课进基层”、“民政党员先锋直通车”等,示范带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市民政部门以党建为引领,聚焦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始终把群众关切放在首位,在社会救助、社会治理、养老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份份温暖幸福的民生答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数字里的民生福祉

1、15.8万人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已经连续多年列入我市民生实事项目,购买服务已覆盖15.8万高龄老年人。

2、11家

今年,我市新建提升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1家。目前,全市共建有集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2家,实现镇街道全覆盖。

3、32个

今年,我市新增32个老年助餐点。通过“公建公助+社区食堂”“餐饮企业+社区食堂”“中央厨房+助餐配送”等多种模式,引导优质的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助餐服务,全市社区老年助餐点达380个,日均供餐1.78万余份。

4、2507户

今年,我市为250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在改造中,坚持“一户一案”的原则,聚焦家庭无障碍环境提升、设施设备更换、智能技术应用、老年用品配置等功能,提升居家养老安全感和舒适度。

5、40个

今年,我市建设4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体活动、助浴助餐、探访关爱等服务。

民生保障:密织保障网,让幸福底色更鲜亮

“自己年纪大了,照顾他越来越吃力了。”家住金坛区竹林镇竹林村的孙凯在初中三年级时突患严重脊椎病,他病了16年,妈妈李美芳在他身边守候了16年。如今,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小男孩也成了32岁的青年,那个年轻的妈妈,头上已长出了银丝。

这些年来,李美芳给儿子治病,前前后后花了几十万元。去年,李美芳的爱人因患肺癌去世。接连的变故,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脆弱。随着年龄增加,她的身体也大不如前,所以,这两年她开始为照顾儿子发愁。比如给他洗澡,她越来越做不动了。今年李美芳为儿子申请了长护险服务,护理人员每周上门两次,为其提供助浴等服务,解决了困扰这对母子的一大难题。“另外,我们补助也提高了。去年,儿子每月1200多元补助,今年提高到了1500元。”李美芳感激地说。

民生保障兜底有力,李美芳和儿子孙凯是我市困难人员享受相关服务和帮助一个缩影。

我市聚力打造“常有众扶”民生名片,今年以来,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20元。同时,我市率先落实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新标准,临时救助资金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6.79%(截至10月底)。

为了提高帮扶精准化水平,我市为6万多特殊困难对象建立“一户一档一策”,建立完善大额医疗支出、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主动预警体系,实施“暖心护航”困难群众关爱行动,实现对近3000户重点帮扶对象居家安全的智能监测。

今年,我市实施“冬暖夏凉”行动,为全市1.2万户低收入家庭赠送一次性200度用电;开展“常有众扶”微心愿项目,为1600余户重点帮扶对象发放空调等爱心包。

养老事业:破解养老难题,让“常有颐养”更有温度

“屠奶奶,您好,我又上门来为您服务了!”从11月中旬开始,护工谢建芬每周两次来到三家村小区93岁、独居老人屠琪玉的家里,为其提供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的相关服务。每次一个半小时的服务,她为老人打扫卫生、收拾家务、换洗床单、剪指甲。干完活,她还陪老人聊了会儿天。

屠琪玉老人年纪大了,有眼疾,属于轻度失能老人。今年9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成功申请了家庭养老照护床位。

“我干不动家务活了,一直盼着有人能帮帮我。现在,政府出钱为我请护工,给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屠琪玉说,护工的服务除了一般的家政服务,还包括陪诊、买菜、做饭等,而且给她在家里安装了紧急呼叫智能设备,让她的养老生活更安心。

今年以来,为了解决和屠琪玉一样年龄较大的独居、孤寡、空巢等轻度失能人员照料困境,我市于今年11月起试点推行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免费为钟楼区和天宁区80岁以上独居、孤寡、空巢的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家庭照料、康复保健、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整合照护服务,安排护工每周提供2次上门服务,每天1次线上探视。目前,我市有312名轻度失能老人率先享受了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的服务。

此外,我市还推出诸多举措,推动养老均衡化发展。围绕“常有颐养”,我市出台实施意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调研,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全市获评等级养老机构95家,占比达84.8%,新北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率先达到100%。

“一户一案”为250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覆盖15.8万老年人。其中,天宁区创成全省首批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地区。

今年以来,我市建设4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新建、提升11家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常州经开区遥观镇留道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实施“银发助餐”工程,新增32个老年助餐点,全市累计建有助餐点380个,引入本土知名餐饮品牌企业运营,日均供餐1.78万余份。

基层治理:建设幸福家园,让群众生活更舒心

12月上旬,我市发布“社区主理人”治理体系发布活动,以通过创新社区主理人模式,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为居民参与社区、融入社区创造新的空间。这是我市在基层治理中又一创新性举措。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努力建设和谐有序、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今年,我市公开招录城乡社区工作者298人,其中社区工作者241名,社区工作者月基础工资进一步增加。我市启用许巧珍城市党建实训基地(社工培训基地),首批评定5A级社工34名,举办“全科社工”业务技能大赛和社区品牌展示交流活动;在溧阳成立江苏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会同钟楼区编制“人人社区”建设指南,举办基层治理创新与服务典型案例展示交流会,2区7镇(街道)入选全省首批“五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全省覆盖率最高,天宁区获评江苏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奖1项。

牵头修订“一套表”“两本账”“三清单”,切实为基层减负。今年以来,我市新建和提升改造20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新增28个全科社工服务示范窗口、600余名全科社工,举办首届“福彩杯”最美城乡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项目评选活动;新增5A级社会组织5家、江苏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3个、“先进社会组织”5家、“最美社工”3人,开展行业协会商会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减轻企业负担近1700万元。

社会事务:用心延伸服务触角,让便民服务更贴心

“火车快开,请你赶快,送我到爱人的身旁。”5月初夏,两节绿皮火车千里迢迢从沈阳“开”进了常州大运河畔的“520玫瑰车站”,除了平时开放服务,这里还开启了全市周六开放婚姻登记的贴心服务。截止到12月17日,玫瑰车站共办理婚姻登记410对,这也成为我市聚焦“便民利民”,社会事务更加高效的代表性案例。探索非工作日登记服务,钟楼区入选第三批江苏省婚俗改革实验区,“520玫瑰车站”成为全市首个文化地标公园式婚姻登记点和户外结婚颁证基地。此外,武进区还入选江苏省集中补领婚姻登记证试点地区。

除了更便民,我市的社会事务还更加规范。今年以来,我市启动殡葬设施布局规划修编,开展“活人墓”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举办常州市第十六届公益海葬活动,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的8个殡葬改扩建项目全部完工,省内提前实现城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服务全覆盖。新北区结合殡葬规划编制工作,有效解决殡葬用地指标达600多亩。钟楼区入选全国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单位,金坛区入选第二批全省丧葬礼俗试点地区。

今年,我市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开展为期三年的“精康融合行动”,新建7家“德康驿站”,常州经开区“一站一特色”率先实现精康服务全域覆盖。同时,我市持续做好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完善服务流程,提升站点建设,强化“为民助民”服务目标。

我市还新建6个省级儿童“关爱之家”,目前,全市累计建成32个省级儿童“关爱之家”,全市2494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重病重残儿童全部纳入保障;发布全省首个未保工作宣传形象“未未”和“来来”,举办首届市级儿童主任技能大赛和各类关爱儿童主题活动,成立常州市儿童成长研习中心和首批16个研习基地,武进区在全市为儿童主任发放工作津贴,金坛区深化“五彩行动”、新北区推出“未爱365”,助力打造“常护未来”儿童关爱服务品牌。

市救助站协助省民政厅编制的《江苏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标准体系》白皮书已发布实施,并参与起草民政部标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规范》。“智慧寻亲平台”有力支撑全省联网通办,累计为全省救助管理机构236名走失人员成功寻亲。

我市率先出台《地名命名更名工作规程》,规范街路巷地名命名更名审批工作流程,稳妥做好地名管理职能移交。今年,我市新增省级地名文化遗产9个,溧阳市试点经验入选民政部“全国乡村地名建设案例”,省民政厅在溧阳市召开“乡村著名行动”现场会,金坛区率先完成全域地名规划和区级历史地名大词典编撰。

本版撰稿:吕洪涛 常民轩

本版供图:王栋 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