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运河水环”托起31平方公里主城“绿岛”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新钟楼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何一智 童华岗

通 讯 员 冷娟妮

悠悠运河,千里通波。大运河,携着人间烟火流淌了千年,沿线城市大都因“运”而生,因“运”而盛。自古以来,对江南城市的定义,就离不开纵横的水域。常州依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尤其在钟楼,近30公里长的老运河、新运河及南运河贯穿全区,童子河、后塘河等运河支流串联成珠,留下一路繁华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特色空间。

12月18日,记者从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钟楼分局获悉,经过近2年规划,2022年启动编制的《钟楼区运河水环生态廊道空间规划》于近日通过专家论证,这也意味着这片由老运河、新运河、南运河、后塘河以及童子河环抱,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31平方公里城市“绿岛”将成为钟楼乃至常州最具特色的公共空间。“世界运河水城典范、江湖汇秀运河之眼”的发展愿景随着运河水环建设的推进,正在成为现实。

打造居民“共享水环”

“公园灯光亮了,还增添了互动喷泉和AR运动设施,家门口又多了一个休闲好去处!”12月9日,钟楼区大运河油罐公园氛围提升改造项目完工亮相。在这里,大运河工业文明历史与现代巧妙融合,唤起了很多常州人的运河记忆。油罐公园以西,大运河南岸玉兰森林廊道曲径通幽。廊道一旁,笑脸秋千、骑行装置、互动投影等趣味十足的文化景观与科技互动空间交相辉映,一条亮丽的线性文化带引人入胜。

即将启动的南运河片区景观改造项目也将布局多个口袋公园,形成串线连片的宜居生活空间,构建南运河两岸动静结合的滨河魅力空间,把南运河打造成常州又一运河文化新亮点。

从过去的分散、单一的点状公园,逐步转变为“连点成线,连线成环”,环状滨水开放空间在钟楼初步呈现。“以前三堡街到玉兰路是断开的,现在已经打通,河岸的绿廊也修得整整齐齐,非常适合沿河散步。”家住五星星韵城小区的居民宋先生说。随着龙江路高架的桥下空间打通,实现老运河南岸从三堡街至玉兰廊道连续、开放、共享的慢行系统。

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钟楼分局局长姜慧辉告诉记者,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居民普遍关注运河沿线的建设,希望运河两侧能够增加文化设施、增加开放空间、建设慢行系统。所以,为周边居民提供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并植入城市公共服务,是“运河水环”建设的最基本功能。“运河水环”还将原先割裂的城市空间、孤岛式的功能进行了串接。“结合清云澜湾建设,钟楼对后塘河北岸原先荒废的用地进行了整理,后塘河沿岸在厚筑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形成了连通的慢行系统,并串接了周边的城市功能点位。”延伸、串接的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了“运河水环”的内涵。

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千年大运河滋养了沿岸的城市,时至今日,运河依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以西电常变为例,该公司在运河边上设有专用码头,这也是国内连通长江的最大的800吨变压器专用码头,该公司自主开发制造的产品从这里起航,运往全国以及欧洲、美洲、澳洲及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将目光放到玉兰路玉龙路路口,以老运河为轴,在玉龙路两侧,一侧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地标,一侧是日新月异的发展空间,勾勒出“运河+生态”“零碳+数字”的产城融合的全新发展脉络。“沿河景观带风景秀丽,交通方便,配套齐全,公司未来还将在这里进一步增资扩产。”位于大数据产业园的乐研分离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恩禄高兴地说。

“丰富‘运河水环’的外延,间接提升外围土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姜慧辉说,“运河水环”区域范围内生态本底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会对周边土地及环境产生正向效益和效用,有助于盘活土地价值。在产业空间密布的新运河和童子河,“运河水环”激发产业创新活力的效应会更明显。

10公里长的新运河位于常州中心城区及高新园(邹区镇)之间,是城乡融合的区域级生态廊道。根据“运河水环”规划,这里将建设郊野森林长廊以及黄金水岸骑行道,塑造钟楼区可供连续滨水骑行的生态空间,并植入航运文化元素。目前,新运河东侧西林街道“两河两桥”片区开发如火如荼,重点企业宏巨科技主动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赛道,今年销售预计逆势增长34.8%。新运河西侧,“两湖”创新先行区成为热土,高新园(邹区镇)的重点项目纷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样,10公里长的童子河曾是钟楼新城与钟楼经开区的产业板块缝合带,未来这里将规划引入不同主题的生境花园,做足亲水及生态文章,形成生态海绵湿地+生物多样栖息地,让产业提质增效,“三生融合”、水城相融凸显。

塑造“运河水城”愿景

近年来,环状滨水空间往往成为一座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上海、苏州、昆山、波士顿等国内外城市均提出了滨水导向发展的理念,将水绿生态体系作为城市空间的发展骨架。钟楼区在常州乃至区域中拥有最凸显的运河元素,发展“运河水环”也是“运河文创名区”重要空间的体现。

从国家省市相关战略看,“运河水环”是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水韵江苏、“532”发展战略中生态中轴及文旅中轴建设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现状水环沿线业态还存在主题功能不明、文化体验不足、基础设施不全等问题,无法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这些都成为“运河水环”打造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姜慧辉说,随着《钟楼区“运河水环”生态廊道空间规划》通过专家论证,未来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统一梳理,在未来将打造集“文、商、旅、居、产”于一体的活力创享水环,通过“运河+商旅”“运河+数字”“运河+双创”“运河+社区”服务等方式,将“运河水环”打造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段、常州数字经济科创走廊、主城区文商旅公服集聚带、钟楼特色滨水空间休闲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