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花重锦官城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这是自三国以来成都响当当的名片,被诗圣杜甫写进千古佳篇中。成都,这是一座来了就想留下的城市。走进成都博物馆,和它近距离接触,与它面对面交流,感知它的深度,触摸它的温度,方知它的厚度。

成都,有着4500年文明史。千万年前的中国大地,造山运动如火如荼,横断山脉、大巴山脉、巫山、大娄山持续隆升,四面合围形成四川盆地。盆地西侧的横断山脉尤其高峻,冰川以及冰川消融、降水形成的河流裹挟着砾石泥沙冲出峡谷,不断在山前的盆地内沉积,历经上百万年之后,龙门山、龙泉山之间,沉积物的厚度已经超过300米,面积更是达到9500平方千米,成都平原由此诞生。

成都这个名字,借用西周建都历史,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在四川话里,成都两个字的读音就是“蜀都”的意思。

位于成都地铁天府广场站旁的成都博物馆大气低调,三角形、菱形的不规则外形构造,线条清晰,轮廓分明。炎炎烈日下,“成都博物馆”五个金色大字含蓄沉稳地挂在一人高的矮墙上。接地气又不失豪气,于热闹中亦得安静。

走进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主题展醒目诱人。汉字,孕育着文化基因与底蕴。横平竖直寓意顶天立地,腾挪变化展现包容并蓄,从一撇一捺到一平一仄,都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悠久记忆。从墓葬中发现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到秦统一整理形成的小篆,汉字在不断发展演变。到汉代,隶书替代小篆成弘扬儒家经典官方字体,“汉字”之名,由此定格。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为传播中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汉字传到了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文脉相承,遍及世界各地,展现中华悠久文化,传播中华传统文明。若干年前曾到云南丽江古城内的造纸作坊,主人生动形象地为前去游学的孩子们再现了野生藤条制作纸张的过程。手工制作的日记本、明信片,各式纸质台灯、吊灯,无不彰显着现代人运用造纸工艺的传承性和创造性,他们用心倾情为传播中华文化而努力。

馆内先秦时期成都的一张水系图清晰地看出成都平原河网密布,成都的西南边有岷江,东面有南北走向的呈放射状的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长江连接这些水系,自西向东流淌。密布的河网带来大量沉积物,腐殖质饱含营养元素,成都平原因此愈发肥沃。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以宝墩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城址群,是成都早期城市文明的先声。三星堆与金沙遗址,代表了古蜀文明的发展高峰,是蜀国的统治中心所在。曾经装点过蜀王仪典的精美金器和巨大象牙从金沙遗址出土,尤其是四只展翅飞翔的神鸟被刻画在一片仅有2毫米厚的金箔上,围绕着太阳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人头像,夸张而突出的五官,使人一眼见了就难忘。

馆内展出的石犀,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大耳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着卷云纹,左侧臀部有文字。《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秦教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该石犀与李冰治水有关。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首诗中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惨状,就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2300年前,古蜀国被秦国所灭,新上任的蜀郡太守李冰带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使命,一项史无前例的超级治水工程启动了。李冰组织蜀人移山凿河,将时常泛滥的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行洪。都江堰的成功建成,让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早在1800年前,魏、蜀、吴三国鼎立,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以成都为中心经营蜀地。当时成都盛产蜀锦,“锦城”或“锦官城”的别称由此而来。大量冠以“锦”字的地名也在成都涌现,织锦作坊所在地被称为“锦里”,织锦工人濯锦之江被称为“锦江”。成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南方起点,成都丝绸经河西走廊销往西域。成都老官山汉墓女主人髋骨严重变形,或与纺织活动有关。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连杆型织机,有的上面还保存有纺线,这些都是成都丝织业繁盛的有力佐证。走进宽窄巷子,古老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手工艺人在蜀锦团扇上绘图勾画,受到游人的青睐。当年诸葛亮治蜀的功德,被成都人永久铭记。他们修建起规模宏大的武侯祠,其内广植松柏竹木,正如诗中所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馆内别具一格的俑士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翩翩起舞的陶舞俑、栩栩如生的陶哺乳持瓢俑、陶吹笛俑、抚琴俑……这些俑士个个笑容满面、神采飞扬。最逗人乐的要数俳优俑了,他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应有敲槌击鼓,张口嬉笑,表情幽默、诙谐,动作夸张,仿佛表演正进行到精彩之处。俳优俑在四川地区汉墓中多有出土,表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蜀国的富庶安逸,百姓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

“铁蒺藜!原来它是这样的!”看到铁蒺藜我不禁惊叹。它的形制比较小,但身上有四根不同方向的尖刺。其独特的构造让它在抛撒时不管如何落地,总有一刺朝上。遥想当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与司马懿奋战,暴病身亡的诸葛亮生前设计出撤退计谋,沿途撒铁蒺藜,拖延敌军追击的速度,保住了蜀汉的十万大军,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除了历史小说中写到铁蒺藜,在武侠小说中,它也是常见的暗器,如唐门的毒蒺藜,在古龙的《名剑风流》中就有描述。博物馆连接了历史和现在,重新构建了我脑海中的知识体系,衔接了书本和现实。

到了唐宋时期,成都更加繁荣,人称“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文人雅士以游历成都为风尚,王勃、卢照邻、李白、陆游等都曾在成都留下足迹。安史之乱、唐末五代战乱时,许多文人雅士以成都为避难所。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逃难到成都,寄寓寺庙少许时日后,便开始营建自己的新家,数月之后,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便落成了。随着文人雅士的增多,成都逐渐变成一座艺术氛围极为浓郁的城市。如今,风景优美的杜甫草堂,成了网红打卡地。

成都人天性乐观、热情宽容、好客大方,性格中透着幽默与欢乐,又让成都充满了包容万千的人间烟火。麻辣鲜香的川菜,不知让多少食客垂涎三尺。但到了成都,也不是每道菜都辣,毕竟川菜有24种味型,红油、鱼香、五香、家常……总有一款适合自己。在成都吃辣,连不会吃辣的我都觉得爽。在成都泡杯香茗,听听曲子,看看川剧变脸……真正体验成都慢生活的真谛,享受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我在琢磨,成都的成功之处固然有诸多缘由,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来这里吃、住、行、观、游,都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