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投射着幸福滋味的点滴:助老餐厅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小小驿站给户外工作者歇歇脚的贴心,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村BA”“村超”精彩不断,无处不在的“红马甲”助人服务……
一份份精心耕耘让暖意直抵人心。一座城市的胸怀与情怀不仅体现在产业的蒸腾、基建的壮阔之上,更体现于百姓生活、文明风尚之中。
上好学 学校“上新”更“上心”
紧邻宋剑湖生态旅游区,宋剑湖高级中学的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芳茂山下,常州经开区山水实验小学的芳茂书院书香氤氲;“多巴胺”配色的东方实验幼儿园给孩子们带来缤纷童年……
今年秋季学期,常州经开区7所新校舍集中“上新”。2020年9月启动“教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常州经开区新建、改扩建24个教育重点项目,新增学位近2万个,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今年9月,新一轮建设更高水平“教育强区”的号角吹响,力争到2025年,区域学校内涵品质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学生能力素养全面提增,市“新优质学校”与省市优质园占比继续保持全市前列,率先在全市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常州经开区将深入实施‘强能、强校、强师、强教、强生’‘五强’工程,扎实推进常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有效实施‘十个100’课改行动。”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庄亚洁介绍。
有“医”靠 铺一条“健康之路”
坐上555路“健康巴士”,一路直达以老年病诊疗为特色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这是全市首家国家级“老年友善医院”。2023年8月,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病房综合楼投用,内设健康管理中心、康复医学中心、老年医学中心、老年示范病房等。
“这里环境温馨明亮整洁,专业的医护人员和经验丰富的护理员24小时提供生活护理及基本医疗和护理服务。”住进该院医养结合病区的王奶奶感叹。
10月30日,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养结合病区正式启用。病区内设有呼叫系统、供氧设备、中心负压吸引等医疗救护设施,配有独立卫生间、中央空调、液晶电视、热水淋浴等。
在丁堰街道,东方君开社区卫生服务站近日开诊,为居民提供常见病诊疗服务,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常州经开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标准投运,周边3个街道的12.8万名居民享受到了优质的社区医院服务;遥观镇卫生院新建门诊病房综合大楼正式投用,增设了一系列中医治疗设备和康复设备,对群众就医环境、医疗设施设备、业务用房等硬件进行了提档升级……
常州经开区持续发力,从村级卫生室、镇级卫生院到市级医院,搭建起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网络。“卫生强基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全区相继建设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中心新大楼、改扩建基层医疗机构3家,新建村卫生室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更多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发展医养结合,实现健康养老。94岁的张金凤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前两年入住了横山桥净慧护理院。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护理院为她定制了一套全护理服务:不仅有生活照料,更有定时查房、中医保健、康复理疗、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
据悉,常州经开区现有5家养老机构,通过把医疗服务团队“请进门”,基本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
家庭医生是连接群众与优质医疗资源的桥梁纽带。近年来,常州经开区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网格,将家医签约作为“健康经开”建设的关键。目前,常州经开区共有6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共计567人,其中全科(专科)医师206人、乡村医生52人,各团队积极引进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加入家庭医生队伍。在逐步完善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模式过程中,健康“守门人”的网底作用充分发挥,促进医疗和预防有效融合。
促就业 织密民生保障网
就业乃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
今年9月,青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这是常州经开区首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由于家庭困难,居民王阿姨无法到外面就业,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安排其参加烘焙师培训,现在她不仅为周边商户打零工,还为社区一些年纪较大的失业人群提供烘焙辅导。今年1—10月,常州经开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572人。
老人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跟到哪里。每天上午10点半,戚墅堰街道圩墩社区助餐点就热闹起来。“订了快2个月的餐,每顿饭政府补贴3元,我们只要出9元,特别实惠!”72岁的黄凤娣和“老姐妹”刘仙红从家里赶来领餐,“每天都有4道菜,荤素搭配,还有餐后水果或者酸奶。”
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项红芳更是当起“送餐员”,上门为部分高龄及行动不便的老人送上热乎饭。“我90岁了,家里小辈不在身边,以前都要自己买菜、烧饭,爬楼梯又累又不方便。非常感谢小项,每天给我送饭。”老人黄素英接过餐食,连连道谢。
今年,常州经开区新添8家老年人助餐点,累计建成15家助餐点,服务老人“飙升”至2000余名,共提供9万次助餐服务,用“小饭碗”托起了“大民生”。
戚墅堰街道东方社区打造康养综合服务中心,棋牌室、书画室等活动室全天开放,获评江苏省老年友好型社区;遥观镇留道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乐“六助”服务,顺利通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验收……
看见客厅里不断闪烁的蓝光,80岁的聋哑老人李荣生就知道有客到访。得益于无障碍改造项目,9月中旬,李荣生的家里装上了无障碍呼叫装置。只要有人在室外按下门铃,室内的闪光器就会发光。此外,老式烧水壶将水烧开后也会“闪光”,能起到及时提醒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安全隐患。
今年,常州经开区残联发布“提优创美——残疾人家庭环境提升”公益项目,依托7家爱心企业捐赠的10万元,额外对残疾儿童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儿童马桶、升降书桌、护眼灯、防护网……“无障碍”与“适儿化”相辅相成。3年来,全区92户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他们的居家生活变得便利、舒适。
续文脉 文旅花开满城芳
运河水潺潺,映射工业文明的轮廓;运河风浅浅,吹起幸福生活的涟漪。
运河丁堰段全长8.9公里,沿岸的戚机厂、戚电厂、大明厂等记录了常州百年工商业的变迁,丁堰街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高标准打造运河工业文旅标杆,一批“老物件”焕发“工业新活力”:大明厂、戚电厂、戚机厂、运河公园串珠成链,打造工业遗产旅游带;围绕运河工业文旅研学,推出“我在戚机造火车”“织梦百年的奥秘”“米兰绅士殿堂探秘之旅”“未来地铁工程师”等工业研学线路;“运河智造 匠心常传”运河工业研学活动已接待学员2500人次。
今夏,“丁堰·运河音乐汇”给人们留下了独特的记忆;刚刚结束的第六届运河文化节,健步行、花灯游园会、晚汀音乐会等活动让人们意犹未尽……2018年起,常州经开区连续举办6届运河文化节,参与群众超10万人。在运河公园,每个季度都有特色活动,春季年俗活动丰富,夏天运河夜肆、摇滚音乐节、运河小剧场等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打卡。
在常州经开区,锡剧已经成为一张富有特色的文化名片。
“沙奶奶,我给您提个意见哪……”周五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宋剑湖小学锡剧教室内,学生们在武进锡剧团演员谢志刚的指导下排练曲目《沙家浜·军民鱼水情》。“吴侬软语婉转动听,是锡剧独特的语言基础,但学起来不容易。”谢志刚说。2021年,宋剑湖小学创立“王兰英锡剧课程基地”,通过营造氛围、开设课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爱好。
日前,遥观镇获评“江苏省锡剧之乡”;“王兰英大剧场”预计今年底建成投用,是全市第一家锡剧综合体;“锡剧进校园”活动常态开展,累计覆盖全区中小学生2000余人次;基层锡剧文艺团队蓬勃发展,东方锡剧团、新时代创佳戏曲艺术团入选“千支优秀群文团队”;锡剧票友大赛正持续扩大锡剧的影响力……
今年以来,“经开有yue·你我同行”经开区戏曲下乡惠民巡演、区优秀群众文化惠民巡演、“新声代Yi起来”常州经开区市民文化乐享季、“我要上村晚”选拔赛、区群众文化原创作品大赛等活动精彩纷呈,一场场演出、一次次培训、一个个展览让百姓看不够、乐不够。
本版撰稿:张舒逸
本版供图:常州经开区党群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