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以农坊:让经典美味“飞入”更多百姓家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商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周静

北风起,炒货香!又到了瓜子、花生等炒货大量上市的时节,常州街头飘散着各种炒货的香味。

对于不少“80后”“90后”来说,回忆里的零食,少不了瓜子、花生。冬日暖阳里,抓一大把瓜子放在口袋,坐在院子里的小凳上,悠闲地嗑着瓜子;将剥好的花生米,放在手心一搓,裹着花生米的红衣就掉了,轻轻一吹,一把白色的花生仁吃到嘴里,满口的香味,一吃就停不下来,一家人吃得一地的花生壳,踩上去噼里啪啦直响……这些都是童年记忆中的惬意事。

说起常州哪家的瓜子、花生好吃又实惠,很多人都知道“以农坊”炒货做得好,不管是逢年过节办酒席,还是平日里吃零食,去超市称点“以农坊”的炒货,常常是首选。“香!品质好!老板也实诚!”与他们合作的商家也纷纷称赞。

从一口铁锅开始的“以农坊”

老字号“以农坊”的拥有者——常州市大华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市炒货企业化生产最早的入行者之一,前身为汤氏炒货工场,由汤步元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创。按照当地过年必备炒花生、瓜子的习俗,汤步元就在老宅院子里支了一口小铁锅,做起了炒货作坊。由于汤家坚持质量第一、价廉物美,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汤家第二代传人汤汝兴接过了家业,打起了“以农坊”的招牌,艰苦创业、精益求精,做出原汁原味、货真价实的炒货,满足周边百姓的需求。改革开放初期,汤汝兴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承包了筹建中的五星炒货工坊。他到原产地采购优质原料,保持独特的炒制技艺,同时努力开拓市场,让“以农坊”炒货在行业中独树一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汤汝兴之子汤以农接下炒货工坊,改制成立常州市大华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以农坊”的第三代传人。汤以农在继承祖辈秘制配方的同时,努力提升炒制瓜子、花生的技艺,形成风味独特的传统休闲食品,深受人们喜爱。经过30多年发展,“以农坊”从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1500平方米规模厂房的企业,年销售量数百吨,瓜子、花生等炒货仍是主打产品。

炼成经典好味道

在汤以农看来,无论是传统工艺,还是创新产品,保证质量才是硬道理。“以农坊”作为我市为数不多的老字号炒货企业,三代传承的经营理念就是做炒货“选料要精、火候要准、称头要高、老少无欺”。这些老规矩到了汤以农手里,不仅没有变味,而且执行更加严格。

炒货产品的质量关键在哪?汤以农告诉记者,只有采购优质原材料,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以前我们用的是苏北花生,炒熟后入口有回甘,现在用的是品质更好的辽宁黑山花生,壳小、肉粒饱满、水分足,炒出来香甜酥脆,是小时候的味道。”为选购优质原材料,他不计成本,专程赶赴全国各地精挑细选。

以瓜子为例,“以农坊”精选山西、内蒙、甘肃精品葵花籽,其主打的“三道眉”品种不仅外形漂亮、黑白分明,而且颗粒大、油头足、肉质香松。

选好了优质原料,还要经过晾晒、多道挑选工序和炒熟工序。他说,“炒制之前一定要一颗颗挑选,品质不好的一律不要,等炒熟了还要再挑一遍。”这样一套工序下来,往往只有70%的产出率,成本远高于市场上的普通产品。

炒制过程也有讲究,“过去都是手工炒制,要掌握火候很不容易,现在用电磁加热,方便又环保,但要保证炒得均匀入味,主要还得靠手感。”

创新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奶油花生、核桃花生、多味花生……市场上各类新品层出不穷,“以农坊”炒花生却十余年如一日,坚持原汁原味,一剥开便有一股花生清香,口感饱满,让人只想一颗接着一颗吃。

坚守经典老味道,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汤以农深知,要想守住这个“老字号”,创新是必经之路,只有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才能长久发展、生生不息。

目前,汤以农创立的大华食品有限公司不仅生产“以农坊”各类传统炒货,还根据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和健康意识调整口味,适度减少油、糖、盐比例,并拓展了休闲类、坚果类食品的经营项目。公司产品不仅畅销全市20多家大型商超,还进入了无锡、镇江等周边地区的超市和商场,深受消费者欢迎。与此同时,现代化新厂房预计将于年底建成投运。

“重塑品牌活力是我们近年来的重要任务。”汤以农说,在不断优化的创业环境下,老字号焕发出新的活力。“明年,我们准备新开几家直营店,把控好产品品质,擦亮这块‘老字号’招牌。”

王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