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培育: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
今年6月,SPIRO公司与浩万新能源签署了一份总金额10亿美元的产品出口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5年内,双方将把浩万新能源50万台“号外”品牌电动摩托车及配件销售到非洲市场。“除了整车出口,我们还将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充电设施和电池交换站,促进非洲新能源基础设施发展。”浩万新能源创始人、CEO周维说。
浩万新能源主打海外市场,主要开发智能底盘电摩和两轮辅助驾驶技术平台,为用户提供全场景智能轻出行解决方案。“我们现在手握200多个核心技术专利,具备了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研发的硬核实力。”周维说。
而在今年5月,浩万新能源5G智能积木工厂数字化车间已试运行,这标志着,浩万全栈自研的全球首款两轮一体化智能底盘将在浩万实现量产,颠覆了传统摩托车行业。该工厂从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四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一期项目探索5G在新能源摩托车生产中的应用,实现无人化生产;二期将扩大产能,预计年产量达50万台(套)。
创新主体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关键在于集聚多重创新资源,打好服务、政策、人才“组合拳”。自去年出台《天宁区创新主体培育倍增行动计划(2022—2025年)》、力争到2025年创新主体各项指标实现倍增以来,天宁区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三类企业,建立重点企业信息库,邀请技术和财务专家开展“点对点”企业走访“问诊”服务,实施“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抢先一步布局企业科创元素,为高质量考核夯实“生态底座”。360家企业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年末区内高企将突破400家。今年,浩万新能源、汉韦聚合物、维发电子、怀业信息4家企业申报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0家企业申报瞪羚企业,越来越多企业走“上新、上规、上市”发展道路。
同时,推动创新人才工作从“有”到“优”、由“优”变“强”,以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省外博士为关键要素,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常药刘东宇申报省双创项目,三米克思、邦邦智能、佳尔科、青山绿水检验检测申报4项市创新型领军人才项目。摸清全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底数,围绕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等评价指标,开展跟踪辅导和服务,扩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蓄水池”。紧盯上海、深圳等创新高地,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布局落地一批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
载体建设:打造创新要素“生态链”
今年6月,得益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州创新服务中心资源集聚作用,新一代分布式光储逆变器项目以“拨投结合”的模式落户天宁区,入驻云制造先导中心并投入运营。
新一代分布式光储逆变器项目是新能源领域的一项高端技术。“市场上现有的光储产品高频大概在1千赫兹,我们的新一代分布式光储逆变器可以达到1兆赫兹,结合磁集成、模块化技术,可以实现产品的低成本和小型化,更加适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和5G基站供电等多应用场景。”项目负责人表示,依托该项目今年产值预计就将超500万元,明年预计3000万元,到后年将达1亿元。
“拨投结合”模式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机制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具体举措。该模式聚焦前期市场融资难点,先以科技项目立项拨发资金,帮助团队承担早期研发风险,在项目进展到可以进行市场融资时,再将前期的项目资金按市场价格调整为投资。近年来,天宁区与江苏省产研院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和集萃研究生培养,为天宁数字经济发展输入技术及人才动力。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在常州推动了4个重大项目落地,生物医药领域3个,制造装备1个。在去年11月常州举办的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州创新服务中心启动运营。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是引领创新主体核心能力提升的主引擎。今年来,天宁加速推进市“532”重点项目武澄科创园二期、常州市工业互联网高新企业数据中心、5G科创中心、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三期、云制造先导中心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西安交大长三角光电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对全区37家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运营绩效评价。天宁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常州金新科创园孵化器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欧(常州)检验检测产业园、星云、常州超维空间-芯巢申报省级众创空间;青柠国际人才、亚芯科创园申报市级众创空间。精准对接高校资源,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共同筹建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天宁创新中心。全区新增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批准建设67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苏南智城、网络视听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新建载体,提高科创属性,营造浓郁的科创氛围。
省级高新区创建:打造创新领域“新势力”
今年8月,位于天宁高新区的武进不锈2万吨高端装备用高性能不锈钢无缝管项目已经竣工投产。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用地109亩,主要生产高压超高压锅炉用不锈钢无缝管、换热器用精密管、超长精密盘管、汽车、高铁及仪表用精密管等高端装备用高性能不锈钢无缝管产品。投产后形成年新增各类产品2万吨生产能力,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替代进口产品。
武进不锈关键特种合金管材项目是2022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建成后将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大幅提升我国能源装备领域关键部件的自主供给能力,预计新增产值26.5亿元、税收2.5亿元,带动地方就业1000余人。
高新区是天宁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天宁区以高新区建设为抓手,围绕让更多要素资源向高新区倾斜,全方位提升产业创新能级、交通枢纽能级、城市载体能级、发展环境能级,聚焦新能源全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天宁高新区以郑陆镇全域申报创建,现有企业已达24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1900多家,工业总产值达230亿元,但大多数企业仍集中在传统产业。天宁高新区要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唯有产业升级。对此,天宁高新区锚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半导体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生命健康与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起项目招引新攻势,着力招引一批龙头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已招引了包括武进不锈年产2万吨不锈钢无缝管(一期)项目、凯成新材精密声学网纱项目、界达汽车轻量化零部件项目、诚丰新材等在内的多个重点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力争将天宁高新区打造为“锡常协同发展高地、现代生态科技新区”。
一手抓产业项目建设,一手抓园区功能完善。当前,高新区在大力推进科技策源、科技孵化、科技赋能的同时,围绕“沿河、沿路、沿保留村庄”等重要节点,深入推进新一轮环境整治,打造横沟2000亩连片生态廊道,进一步刷新高新区的“门面”颜值。全力推进区域“大动脉”和核心区“毛细血管”建设,加快焦溪大道全线通车,启动天宁大道东延、大明路北延等工程,加快河横路、中心河路、舜平路等核心区道路建设,打造内部便捷畅通的路网体系和跨市快速直联的门户枢纽。健全公共设施配套,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武澄科创二期等12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建设,以及264套安置房改造升级和1000套人才公寓新建。加快建设舜新幼儿园,推动季子幼儿园与市机关幼儿园合作办学,启动焦溪小学综合楼新建、焦溪初中改扩建工程,改扩建后的郑陆卫生院已正式启用,强化教育、医疗人才引进,为高新区企业、员工以及科研人才创造更加优质的工作生活环境。目前,焦溪古镇8个重要历史院落的修缮工程已完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今年,是高新区从“蓄势强基础”到“起势出成效”的跨越之年,天宁高新区正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为建设产业基础强劲、创新体系健全、生态底色靓丽、文化内涵丰富的科技新区注入能量,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天宁答卷。
强链: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新高地
走进位于天宁经济开发区的诺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建成的CCS关键技术生产车间内,一条全自动产线正在高速运转,“新能源汽车电池pack用CCS-2P9S采集系统”产品正在小规模试生产。“这是我们最新攻克下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能引领行业3—5年。”公司董事长梅叶兵喜上眉梢,他介绍,新能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一般由多个电池模组组成,每一个电池模组配备一套CCS(集成母排)。目前,诺德电子已完成关键技术的研发,用CCS替代线束,整个产品的体积可以缩小35%,重量减轻30%。
在底盘系统板块,盛天传动和苏双迈达这两家车用精密部件已实现海外规模供应;在智能制造板块,江苏骠马车身涂装设备、凯特工业焊装自动化设备与长城汽车、理想汽车公司合作,已实现国内主流车企配套……天宁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在链上发力,为产业强基赋能。
今年,天宁乘势而上做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抢抓新能源汽车快速渗透风口,以轻量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加快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设计、研发、制造与系统集成水平,实现与整车龙头联动生产、就近配套。
目前,天宁已经引进了东风李尔、诺德电子、界达新材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下一步,天宁将进一步加大招引力度,引进更多拥有领先技术、拳头产品的优质生产厂商,鼓励配套企业与整车龙头深度互动,构建整零协同、互融共生的产业生态。
补链:构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完整产业链
制造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难度好比在相当于头发丝直径万分之一的地基上建起高楼大厦,而芯片测试又决定了一个芯片能否被市场采用。芯片测试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决定一个芯片能否被市场采用,并获得认可的基础。当前,如何提升芯片测试效率,把控芯片测试质量,已经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天宁,成立于2021年的江苏芯缘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缘),成员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团队就能将一张张晶圆中的合格芯片一个个挑选出来。董事长殷国海介绍,芯缘瞄准芯片测试,与行业领跑者长川科技开展深度合作,打造独立集成电路第三方专业测试基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难点突破,提供多项芯片全流程测试服务。依据他们现有的国产设备,可实现年产15万片测试量,不仅降低了对国外设备和芯片的依赖,更能给企业带来5个亿的年产值。
天宁借势而进壮大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聚力车规级芯片的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布局,深化“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打通堵点、接通断点,先后引进应能微电子、芯缘半导体、韦斯佰瑞、维发电子等一批领军企业,短短一年多时间,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突破。在半导体领域,初步形成了覆盖基础材料、晶体制备、芯片设计、封装测试、专用设备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常州“芯谷”。
延链:构筑光伏太阳能产业新优势
天宁的光伏太阳能产业,从最初的一家亚玛顿,逐渐往产业链下端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现状态势,常州汉韦聚合物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主要研发生产高性能光学高分子新材料,目前已建成光伏封装胶膜和高清显示器封装胶膜生产线15条,年产能约1亿平方米胶膜。正在对接隆基股份、特斯拉、华为、京东方等行业龙头客户,量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10亿元,未来将逐步替代被国外垄断的弹性聚烯烃高透明封装材料。
天宁除了亚玛顿、伊顿电力、汉韦聚合物、智芯新能源等大型制造生产企业,还拥有众多像晖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聚盈新材料等一样光伏太阳能产业链中的企业。“正面银浆是太阳能电池中重要的电极材料,是制备太阳能电池金属电极的关键材料,其产品性能和制备工艺直接关系着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聚盈新材料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目前不仅具备了投产百吨级正面银浆的生产能力,同时已经取得了多项专利。
为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天宁顺势而为发力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力培育氢能产业,积极探索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持续做强光伏玻璃、封装胶膜、逆变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同时,天宁在逆变器核心部件、胶膜原材料、跟踪支架等技术研发与国产化方向,提早发力布局,引领产业未来发展技术革新,并在下游应用端市场积极探索“光伏+”,不断丰富光伏应用,构筑“双碳”背景下光伏产业发展新优势。
本版文字:董逸 汤怡晨 本版图片: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