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征帆满,振兴新程奋楫先。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当前,天宁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民造福,以昂扬的精气神干事创业,以强大的聚合力狠抓落实,紧扣“长三角三新经济高地、现代化城乡治理样板”发展定位,与时俱进赋予“3511”发展战略新的实践内涵,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天宁新实践,把蕴藏在干部、地方、企业、群众身上的闯劲、干劲激发出来,为常州“建设新能源之都、奋进‘GDP万亿之城’”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聚创新之能,打造资源集聚、活力迸发的现代化天宁
坚持科技创新在天宁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一百年不动摇”的信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创新载体强劲、创新人才荟萃、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涌流的良好局面,努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扩容企业矩阵,深化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积极推进“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区域。
鼓励引导优质企业抓住注册制改革机遇,合理规划上市路径,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深化产才融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主动策应天宁区三大赛道、三新经济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展柔性引才、事业聚才,常态化开展“人才下午茶”等特色活动,高标准建成青年驿站、人才公寓1.1万套,打造各路精英向往的“诗和远方”。
搭建高效平台,主动对接省产研院、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高标准建设云制造先导中心科创综合体,加快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不断提升研发攻关、成果转化能力。创新校地合作模式,持续放大省产研院引领示范效应,主动对接西安交大、大连理工等高校院所,打造一批起点高、实力强、机制活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新型融资模式,构建从企业孵化,到创新融资,再到产业扩张的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
乘产业之势,打造能级更高、支撑更强的现代化天宁
这两年,天宁深度融入全市新能源之都建设布局,紧密对接“常州所需”和“天宁所能”,努力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第三代半导体、太阳能光伏三大赛道,先后引进了一批优质企业,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突破。特别是2022年,我们累计签约优质项目131个,总投资174.5亿元,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创历史最好水平,“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考核位列全市第一。
乘势而上做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抢抓新能源汽车快速渗透风口,以轻量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加快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设计、研发、制造与系统集成水平,实现与整车龙头联动生产、就近配套。
借势而进壮大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聚力车规级芯片的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布局,深化“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打通堵点、接通断点,着力构建覆盖基础材料、设计研发、封装测试、专用设备的完整产业链条。
顺势而为发力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力培育氢能产业,积极探索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持续做强光伏玻璃、封装胶膜、逆变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持续推出更多实效性强、推广力大的标志性场景,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推动更多企业拥抱“数字”、走上“云端”。
铸文化之魂,打造古今辉映、文旅融合的现代化天宁
天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增进文化自信。郑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我们考虑要放大它的文化影响力。比如,焦溪古镇完成了保护条例立法,9处重点院落的修缮、2条历史街巷的风貌提升、3条历史河道(1200米)的考古疏浚,50余间历史建筑的修缮、8000平方米石板古桥的修复。寺墩遗址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代表性遗址,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列入了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考古挖掘,今年将启动考古工作站建设。舜山小镇,民营企业投资30亿元的省重大项目,我们就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推进、群众致富,将于2024年建成开放。
注重以文兴业。天宁滚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建设,开发更多具有江南特色、吴韵风情的国潮业态、网红场景、爆款产品,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系统谋划文化宫、常宾片区整体改造,加快止园留痕、约园开放,探索“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体验”,让“沉睡的历史”焕发新生、“活”出精彩。促进文商旅融合,提速东方侏罗纪、华润万象城等项目建设,鼓励延时开放,做热夜间经济,持续擦亮“龙城夜未央·越夜悦天宁”品牌。
涵养文明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扩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文明新风浸润心田、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走善治之路,打造共同富裕、祥和美好的现代化天宁
天宁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加快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努力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保障改善民生,持续擦亮“六个常有”民生名片,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让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年轻人有可预期的未来,让发展更有温度、生活更有品质、文明更有高度。加快教育内涵发展,深入推进“8610”计划,完成舜新幼儿园、清凉小学等5所学校建设,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雕庄卫生中心项目建设,推进茶山、天宁卫生中心异地新建,着力引进一批高水平医卫人才。更好服务“一老一小”,年内完成适老化改造400户,实现老年人助餐服务全覆盖。建成开放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创成省级普惠托育机构2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资产整合、生态补偿、产业升级等多元增收路径,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提升治理效能,系统推进“城乡社区可持续营造”,迭代升级“社区点单、部门响应”“五社联动、益创天宁”等基层实践,协调好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搭建更多群众触手可及的议事平台。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排查重点场所和关键环节,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推进农村改革,主动探索政策创新突破,全面深化宅基地、集体产权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推动重要生产要素加快流动,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城乡共同体。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化解和接访下访制度,精准施策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天宁、法治天宁。
策马扬鞭奋蹄疾,乘势而上正当时。“四敢”,已成为当下天宁谋划发展的关键词。在干部、地方、企业、群众共同的努力下,“进”的态势在延续,“新”的动能在增强,“优”的结构在显现,“强”的动力在集聚,“好”的预期在巩固,“美”的颜值在提升,天宁呈现持续向上向好的态势趋势气势,进入蓄势腾飞的新时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扛牢使命、勇毅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