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荣春 通讯员 李祉萱 吴洁
骨骼是人体内或体表最坚硬的组织,起到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作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腰椎间盘突出、手臂骨折、膝盖扭伤等问题,都少不得去骨科诊治,可以说骨科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1957年成立以来,市一院骨科已走过66载时光。66年来,市一院骨科从无到有、日益壮大,成为常武地区规模最大的骨科专科之一,专科水平不断提升,诊疗范围不断扩大,辐射作用不断增强。据统计,如今科室年出院1万多人次,年手术9000多台,年门诊10万多人次,多项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和全省前列。
在此过程中,市一院骨科也涌现出多位市民心目中的好医生,尤其是同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的严东方和严伟洪父子,更如灯塔一般指引着年轻人成长的方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骨科人“厚仁、博术、精勤”,为“健康每一个人”的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专科建设 从亚专科到亚专业
脊柱外科、骨关节科、创伤骨科、足踝外科、腕关节门诊、肩肘关节创伤门诊、青少年脊柱侧弯门诊、颈椎病专病门诊、运动医学专科门诊……打开市一院的门诊预约,围绕骨科的门诊项目足有十多个,这既可见骨科患者的多样化,也是市一院骨科专科化的成果。
在市一院,骨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科室。1957年,当时还是外科主治医师的严东方结束在天津市立医院的骨科专业进修回到常州,创立了常武地区第一个骨科专科,这也是华东地区最早从外科独立出来的骨科之一。在一代代医护人员的接续奋斗下,科室不断壮大,先后成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常州市医学重点学科。
从手指、手臂、肩关节,到足踝、膝关节、髋关节,再到颈椎、腰椎,骨科诊疗范围广泛,技术上也各有侧重,考验着医者的智慧。为给患者带来更精准
的治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市一院骨科就逐渐形成脊柱关节、创伤、运动医学等亚专科团队,并于2016年正式分为骨关节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等三个科室。
加强专科建设,提高专科水平,市一院始终在路上。如今,市一院骨科人仍在不断进行亚专科、亚专业的探索,例如,脊柱外科细分为颈椎、肿瘤、矫形、内镜等亚专业,创伤骨科细分为足踝疾病、骨盆髋臼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老年髋部骨折等亚专业,专精专强让诊疗更精准、更专业、更深入。
老年髋部骨折亚专业的成立就是一个缩影。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也越来越常见。对此,市一院创伤骨科改变传统思维理念,成立专门的老年髋部骨亚专业,不断提升老年髋部骨折的精准化、个体化诊疗水平。如今,团队可在神经阻滞麻醉的基础上为老年人进行手术,破解了高龄老人不能全麻的困境,手术时间甚至可以缩短至半小时。“我们每年开展老年髋部骨折诊治500例,其中不乏90多岁、甚至超过100岁的,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市一院创伤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文鸽介绍。
技术创新 摘得“皇冠上的明珠”
64岁的薛阿姨受颈部疼痛困扰已近10年,但直到3个月前疼痛加重、颈部活动受限才开始重视,此时她已手脚麻木无力,走路有脚踩“棉花感”。辗转多家医院后,最终薛阿姨在市一院脊柱外科被确诊为“寰枢椎脱位合并寰枕畸形”。
人的颈椎由7节椎骨垂直连接组成,其中最上面两节被称为寰椎和枢椎。寰枢椎是整个颈椎中最不稳定也最脆弱的一环,且锥孔内有椎动脉、脊髓,寰枢椎脱位往往会致残甚至致死。对于薛阿姨来说,不仅寰枢椎脱位,还合并寰枕畸形,堪称颈椎手术难度中的“天花板”。
面对挑战,怎么办?市一院脊柱外科采用后路寰枢关节撑开-压缩-伸展复位技术(DCER),成功为薛阿姨进行显微镜下后路寰枢椎间关节复位融合手术,将患者脱位的颈椎骨从后脑勺里“拉出来”,该手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省内空白。
医疗技术是治病救人的关键,也是推动专科建设,加快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市一院骨科紧盯医学前沿,立足临床需求,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造福患者的决心,花大力气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一项项第一、首例串珠成链,支撑起科室医疗水平的底气:
市一院脊柱外科主任仇胥斌介绍,克服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等困难,科室成功开展脊柱侧弯三维矫形200多例;开展脊柱外科领域的顶尖手术——脊柱肿瘤Enbloc全椎体整块切除术37例,极大降低局部复发率,明显延长脊柱肿瘤患者生存期;再加上12例显微镜下后路寰枢椎间关节复位融合手术,市一院已成功摘得脊柱外科手术“皇冠上的三颗明珠”:颅椎后路侧块融合术﹑脊柱肿瘤Enbloc手术和脊柱侧弯矫形术,这也标志着科室实力迈入全省领先水平。
除了脊柱外科领域,市一院骨科还积极推进关节镜等微创技术的运用,在人工关节置换、骨盆骨折的微创化治疗、运动医学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近一年来,骨关节科通过机器人导航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成为国内第三家且是首批采用此新技术的医院,开启骨关节手术的人工智能时代;创伤骨科开展全市首例INFINITY假体全踝关节置换术,为终末期踝关节炎病患提供保留关节功能的新希望。
文化传承 赓续血脉延续情怀
传承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力量。历时66年,市一院骨科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这里传承,精益求精的作风在这里传承,济世爱人的情怀在这里传承……
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是市一院骨科的血脉传承。翻开厚厚的院志,骨科人不仅留下多项技术“第一”,还致力于科研创新。近年来,科室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研水平日益提升,仅近5年就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成为院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济世爱人,甘于奉献,在严东方和严伟洪父子的身上得到集中体现。作为市一院骨科的创科主任,严东方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周末属于他自己;严伟洪同样30多年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日,甚至在自己接受膀胱肿瘤手术的前一天还站在手术台前连续完成三台手术。在他们的感染和影响下,市一院骨科医护人员把患者当成家人,手术完成后守着患者直到脱离危险,原本上午11:30结束的门诊经常延长到下午1点多钟……
把喜欢的事做到最好,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当年,正是严伟洪等人的敏锐和前瞻,为如今的骨关节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培养出一批领头羊和中坚骨干。得益于亚专科、亚专业的深化,越来越多人正深挖潜能,在专业范围内越做越强,骨科“1+1+1>3”的效应日益显现,一批“80后”“90后”正脱颖而出,在蓄力科室发展的同时,也造福更多患者。
如今,严伟洪已经退休好几年了,但市一院骨科医护人员都知道,他仍坚持每周四上专家门诊,经常到病房中去和患者交流。“他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市一院骨关节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益民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