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数据携手丰富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常州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支撑,在“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之路全力奔赴,推广智造新场景应用。
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5G+应用场景在常州千行百业,突破成势。
新场景,新智造,为常州的“新能源之都”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十百千”工程
“十链突破”
支持十大代表性产业链的链主(骨干)企业加快“智改数转”,通过“以头串链”,加速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百企领航”
聚焦行业领军企业,打造示范标杆,通过“以点带面”,夯实“智改数转”的基本面;
“千景应用”
以满足中小微企业改造和数字城市治理需求为重点,通过“以用促转”,推动全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
工业软件+应用场景
工业软件,智造之魂。每一次革新,都定义一个新的时代。
用三维工艺设计与仿真指导生产· 博瑞电力公司
◆行业痛点
传统电力装备企业的工艺设计操作模式是,在传统二维平面工艺设计环境下,依托工程图指导生产人员加工制造。在整个产品设计制造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极易出现设计、工艺和生产人员对各项工艺制造的理解偏差,出现产品缺陷。
◆场景应用
在全国电力装备企业中,常州博瑞电力公司领先一步实现了从传统二维工艺设计制造体系向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制造体系的成功跨越。
博瑞电力专注三维工艺设计与仿真、3DDFM系统集成等技术研发,创新基于模型的传统定义,通过三维工艺设计可视化,三维装配和生产过程仿真,三维工作指令的创建,突破与MES生产管理系统集成、业务流程优化等关键技术瓶颈,构建了体系相对完整的三维化、系统化、集成化的企业级数字化工艺设计平台。
◆实施成效
工人在显示的仿真过程中按指令操作,提高制造准确性和效率。设计、工艺技术流程变更减少64.93%,试产次数减少1-2次;人力成本降低14.2%。
一个系统内实现调度互联· 常州新纶新能源材料公司
◆行业痛点
来料时间不确定,采购周期长。
◆场景应用
作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一员,常州新纶新能源材料公司基于生产柔性提高,用一个系统“集中控制”“智慧管理”产品需求与生产能力,构建了工业软件全新应用场景。
生产运行中,新纶新能源公司针对原料供应,各个设备间的协同生产环节,运用SAP、MES等系统,采集原料、成品等数据,计算出从计划调度到生产过程区域优化,生产计划有效保障的最优操作方案,全程可视化监视,合理调度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还会从车间统计、班组作业、品质管理及物流运输等流程出发,实现精细化成本、品质管控。
◆实施成效
生产计划人员减少了2名,产品及时交付率100%,生产计划达成率100%。
人、机、料协同作业· 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痛点
离散型制造是一种与连续型生产相对应的生产方式。离散型制造企业订单客制化程度高,所需产品具有种类多、批量小的特点,增加了生产、物流、质量管理等环节的复杂性。
◆场景应用
作为全球新能源园林机械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格力博通过深化软件系统APS、ERP、WMS、MES的应用,实现了从“工具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变革。
格力博从排产的APS系统入手,与ERP、WMS、MES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实时采集监控原料、设备、人员、模具等生产信息,人、机、料协同作业,智能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生成车间状况、产品品质、设备效率的实时数据,均自动采集和存储,生产全流程可追溯。
APS自动排产系统还与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数据协同,实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可自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排程智能化调整。
当生产出现异常,机台会发出红色报警信号,机台自动停机,MES系统则会在显示屏上跳出黄色提醒字样。问题解决后,系统自动恢复绿灯。
◆实施成效
生产规划周期减少40%,产品及时交付率100%,生产计划达成率98.5%。
每台染缸能耗数据都被监测· 常州旭荣针织印染公司
◆行业痛点
传统纺织印染企业因耗能设备多,单品能耗不清晰,能源管理无法统筹。在节能环保、双碳的大背景下,无法进行高效、智慧的运维管理,面临如何找到节能减碳空间问题。
◆场景应用
作为一家主要从事高档针织面料织染的企业,常州旭荣针织公司运用工业软件技术,建立能源管理系统,生产全环节、全要素能耗数据采集、计量和可视化监测,革新了传统印染生产模式:
节能环保数据监测到每台染缸,工艺参数,水、电、汽、温度等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发生能耗使用异常情况时,建立的SAP系统发出能耗警报。
生产车间内,打样,染色、验布环节,只看到自动输送线上机械臂稳定地工作;车间电子大屏动态更新着各类数据,生产信息一览无余。
◆实施成效
能源使用单耗下降,异常率减少。
一个标识码追溯人机料· 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
◆行业痛点
服装是非标产品,面料、款式、色彩多样。突破对非标产品的管理难题,实现业务流程信息共享,系统精准追溯,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快速反应、供货,实现产业链的高效协同,成为大多数服装企业的重要课题。
◆场景应用
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89年,是华东地区最具规模的服装出口企业之一,也是全国最具规模的汽车安全气囊生产基地。
作为常州高端纺织集群的重要成员,华利达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技术,赋予每块布料、每件衣服甚至衣架一个“身份证”——工业互联网标识码,以此精准追溯人、机、料,业务流程信息共享,快速反应、供货,实现了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和源头创新。
当采购订单信息进入工厂的WMS系统后,从开始裁片到工人缝制成衣的每道工序,工号、用时、工艺、产量等信息便被同步记录到布料的工业互联网标识码中,全程追溯产品质量。
在华利达公司的部件流水线上,华利达自主研发的工位机加装在缝纫机上,便赋予了缝纫机传输信息的功能,人、机、料等相关信息实时录入,集成应用,甚至机器发生故障时的保养和维修情况也能被逐一捕捉。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汇总,为华利达管理人员提供了监督、调度的数据支撑。
◆实施成效
效率提升,成本和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让机器胜任需要人类智能完成的复杂繁琐工作,人工智能正以激进的方式推进制造过程。质检分拣成为工业AI化应用的领头领域。
识别通用缺陷的数字质检员· 常州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行业痛点
质检,品控的最后一道关口。传统的质检方式是,依靠质检员肉眼检测产品缺陷类型。往往面临检测精度不高、检测效率低、缺陷漏检、质量管控难等问题,而且企业人力成本高。
◆场景应用
借助AI极速的数据处理速度,微亿智造以工业AI质检为核心,推出的企业AI数字质检员“工小匠”,可以快速进行样本采集、缺陷录入、产品质检,实现对行业通用缺陷种类的全识别。
在数码产品企业的生产现场,微亿智造“工小匠”的工作场景是这样的:借助深度视觉感知及机器人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先行导入产品 3D图;根据生产现场采集的数据流,定义缺陷区域;赋能机械臂和光学组合模组,利用机械臂高自由度、高速飞拍等特点,多曲面多角度成像,快速对比识别,进行高精度、高效的外观缺陷检测,并支持产品的快速切换。
◆实施成效
缺陷零漏检;检测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降本增效。
机器人+应用场景
智造系统的提升,让工业机器人的运用场景更加多样。
巡检机器人的应用· 国能常州发电有限公司
◆行业痛点
在电力等生产安全要求高的行业,传统的人工检查工作存在效率低、劳动量大、环境恶劣等问题。巡检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多的开始取代人工检测,被应用于电力行业的户内及户外检测领域。
◆场景应用
依靠机器人技术,国能常州发电有限公司在百里之外都能管理机房设备。
国能常州公司的这台巡检机器人,机身小巧玲珑,价值超过百万元。它能自由切换各个轨道导航,携带的摄像头,定时定点定路径巡检,可以做到24小时采集机房设备的各项运行数据。
巡检机器人可见光视频监控,智能识别,进行违停检测监控如漏气、阀门异常等各项参数信息。当有异常数据出现或有紧急情况发生时,机器人便能迅速传输信号进行报警,实时回传至信息运行中心,确保企业可以在较快的时间内处理好问题。
数据信息中心及机房后台是国能公司信息及巡检系统运行的核心节点。通过数字孪生实现了电厂区域内人员实时位置和移动轨迹的可视化。
除了机房的场景,在国能公司的门禁等领域,也都可以看到在线监控和实时干预的智能化、可视化应用。
◆实施成效
巡检机器人的应用,使国能公司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人工检测成本大幅降低,企业运行安全稳定性提高。
货物仓储转运无人化· 常州澳弘电子股份公司
◆行业痛点
传统仓库存在货物盘点难、进出仓库繁琐、管理手段单一等问题。而且,“软件+扫码枪”的传统管理方式,耗时耗力,企业货物精细化管理程度低。
◆场景应用
当大数据计算被运用在仓储运输领域,就产生了智能化的无人仓储物流变革景象。
这是常州澳弘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重新定义的无人化仓储运输场景:位于三楼的生产车间内,成品装箱打包后,传输至托盘架。AGV搬运机器人按照指令携带装有成品箱的托盘架,沿规定轨道,搭乘电梯至一楼工业机械手区域。
通过3D视觉判断位置,机械手自动识别托盘上的各种型号产品,抓取对应的成品箱至自动输送带,扫码分拣。
此时,CTU机器人根据系统平台发出的调度指令,将输送带上成品箱分门别类摆放至7米多高的立体库货架上,完成入库作业。并根据相关指令,完成相应的成品出库。实现着零人工24小时不间断自动吊装的智能化仓储运输。
◆实施成效
提升仓储运输效率、物料配送准确率、配送速度,成品发货及时率提高。降低货物损耗率和生产安全风险。
5G+应用场景
5G与钢铁生产的融合,是5G赋能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助推了钢铁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抓斗行车无人化运行· 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
◆行业痛点
钢铁行业的煤仓粉尘和噪声严重,行车工作业环境非常恶劣;人力成本高。
◆场景应用
常州东方特钢隶属于东方润安集团,拥有铁260万吨、钢330万吨、钢材330万吨年生产能力,是华东地区优特钢精品棒材、型材的专业供应商。
东方特钢喷煤车间的煤仓存放不同物料,物料入库以卸料车为主,出库由抓斗行车抓取物料进投料品。东方特钢在传统手动操作基础上,通过厂内高速率、低时延的5G专网,对抓斗行车进行5G无人化改造。同时,以物流自动化为基础,通过5G通信,利用库存管理平台和无人化行车调度与控制,对物料的入库、行车的作业过程进行全程的跟踪控制与智能优化调度,实现库区精细化管理。
另外,煤仓内部署了多区域视频监视系统,现场工况和行车运行状态信息实时传输,提升了行车全自动作业的安全性、可靠性。
◆实施成效
作业环境工人远离煤库高温、粉尘、噪声的恶劣环境;设备故障率降低了80%,每年可减少停工时长110小时,每年节省运维成本300余万元。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在数字化的加持下,渔业养殖不再过度依赖“主观经验判断”,而是靠“大数据智能决策”。
靠数字技术养蟹· 江苏长荡湖农业科技产业园
◆行业痛点
传统渔业养殖,主要靠人工和经验。养殖、生产管理效率低下,风险高,效益低下,难以形成规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场景应用
在数字化的加持下,螃蟹养殖不再过度依赖“经验”,而是“靠数据”。
江苏长荡湖农业科技产业园公司所在的养殖示范基地,以数字赋能大闸蟹养殖,构建的养殖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生态养殖模式,为全国智慧渔业的运营提供了解决方案。
控制大厅里,高清大屏上,实时显示着1100亩蟹塘养殖水体、饲饵总量、蟹苗数量等养殖参数,工作人员通过这个智慧渔场管理平台,通过各项数据及时了解大闸蟹的生存环境、成长情况,定时定量进行投饵,投喂精准度高。
通过手机,不仅能实时查看蟹塘的养殖面积、品类等基础信息,还能观察水质、水温、含氧量,以及病害、质量安全各个环节的实时数据。
示范基地还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采用空中发电、水面观光和水下养殖的“渔光一体”模式,形成了“智慧能源+现代化养殖”的发展格局。
◆实施成效
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精准高效绿色方式”转变,让“过度依赖人工”向“以机器为主”转变,让“主观经验判断”向“大数据智能决策”转变。提高养殖规模,节省人工。
本版撰稿:常工信 孙东青 黄洁璐 董心悦
本版供图:常工信 常报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