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湾观澜,感受速度与激情;凭湖听潮,感知现代与未来。
初秋时节的钟楼,处处洋溢着“两湖”创新先行区建设如火的热情。在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条条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生产线陆续投产,持续“走红”国内外市场;在高新园(邹区镇)腾辉路、岳杨路两侧,豪凯机械、双马钻探项目进度超预期,即将为“两湖”创新先行区建设提供强劲动能;与此同时,现代科技范的光点·璞园、钟寓等“两湖”人才公寓项目,为青年之城、未来之城融入更多年轻与智慧因子。
“湖”上涟漪翩翩,见证着“两湖”建设的强劲脉动,也记录着区位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拼搏篇章。今年以来,钟楼区紧扣“两湖”融合创新区目标定位先行示范,使命催征,以奔跑姿态勾勒向湖而行的奋进蓝图;通过规划研究、空间整理、交通布局、项目建设、环境载体、融合发展“六个先行”的发展路径,为拥抱湖湾经济,创好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奠基聚能。
迎风起势
谋定快动 高位推进
一年以来,钟楼区借势“两湖”创新区建设之势,按下快进键……摊开规划建设图纸,蓝图已绘就,路网已成型。11.5平方公里的钟楼高新园“热浪升腾”:工业邻里中心、公共仓、人才公寓、 休闲活动场地等加快整合,重点配套水系、电力、生态廊道、加油站等14个规划研究项目,目标就是“三生融合、产城一体”。
在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钟楼段现场可以看到,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建设进度有序推进。在高新园,路网框架逐步成型:南北沟通“两湖”创新区与高铁新城的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东西打通数字经济先导区与“两湖”创新先行区的振中路跨运河桥正式开工,紧锣密鼓筹备中吴大道西延工程,启动开展西环线建设研究,贯穿南北、横跨东西的“两湖”创新区中轴支点为高新园(邹区镇)的腾飞形成了强力支撑。
同时,位于钟楼高新园内的“生态科创走廊”将从整体打造一条北接常高新、南倚“两湖”的复合型生态科创走廊。“生态科创走廊”规划设计范围涵盖钟楼高新园南北向生态中轴,东至腾龙路、南至常金路、西至腾辉路、北至312国道,总用地面积约1.9平方公里,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前开工。
目前,已开工的新西路(东方大道—岳津东路)全长约543米,宽20米,占地面积约10860平方米。该工程除了管线、绿化、路灯照明等工程外,还将新建跨岳津河桥梁一座。此外,腾达路(杨家村路—邹鹤路)工程,也将新建一条长约430米,宽40米的道路。钟楼区邹区镇10.9公里“四好”农村路(振邹路)殷村至新阳光食品城连接线工程于去年正式开通。
今年,高新园(邹区镇)将继续聚焦发展空间腾挪,盘活用好闲置土地,完成东久新宜、美宜佳、常州监管中心等地块清标清表1250亩, 搬迁房屋面积超15万平方米,为创成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开纵深、夯实基础。
汇聚动能
项目双进 奋辑争先
华丰轻量化发动机关键部件制造项目设备已经安装到位,目前正在进行试生产;美宜佳供应链智慧物流中心项目土地已于8月挂牌,施工图已设计完成;常州裕兴新能源功能性聚酯薄膜项目的10号厂房正在拔地而起;常州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项目正在基础施工……今年5月,在常州市钟楼区“两湖”创新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暨开工仪式现场,23个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新能源、高端新材料、数字经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计划总投资117.5亿元。3个多月过去了,一份份成绩单颇为亮眼。
“我们的三期项目创下了‘拿地30小时办好三书五证’的最快速度,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的目标。”今年,江苏裕兴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益明切切实实感受到了“钟楼速度”。“钟楼优良的投资环境和营商氛围,更坚定了我们攀登行业新高度的决心!” 裕兴股份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生产企业之一,不仅深耕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领域,成为比亚迪刀片电池独家供货商,同时前瞻布局特种功能性PET切片,打破高端功能聚酯基膜国外垄断。
重大项目落地“加速跑”的背后,是一系列服务“组合拳”的加持。今年年初,钟楼区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钟楼区重大项目“招推服”一体化实施意见》,确定了10多个“拿地即开工”试点项目,为每个项目配备流转单,按图跟进、实时监督、及时协调,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全链条服务管理。
“所有项目我们都是‘挂图作战’,推进情况每周调度,现场督导明确责任,卡实节点快速推进,就是要确保项目‘双进’有实效。”钟楼高新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蒋敏说。
为了让项目推进过程实现“双向透明”,钟楼区还设置了平台预警机制。在钟楼区项目管理综合平台上,对开竣工时间、投资进度、问题交办等均设置红黄预警,钟楼区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对预警项目进行问题分析,并分类推送预警信息,通报至各板块主要负责人。为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钟楼区还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对企业施工方案设计等前期投入予以补贴,单个项目补贴金额最高可达30万元。
今年上半年,总投资5亿元的粤浦·钟楼科技创新港、总投资3亿元的华腾汽车等一批项目落户邹区。省、市重大项目在库数量再创新高,殷杏泰职教改革创新园等省重大项目3个,开工率66.67%;杰特塑业等市重大项目10个,开工率80%。裕兴二期、盛德鑫泰超级不锈钢项目顺利竣工投产,一个个建设项目成为撬动钟楼新发展格局的强力支撑,为钟楼“两湖”创新先行区聚势赋能。
强链补链 转型试新
增长引擎
一年来,一批批重大项目在“两湖”创新先行区落地、建设、投产,能源向新、企业向新、产业向新,围绕我市新能源之都的产业定位,钟楼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时”与“势”在此汇聚,新蓝图跃然成为一道新风景。
邹区镇是全国闻名的“灯具之乡”,作为传统强势产业的灯具产业也在厚积薄发,“两新一智”产业布局中的新光源正是“两湖”创新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强链”“补链”的体现。近日,改造一新的邹区户外灯具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预计引进企业10余家,年产值达3亿元。目前园区已经引进祥业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华昊达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甬仑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端智能灯具企业,将建成投产邹区镇最具标杆的智能化灯具注塑生产线、灯具喷塑流水线,助力灯具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新能源链上企业不断涌入。
在今年上半年钟楼区新能源产业链重点企业对接合作推进会上,本地重点制造业掌门人亲自带队、拿出看家产品,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时代新能源等“链主”企业毛遂自荐。今年以来,这样的跨界互动每个月都在钟楼区上演: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助力制造业企业乘势而上,迎风起航。在对接会的搭桥牵线下,10余家企业快速转型,勇闯新能源赛道。目前,钟楼区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数量已达70家。
围绕新能源产业链,一批项目在钟楼高新园“开花结果”。总用地面积约88亩的科达斯特恩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正在火速推进,公司与理想、比亚迪、奇瑞等新能源整车企业长期合作。项目建成后,预计形成年产绿色轻量化高端汽车内饰件百万套的生产能力,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13亿元、税收4000万元;同样位于高新园的东久华东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美元,分两期建设,将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站式智慧物流仓储基地。目前该项目正进行主体施工,东久一期工程已完成40%。
围绕新能源产业“延链、强链、补链”,钟楼正在“发、储、送、用”各环节谋篇布局,因地制宜打造具有钟楼特色的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的新能源配套产业集群。
源头活水
创新无界 生态有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是钟楼在“两湖”创新先行区主战场冲锋的最亮底色。在钟楼,一批创新势力奔向浪潮之巅,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清流环保与省产研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新增专利授权92件、高企知识产权贯标备案3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000万元;电梯厂、启扬塑胶获评省三星级上云企业,喜马拉雅等4家企业创成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绿色”是发展的基因,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最亮标识。钟楼区委、区政府在制定钟楼高新园产业规划时,明确高新园要围绕新型膜材料、新光源和智能装备制造等,打造专属高新园的“绿色”主导产业。从生产新能源汽车绿牌上的方位波浪线的华日升反光材料有限公司,到太阳能背材基膜的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球第一的裕兴薄膜,均出自钟楼高新园。
如今,拥湖发展,钟楼更加突出绿色生态,全面依托既有水系、基本农田等自然基底,沿扁担河、岳溪河和苏锡常城际基本农田带打造三大生态廊道;沿腾龙路、振中路打造“生态科创—复合功能”十字发展轴,形成田园栖居创新空间。更加突出品质集约,编制规划建设创新导则,保障用地、建设、管理的集约高效,保障立面、绿化、景观的相得益彰,匠心雕琢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更加突出探索创新,推进M0用地创新实践,探索混合用地和高标准厂房分割转让路径,以生态绿篱、自然水系构建无边界产业园区,布点功能完善的工业邻里中心,打造现代园区产城融合的新范式。
钟楼区委书记沈东表示,建设“两湖”创新区是常州乘势而上、奋楫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融入“两湖”大发展,建设“融合创新区”,是钟楼抢抓发展机遇的关键“先手棋”。立足“融合创新区”功能定位,钟楼区将继续以高新园为前沿阵地,建好创新发展的先行区,融合发展的桥头堡。
本版策划:汤杰 王彬 顾克琦
本版撰稿:何一智 周晓玲 夏蕴
本版供图:邹区镇人民政府 阚庆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