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强富美高”,在“创新、开放、大气、包容”的高新区精神指引下,常州国家高新区砥砺前行三十一载,始终肩负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的重任。
勇于“攀高逐新”,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紧紧围绕扮靓“六张高新名片”、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目标,助力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区域发展脉动强劲有力、生生不息。
岁月繁盛,理想有成。高新大地,不断创造着产业发展的“高度”,探索着科技创新的“深度”,拓展着对外开放的“广度”,更完善着产城融合的“靓度”,拥抱着民生答卷的“温度”,追求着善治良治的“精度”,“六张高新名片”有了更生动的注解。
现代高新
高度·产业向“新”集群发力
115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竣工;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开园,2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恩骅力工程材料(常州)有限公司工厂二期项目开业、天元智能敲钟上市……冲刺四季度,打好“收官战”。连日来,一批重大项目接连在常州国家高新区落地开花。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智能制造的主战场,常州国家高新区围绕“两特三新一智能”主导产业攻坚发力,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成为高新制造的底气。
以集群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常州国家高新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竞争力实现新提升。
坚定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聚焦比亚迪、天合光能等新能源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其上游关键零部件企业,加快产业链项目建设速度,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式发展。日前,该区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3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全市唯一入选。
全力以赴向“沉睡”土地要空间,向盘活存量要发展增量,总投资3.2亿元的市重点项目——普莱克中高端复合着色材料项目通过司法拍卖,盘活了原联发凯迪98亩土地及厂房,目前设备正在安装调试,即将全面竣工投产。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
将重大项目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抓手,常州国家高新区正加快推进“四个一万亩”建设,推进产业与城市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新·动能
持续擦亮“高新事·高兴办”综合服务品牌,深入推进重大项目“招推服”一体化,常州国家高新区坚持把握以新能源为主的产业方向,全力以赴培育新动能。
1—9月,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755.6亿元,同比增长8%,总量位列全市第二。
其中,“两特三新一智能”六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209.7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全区规上工业的80.2%。374家新能源企业完成产值1374.8亿元,增长27.4%。
围绕165个省市区重大项目建设,1—9月,全区6个省重大项目、73个在库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目标的103%和102%,投资完成额和新入库项目数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1—9月,全区实施工业用地提质增效项目79个,提质增效用地3184亩,已完成目标任务的80%。
活力高新
深度·创新驱动引才聚智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级高新区肩负的初心使命。常州国家高新区成立31年来,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努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依托重大平台靶向引才,以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浙大工研院、安泰创明等重大平台为纽带,累计引进省级以上人才31人。
深化“三招三引”工作体系,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同频共振。江苏省农用激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先后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培养了十多名博士后,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
常州国家高新区持续放大市场化引才效应,进一步延伸全球引才触角。出台最高2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政策,支持星宇车灯、美敦力等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行业引才大赛,共吸引全球200余个项目报名参赛,政府和企业共同成为“以赛引才”的双磁极。
新·动能
断蓄积的科创力量,源源不断为GDP提供驱动力。
今年1—9月,全区科技招引取得新成效。已过会科技型中小企业125家,落地78家,已认定“三高一资”项目31个。新增科创载体面积24.52万平方米。全区累计20657家企业获得“科技创新积分”。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聚力打造涵盖政策支持、平台支撑、引育并重、服务配套“四位一体”的产业人才生态圈。累计引进培养国家级重大工程人才119人,省“双创”人才152人,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超1300人,各类人才总量超37万人。
截至9月,全区新增投用人才公寓2171套,累计建成投用人才公寓1.88万套,12家人才公寓获得常州市星级评定,总数全市第一,平均入住率超91%。预计今年底可累计建成22143套。
开放高新
广度·扩圈进阶联通内外
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加速键”;合作,是实现共赢的“金钥匙”。
8月,意大利迈威集团在常州国家高新区投资成立了常州熙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主营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和生产,预计2024年达产。
10月,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举行,意大利迈威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马里奥特意提前一天赶到常州,正是为了亲眼看一看位于常州国家高新区的新工厂。“这里拥有成熟的产业配套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我们想要继续扎根成长的地方。”
加速与全球经济“共舞”,常州国家高新区引资“磁力”不减。今年以来,一大批外资项目迎来新成果——
美敦力康辉常州科技园奠基、英力士高性能复合材料生产研发中心项目签约、海因兹玻璃(常州)有限公司开业、瑞士医沛生医疗器械制造项目奠基、蒂森克虏伯动力部件(常州)有限公司沃尔沃MEPⅡ电机轴量产……“总部中心”“研发基地”“亚洲首厂”等标签,展现出开放高新的巨大魅力和潜力。
近年来,高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力海外投资快速打通内外循环之路。天合光能相继在乌兹别克斯坦、阿联酋、马尔代夫等国家开出合作之花,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建厂;星宇车灯在塞尔维亚公司设立交通运输设备生产项目,建设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化车灯生产基地……资本引进来、项目走出去,有效联通两个市场、加快产业全球布局。
新·动能
厚植开放基因,深度融入全球城市“朋友圈”,常州国家高新区近年来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全面拓展。
1—9月,全区累计招引总投资679.2亿元的优质项目126个,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28个;上报到账外资7.4亿美元,同比增长46.5%。
截至目前,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常州国家高新区设立了超2000家外资企业,其中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投资了52个项目,数量居全市第一。
1—9月,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993.4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市比重41.3%,总量、增幅稳居全市第一。
截至9月,全区131家企业在4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98个项目。其中“一带一路”项目共53个,占项目总数的26.7%,中方协议出资额13.8亿美元,占项目总投资额的55.6%。
秀美高新
靓度·追青逐绿精绣风景
水清岸绿守安澜,一城锦绣绘答卷。
漫步长江常州段,轮船的汽笛声宽厚辽阔,生态湿地里水鸟翩跹,江滩芦荻花开秋色迷人,与岸边渐红的秋叶交相辉映。
近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工程,推动绿色转型,生态“蜕变”重现长江美,发展“蝶变”引领经济强。
拓展“美”的空间,厚植“美”的优势,常州国家高新区在加速产城融合、打造“秀美高新”名片进程中,坚持内容和内涵并重,管理和治理同步,城市“靓”出高颜值。
清晨,高压清洗车等机械化设备在龙虎大街开启有序作业。随着工作的进行,环卫工人将相关要素管理数据输入“城市大管家”智慧平台,工作流程一目了然。自去年10月常州国家高新区启动“城市大管家”项目以来,这个集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养护等多功能板块智能化管理的系统,已成为统筹全区资源、赋能城市运营的“智慧大脑”。
新·动能
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常州国家高新区的“靓度”正用一连串数字来印证——
截至10月24日,全区PM_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5%,优良率80.1%,同比提升5.8%,优良率改善全市第一。8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优Ⅱ比例75%,数量位列全市第一。三条主要通江河道入江断面水质均达Ⅲ类。
系统谋划长三角生态中轴,先后实施沿江生态复绿、核心区景观提升等重点工程,全区林木覆盖率达18.9%,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0.9%。
沿江1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生产企业“清零”,实现复绿300余亩,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建成比例达到了80.6%,居全省第一。
全区共建成各类公园绿地102个,总面积达1687公顷,绿化覆盖率近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8平方米,百姓“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小行见园”的宜居生活不断延展。
幸福高新
温度·精心耕耘可感可及
鲜花引路、稻浪翻滚。近日,西夏墅镇东南村李家村正式开园,编织出一幅水乡里的“美丽乡村”画卷。相距不远的理想稻田民宿,49岁的管家大姐陈云飞正忙着将田间地头采来的新鲜食材制成特色农家美食,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
秋收时节,乡村田野里沉淀着春种夏忙后的充实,人们在丰收里品尝甜蜜,勾画出乡村振兴的“诗与远方”。
甜美的生活来自奋斗和机遇。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常州国家高新区近年来采取多项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井街道藻江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在全省率先通过供给侧精准匹配,形成“情况早知道、需求早服务、技能早培训、人员早上岗”的“四早”模式,近两年来实现再就业率达98%。
家门口的托育服务、老年助餐点、秋白书苑等构成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一批强功能、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正有序推进,城市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新·动能
写好民生答卷,擦亮幸福底色,“六个常有”民生名片正在高新大地转化为温暖民生的生动实践。
幼有善育。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省普惠托育机构6家、省示范性托育机构1家、社区托育示范点2个。
学有优教。教育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教育资源加快均衡。2023年10所学校被列入重点推进项目,年内计划投用6所,新增学位6000个。
病有良医。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提升至289个(不包括市属机构),建成基层特色科室28个,其中省级特色科室3个,医联体45个,专家工作室12个,联合病房8个。
老有所养。目前全区共有居家养老服务站83个,助餐点63个,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5家,中央厨房2家,实现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100%全覆盖。
就业优先。今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29场,提供就业岗位7.5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1万人。
住有安居。根据2023年安置房建设计划,全区续建及新建8个安置小区,安置房建筑面积129.48万平方米。
和谐高新
精度·善治良治夯实根基
春江街道百丈工业园内,一片约3万平方米的空地正按下“重启键”——这里原是常州国家高新区如意植绒材料有限公司所在地,在“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推动下,厂区于去年底腾退完毕,将转型为常州超云科创园,这也是高新区首个园区更新项目。
发展和安全,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常州国家高新区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在全市“532”发展战略指引下,着眼未来城市发展,全力攻坚“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加快实现全区园区更新、安全提升、环保提标、产业提效,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同时,常州国家高新区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这两件大事,突出“安全为本”,提升各领域本质安全水平。
作为全省首批认定的14家化工园区之一,由滨江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安全与环保监控预警一体化平台,构建了公共安全监控、预警、应急三大体系,更写下了数智化时代“智变”促“治变”的新答卷。
建设安全和谐城市,底盘在基层,关键在善治。常州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精网微格”工程,三井街道“馨管家”微信小程序自2021年10月开通运行以来,已累计“接单”6000余件,办结率达99.96%。
常州国家高新区将基层治理工作不断优化细化,不断用治理的“精准度”,换取群众的“满意度”。
新·动能
常州国家高新区以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安全发展贯穿各领域全过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高质量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圆满收官、“1+26”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深化攻坚三大任务。
目前全区140个村(社区)共划分综合网格1005个,建立支部的网格数量达858个,覆盖率85.37%。254个网格完成党群直通站,覆盖率25.27%。条线资源力量下沉赋能网格直通站,便民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持续推动公共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真正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全力书写安全发展新篇章。
赶考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常州国家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市“532”发展战略,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奋力推动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争做示范。
本版策划:何宝华 谢佳妮
本版撰文:吴燕翎 尹梦真 徐蕾 谈必行
本版图片:朱臻 王锐 新北区委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