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何以天宁?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锦绣天宁       上一篇    下一篇

□凃贤平

今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是常态。

但是,如果告诉你,5000年前长三角也在一体化发展,你信不信?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上海博物馆重磅推出“何以中国”第二期“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出的358件文物,分别出土于江苏常州寺墩遗址、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安徽马鞍山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浙江良渚反山遗址、上海福泉山遗址,这也是从崧泽时期到良渚时期,长江下游五个重要遗址出土文物的首次聚会。

这五个重要遗址,分属江浙沪皖,所在区域正是如今的长三角地区。可以说,以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涵盖了整个长三角地区。

寺墩遗址位于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是太湖北部良渚文化的中心聚落,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遗址总面积超150万平方米,中心是一个高出地表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于1973年被发现并命名。

在寺墩遗址的前五次考古发掘中,曾出土大量玉璧、玉琮,等级之高在良渚文化时期实属罕见。寺墩第六次发掘出土的文物以陶器为大宗,它们大致分为早晚两期,不少随葬陶器是实用器,炊具、餐具、酒水器等,一应俱全。

目前,第六次发掘工作仍在继续。这里发现了崧泽时期的木构植物铺垫,已揭露区域东西长度近30米,南北长度10余米,规模相当惊人。据推测,其结构为在立柱上铺横木,再铺上细竹枝和芦苇等,不由让人联想到“吊脚楼”。发掘人员表示,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尚未对这处遗迹进行全面揭露。

同样规模惊人的还有良渚时期的红烧土建筑基槽,已揭露的长度达9米。在红烧土中可窥见当时建房的“木骨泥墙”工艺,先民们以植物茎杆为骨架,在两侧糊上泥巴做成土墙,再放火烧烤,使之变得坚固。在红烧土中还发现了稻壳,其作用是增加泥土韧性。此次考古尚未发现稻田的遗迹,但红烧土内的稻壳显示,当时周边应该有水稻田。

从这些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5000年前寺墩的先民们砌泥墙筑屋,已经过上了琢玉磨石的生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认为,当年的寺墩区域,是与良渚古城堪称“平行”发展的重要区域中心。一方面,寺墩遗址的台地堆筑方式和建筑结构与良渚莫角山非常相似。另一方面,寺墩高等级墓葬使用大量的高节琮、钺和刀、锛等石器,还会使用双鼻壶一类实用器,这些物质体现方式是与良渚遗址群不一样的,这种差异并不完全是早晚之别。此外,寺墩本身作为中心也有向外辐射的影响,如兴化蒋庄遗址出土的良渚式玉器的特征就显示同寺墩类产品的直接联系。

在去年8月18日举办的“区域文明探源的考古学解读”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敏认为,根据礼仪用器出现的差异性推测,距今5000年前后,太湖南部的“良渚遗址群”与太湖北部的“寺墩遗址群”,可能分属同一民族共同体中的不同族群,至少代表了环太湖地区的两个政治中心。

何以天宁?如今的寺墩遗址已成为一个文化标识,引领人们溯源寻根。

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天宁区人民政府和郑陆镇人民政府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将继续贯彻“在发掘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的理念,启动寺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建设工作,为全面揭示遗址价值、推进寺墩遗址博物馆、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