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年轻干部要打破“资源诅咒”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10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往往有两种‘极端’。”在我市年轻干部交流座谈会上,市委领导点评,谈干部成长,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所谓“两种极端”,一种是极端“有为有位”,凡事冲在前,遇事有担当;还有一种是“高开低走”,从此杳无音信。同一起跑线上,截然不同的走向,背后的关键是“有没有打破‘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源自政治经济学。其指一些国家、地区,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过度依赖于“吃老本”,反而失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陷入平庸化。一些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后一蹶不振,就是最好的例子。

经济领域的这种现象与规律,在干部队伍中也有类似之处。近年来,一大批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的年轻干部,被组织寄予厚望,安排在重要岗位,进行重点培养。但一些地方到了选拔干部时,依旧捉襟见肘,成熟的人选不多。正如一位组工干部所言:“很多时候,不是‘人等岗位’,而是‘岗位等人’。”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各地、各部门这些年也把培养年轻干部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出台一系列措施,集中了不少资源,创造了诸多条件。但是,一些年轻干部,空有年龄、学历、机遇等众多优势,却“扶不起来”;有些人甚至“前脚刚入仕途,后脚就步歧途”。为何这些优势非但“使不上劲”,反成“负累”,甚至变“资源诅咒”,值得深思、警醒。

丰富的资源优势,一大隐患是容易使人丧失追求,陷入“自我满足”的泥沼,失去不断创新的动力。有些人自视甚高,总以为“时间一到就提拔”,不虚心向前辈学习,也不主动向书本、实践学。还有些人“未老先油”:年纪轻轻,却暮气沉沉;身体很好,却老想养生。殊不知,组织上用干部看的是潜力,用的是闯劲。年纪轻、学历高是资本,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挥霍,“做样子”“混日子”显然无法应对新矛盾、胜任新任务。

丰富的资源优势,也容易使人盲目追名逐利,陷入“自我设计”的窠臼,一心钻营上位。有人斤斤计较,挑肥拣瘦,向组织伸手“要位子”,一旦达不到自我设计的“线路图”就怠工。更有甚者,把“提拔全靠关系”奉为圭臬,琢磨“封疆开府”的捷径,搞团团伙伙,最终踏上不归路。殊不知,职业规划不等于“升官线路”,自身努力不等于“自我设计”,打着“成长进步”旗号奉行个人主义,靠“自我包装”,总会露出原形,终究走不远。

从长远看,一直在“温室”中成长,一旦真遇到“风雨”,还会手足无措“自我迷失”,把党和人民托付的事业抛诸脑后。不少年轻干部都是出了校门直接进入机关,往往不缺学历缺磨砺,不缺学识缺见识,一些人遇挫折容易心态失衡“偏航”。还有些人手握一定权力后,欲望膨胀、放松警惕,遭到“围猎”、掉进“陷阱”。殊不知,高智商不等于高素养、高学识不等于高道德,能力缺陷、道德短板无法匹配和驾驭权力时,终会沦为权力的俘虏。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纵有再多资源优势,干部成长也无捷径可走。要想打破“资源诅咒”,一靠自身,二靠组织。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努力是成长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逆境顺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拥有何种优势,都要沉得住气、弯得下腰,多些省身慎独的“自我约束”、实干苦干的“自我磨砺”,真正发挥年轻人独有的优势、应有的担当,不断超越自我,成就一番事业。

资源成“诅咒”,本质上是“躺赢”思想在作祟,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滑坡。培养选拔干部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组织重用不等于纵容,培养锻炼不是去“镀金”,更不是去走过场、等提拔。越是重点关注的干部越要重点管理,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的警觉。要从制度上铲除“资源诅咒”的存在土壤,完善从严管理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消极无为、热衷于走歪门邪道的,记录在案、坚决不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年轻干部都处在成长期,属于扣好为官从政第一粒扣子的年纪,从起步就要朝气蓬勃、勇挑重担。要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更好地帮助他们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成长助力,实现“年轻干部”到“放心干部”的蝶变,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