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戏校”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咿咿呀呀”的京剧唱腔和着高亢的京胡声,飞出大院。老常州都知道马园巷里的“李家戏校”又开始演出了。
这个李家大院在常州票友中非常有名,因为大院主人李粹光艺名李明波,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州票界的“老大”,他的8个子女也个个都是有一手的京剧票友。李明波生于解放前,因为家中经商家境殷实,生活优渥。他从小就喜爱京剧,但又不想走专业道路,加之经济条件好,所以唱戏、玩票,已臻痴迷。
要唱戏就要向专业演员学习。李明波只要见到他们都要想法学两招。当时,李明波的父亲在人民公园开了个茶馆店,在常州很有名,有几十个员工,几百张藤凳,场面很大,老常州们记忆犹新。李明波是两房合一子,家里很宠他,长辈给他起的小名叫“鳌大”,意思是期望他出人头地,独占鳌头。家里对他几乎是有求必应,他一心要学京剧,特别钟情“花脸”,就专门从京城请了一位被誉为“武生三德”的京剧武生瑞德宝当老师,让他住在家里教李明波学戏。瑞德宝29岁时选入清宫升平署,专门给皇室演戏。家里唱戏没有台子,李明波父亲就到人民公园茶馆前空地上搭了一个戏台,专门让李明波唱戏。瑞老先生就坐在下面一招一式地指点。
当年陕西戏曲学院毕业的明海亮,后来留在学院当了老师,他的功夫非常好,但教学生方式老派,也比较急躁,看到有的学生不好好练功,就会上去几记“生活”。别的老师认为解放了不能棍棒教育,不认可他的教学方法,明海亮在学院里就有些孤立。明海亮的儿子在常州红星京剧团工作,所以1958年明老师一退休,就立即到常州投奔儿子来了。李明波很快认识了明老师,请他教自己身段。李明波每天上午不要到店里做生意,一早就在自家院子里放张小台子,沏一壶好茶,静候同住在马园巷的明海亮与杨林富来教习。一般9点不到,两人就来了,杨林富教拳术,明海亮教唱段和身段。李明波学的段子有不少。他学得很认真,一句唱不对就一直唱,总要唱到正确为止。这样,坚持了近两年,李明波的技艺大进。
李明波的名气非常大,常州的专业京剧演员几乎个个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他84岁的大儿子李寿龙至今还记得当年红星京剧团的演员人人都到家里来吃过饭,京剧团的鼓师几乎天天来吃晚饭,还要弄点“状元红”酒咪咪。外地京剧名角来常州,李明波也要家宴请他们,那时中国著名京剧名角李丽芳姐妹都来吃过饭。他对京剧团的演职员工十分关照,在双桂坊街口开的豆腐汤店很有名,豆腐汤味道好,他们也经常来吃。李明波只要看到京剧团的人,不管是跑龙套的,还是角儿,总是多舀一勺,大家都叫他“多一勺”。
时间长了,李家大院就成了不少孩子的“戏校”,李明波除了自家8个孩子都学戏,其他票友也把孩子送来学。李明波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他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决定:老大寿龙唱京剧、学国标;老二寿根学评弹、学琵琶;老三寿成学京胡,后来成了上海京剧院著名京胡演奏家;老四寿福学京剧,后来进了昆山京剧团;老五寿庭,学京胡、月琴,后来进了武进小京班;老六全珍学老旦;老七小平学花脸和京胡;老八全英学“洋”的,小提琴和手风琴。孩子们踢腿、下腰、台步、圆场……一招一式都要学。后来,苏北京剧团有位演员睢乐三,退休后到了常州,当时常州文化馆有位工作人员叫苏少英,他与李明波关系很好,他俩也“从娃娃抓起”,由睢老师招收了二十几个孩子,在文化馆找了间房间办起了“常州市京剧研究社练功班”,专门教孩子基本功。而睢老师的工资和生活费都由李明波解决。这个练功班办了两年,一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才结束。这批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少人以后都进了上海京剧团、镇江京剧团、常州京剧团和常州戏校等专业单位,成了台柱子。
每天一到晚上李家就像开了演唱会,许多票友,包括京剧团的演员都来唱上几段过过瘾。马园巷一天听不到热闹的锣鼓声,悠扬的京剧声,左邻右舍就会觉得这一天少了什么,很不习惯。
李明波十分乐于助人,也非常爱才。他看到门外有要饭的,总要叫进来让他吃顿饱饭。有一位在常州师范读书的学生叫蒋霭秉,他的京胡拉得特别好,一个曲子他只要收音机里听一遍就能拉出来,竟还能听得出上弓还是下弓,在常州票友中他拉的京胡音色特别好。但他父亲早逝,还有好几个兄弟,只有母亲一人辛苦挣钱拉扯着他们,生活十分贫寒。李明波见状就想帮一把,他不愿意因为贫困就毁掉一个人才,就带他到被誉为“票界旦角祭酒”的常州人蒋君稼家,请他帮助。这蒋君稼可是有大来头的,他与朱琴心、林钧甫、臧岚光并称全国票友中“四大名旦”,与陈德霖、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筱翠花、程继先、朱素云、姜妙香、裘桂仙、言菊朋等合作演出。蒋君稼把蒋霭秉介绍到上海名家李玉树那里。李玉树对他说:“你拉一段我听听。”蒋霭秉马上拉了一曲,李玉树一听,立即说,你到上海京昆剧团(上海京剧院的前身)里的戏曲学校读书吧。那时上海京昆剧团刚成立,正需要人。但蒋霭秉有心事,那就是他的母亲。蒋霭秉是一个孝子,几个兄长都没什么本事,那母亲怎么安排?李明波看出了他的忧愁,就说,你母亲的事不要操心,我家房子多,腾一间出来,让他们住,有我关照你放心。后来,蒋霭秉母亲和哥哥在李家住了好多年。两年后,蒋霭秉学成第一次出码头就到了常州,这时他已经成了上海京剧院的主胡了。蒋霭秉也十分感恩,他把李明波9岁的三儿子李寿成带到上海,进了上海京剧院的学馆,边学文化课,边学拉京胡,后来也成了著名京胡演奏家,是著名现代京剧《海港》的主胡。蒋霭秉回常州每次都要和恩人李明波住一个房间,搭张“丁”字铺,两人头靠头讲半夜知心话。
李明波不仅传承,还创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京剧开始风行全国,李明波就想学。他唱腔不会只能一句句学。后来,他看中儿子寿成到日本访问时带回来的一只“九五砖”录音机,有了这个“新式武器”,他可以录下来听,一遍遍学唱腔了。李明波钻研之后,心中有数了,就移植《红灯记》《白毛女》等现代戏,儿子李寿龙演李玉和,往台上一站昂然挺立,还真是那个味儿。他带着票友乘船到武进农村乡镇去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人人叫好。他不辞辛苦这样做,就是希望京剧这一国粹能够一直传承下去。李明波也从姐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他与常州不少著名画家是好朋友。他和夫人同庚,每到生日,总要请号称“戴牡丹”的名画家戴元俊来吃顿饭,而戴老也总会留下一幅画作为贺礼。他与画龙出名的房虎卿也是至交,有时出门散步就到了房老家,老朋友聊聊天很快乐,回来时经常手里多了一幅房老的画。他也从老画家的画中体会能够丰富京剧的元素。
李明波对京剧真是爱到了骨子里,他中风昏迷了20多天,竟然在无意识中连续唱了七八天京剧,医生、护士都惊奇万分,也很佩服老人家。
一位老票友身上,折射着一个时代的斑驳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