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为谋幸福,辟一条光明的路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一个“95后”的文学青年,电影《觅渡》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不只是最后从容面对牺牲的“常州三杰”,还有瞿秋白终于走出关押他的屋子,在生命的尽头最后一次见到了最真实的人间景色。镜头里,信念坚定的革命家们脚踩在大时代之下的中国土地上寻找光亮,光亮的尽头,是他们所相信并为之努力的烟火人间。

当瞿秋白被押送往行刑地,从那个安静到让人觉得恐怖的长汀国民党师部走出来,他就落入了一个真实的人间:戏台上正演戏,老百姓们为了自己的生活汲汲营营地努力着,叫卖声、乞讨声、鸟叫声,云舒云卷,这一切点燃了瞿秋白内心最深处的那一个文人的灵魂——这正是他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烟火人间,他触目所及的,也正是他想拯救想保护的中国百姓们,所以临刑前的那段路,瞿秋白是放松的,甚至是带着一些微笑的,一扫他在牢狱之中的忧郁。他又接触到了真实的生活,接触到了他所热爱的人间,哪怕只有生命终结前短暂的一瞬,仍旧让他满怀革命未完的遗憾却又如释重负,他会遗憾于不能亲眼看见理想的实现,但他明白,磷火是不灭的,信念是不灭的,在他之后,还会有无数的人站出来,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更远的地方……这一切,从饰演瞿秋白的演员宋洋的表演中都能够品味出来,而在枪响过后,山埂上忙碌的农人们被枪响惊动,茫然却又如有所知地抬起头,他们不会知道,就在这一天,就在刚才,有一个多么伟大的烈士英魂挣脱出了肉体凡胎,向着光亮的尽头飞去,但屏幕外的我们,观众,中华儿女们,都知道……

同样的感动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张太雷阔别家乡多年,回到家中时,母亲正在择菜,背影佝偻,满头华发,这个意气风发的革命家、实干家一下子惊呆了,他丢下了箱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已经老成了这个样子,救中国是理想,理想是并不具象存在的,但家人、爱人、还有革命家们自己的躯壳却是真实存在,“常州三杰”们向着他们不灭的炙热信念而行,而人间却已换了几度春秋,这样的落差,很容易让观众潸然泪下。在得知秋白被捕,关押在上杭时,鲁迅先生想尽办法营救,但新开能做铺保的店铺需要经理人,谁来当这个经理人呢?当鲁迅先生站在窗边说出我来当这个经理人时,他的背影显得那样高大耀眼。影片的结尾,“常州三杰”——三位年轻的革命青年牺牲的片段通过瞿秋白的回忆交织在一起,他们唱着不同语言的国际歌,慷慨赴死,歌声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了更响亮的声音,正如革命者们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个美好生命的逝去,也让观众落泪……

而让人惊喜的是,《觅渡》不仅呈现出了丰富的史料、密集的泪点、完整的与“三杰”有关的革命历史脉络,还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整部影片从瞿秋白在牢房中的回忆开始,再到最后瞿秋白结束回忆,慷慨赴死,不仅巧妙地将瞿秋白的一生,他与张太雷、恽代英的交往,他所经历的党的早期革命活动的脉络一一编织了进去,还形成了一个逻辑的闭环,整部电影显得饱满、鲜活、完整。整部电影的叙事风格、叙事手法和瞿秋白本人的性格一致,是敏感的、隽永的、细腻的,从头到尾都是娓娓道来的,而影片的节奏也是由缓到急的。瞿秋白最开始的叙述仿佛是涓涓细流,到了影片的中后段,伴随着“常州三杰”的成长,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海水,有着奔涌而下冲垮一切的磅礴之势,正如革命的火种由弱小到更炙热、更耀眼。

除了大节奏,影片在小节奏上的把控显然也有精心的设计,导演巧妙地在很多紧张、压抑的戏份前安排一些生活化的、活跃氛围的镜头和情节,让观众的心弦时松时紧。如在秋白临行前暴露住址,与杨之华一前一后来到了鲁迅的家中,黑夜里的敲门声无疑让人一下子心脏收紧,但在这之前,导演安排的镜头是鲁迅先生在家中逗弄小海婴,看上去严肃的大先生在孩子面前也像是个顽童,不仅使鲁迅先生的形象变得立体,也让这一段的节奏有松有紧。

全片使用了很多专业的电影艺术手法,反复地使用交叉、抒情蒙太奇,用雏鸟象征着“常州三杰”向死而生,革命力量永不消亡,使得影片更加含蓄隽永,意义深远。片中很多重要场景的构图也非常精妙,秋白帮助太雷写完在大会上的发言稿后,躺在了太雷的床上,太雷则单膝跪在了床上,既展现出了两人性格的不同,表现了两人亲近的朋友关系、革命战友关系,更让这一幕的镜头画面比普通的双人谈话多了几分灵动和生气。

此外,尽管《觅渡》的主角是瞿秋白,是“常州三杰”之一,但影片对其他革命历史人物的描绘,也能让人看出导演的野心——这部电影并不只是普通的传记电影,他有大时代背景下无数青年人的群像,让观众了解到,除了“常州三杰”,同一时期还有那么多的英勇烈士,有小人,也有炽热的革命家、复杂的两面派,每一个人物都立体鲜活。例如陈赓和宋希濂这对好朋友,两人是黄埔军校同一期的学生,更是好友,但最后却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曾经的好兄弟背道而驰,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走去,头也不回。这只是大时代下无数青年人的缩影,有无数人像“常州三杰”那样始终在革命道路上携手同行,也有人背道而驰,更有人浑浑噩噩,左右逢源,践踏自己的人格。在电影中,宋希濂、陈炎冰乃至王杰夫等人都是复杂的、立体的,他们不是以往影视剧中的大恶人形象,正如“常州三杰”在片中也有很多生活化的场景一样,在影片中,他们都是真实的血肉之躯,这样生动立体的人物塑造,使得电影更有质感。

这部电影对常州这个“三杰”故乡的展现,也是非常用心的,作为常州人,在看到片中人提到常州时,都会忍不住会心一笑。常州萝卜干、溧阳扎肝、觅渡桥等等,都是老常州人的记忆,能勾起常州人的共鸣和回忆,也让我们看到了将常州展现在更多人面前的可能性。而且影片中的常州元素,虽然明显,但并不突兀、强硬,既能让人毫无心理障碍地接受,又能让看完电影的观众深深记住“三杰”的故乡是常州。

在我看来,影片有着文青的气质、极高的艺术水准,却又不失可看性。三位主演:饰演瞿秋白的宋洋保证了整部剧的艺术水准,全程的表演沉稳而可靠;饰演恽代英的谷嘉诚则能够吸引很多年轻的观众,他在影片中的形象很好,充满着朝气,给电影注入了活力,正契合片中恽代英所说“我的梦是金色的”;而张桐则用他精湛的演技,演出了一个风趣、永远精力充沛、无比可靠的实干家张太雷,他的表演自然且生动,时常让人会心一笑,年轻观众经由他而与百年前的青年产生了共鸣。

“常州三杰”是伟大的,他们为建设美好的新中国,为百年后中国的繁荣昌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承载着“常州三杰”对未来的殷殷期许,承载着“三杰”故乡常州的红色血脉,承载着常州电影人对于传承“三杰精神”、奏响新时代最强音的坚定信念和决心,电影《觅渡》将与常州觅渡桥下的那片清澈河水一起,缓缓流淌进每一位观众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