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党生 吴同品 尹凡
金秋时节,走进金坛区朱林镇唐王村,道路两旁是连绵不断的稻田。秋风吹过,泛着青黄色的稻浪阵阵袭来,稻谷清香浮动,夹带着泥土芬芳,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52岁的种粮大户张金春站在自家田埂上,看着逐渐饱满的稻穗,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今年雨水好,稻子长得不错,等到10月底,就能收割了,到时候就要忙喽!”
唐王村位于金坛区朱林镇西南侧,面积11.18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茅山老区乡村,也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耕地面积9700余亩,包括一些丘陵地区。
之前,由于地理因素,大部分地区种植旱田作物,水稻种植以传统的直播、手工栽秧为主。现在的唐王村,除了少量地块,水稻种植早已转换成了“机插秧”,农民用上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也享受到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和红利。
田块“华丽转身”,“直改机”“耕”基扎实
唐王村曾被列为金坛第4轮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和市“百千万”工程帮扶村。
“以前村里都是零散的小地块,高低落差较大,不能形成规模,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高效作业。”唐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丁沧宇说,“这导致农民劳动成本较高,往往选择直接撒种入田、坐待收割。”在丁沧宇回村担任党总支书记的2013年,整个唐王村连一台像样的农业机械设备都没有。
“那会儿,唐王村的土地根本不值钱,每亩土地的发包价只有100至200元。”丁沧宇说,村里还要给承包土地的种植户交水费,加上各项种田补贴,土地流转等于是花钱请人来种地,村民落不着任何好处。
唐王村的出路在哪里?丁沧宇决定在土地上大做文章。
2014年,唐王村成立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2700多亩,其中大部分由村集体连片整治后自主经营,种植优质水稻。
随着村庄撤并、村民搬迁,不少自然村出现闲置的“歇耕地”,水系不通、高低不平,完全达不到种植标准。2021年起,朱林镇对茅旅大道周边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统筹利用。土地流转后,连片种植形成了规模效应,1500余亩清障整治地块迎来插秧机插秧,其中就包括唐王村的1200亩“歇耕地”。
目前,该村每亩土地的发包价达到600元以上。土地效益提高了,村民增收了,村集体收入也从2013年的17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39万元,今年预计达到160万元。唐王村早就摘掉了贫困帽,大步迈上乡村振兴之路。
【画外音】近年来,金坛区全域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并上图入库40余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八成以上,朱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还成功入选国家试点,机插秧“生长”的“耕”基进一步夯实。
各种农机“加持”,“直改机”高效高产
“直播稻完全就是靠天吃饭,而机插稻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丁沧宇表示,直播稻虽然看起来省时省事,但是田间管理非常麻烦,撒药、拔草一直要忙到收割,“要是风调雨顺还能有点收成,如果碰到雨水多的天气,那就直接亏损。”
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和购买的大量农机具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种植模式,从育秧到收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插稻不仅每亩产量比直播稻高出100至150公斤,稻米品质也要好上不少。在效益上,如果按照亩均增产150公斤计算,去除直播稻需人工拔草、防治病虫害等成本以及稻米品质差别,每亩最起码多赚400多元。
目前,唐王村的种粮大户有十多个,全部采用机插方式种植。不少种粮大户还成立了家庭农场,拥有一整套农业生产机械化设备。张金春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承包了300余亩土地,在唐王村属于中等规模。他告诉记者:“水稻亩产达到1200斤,出米率、产量都比直播要高,也更好管理。”
日前,记者走进张金春的家庭农场。此时正值农闲,张金春却没闲着,正忙着和工人安装新买的烘干设备。
“买设备花了30多万元,能一次性烘干40吨谷物,今年秋收方便多了。”张金春说,之前都是把收下来的粮食送到别人家烘干,去年因下雨抢收未能及时烘干,导致粮食霉变亏损2万元,加上今年又多承包了几十亩土地,自己有设备就更安心了。
在张金春的家庭农场,像这样的现代化设备还有很多,如育秧盘、育秧流水线、植保无人机等。从最开始只有一台拖拉机,到现在各式设备齐全,张金春大规模种田已有多年,对于这些设备的使用早已得心应手。“这些设备都要领驾驶证,学起来不算难。现在的农民和以前不一样了,要不断学习新技术。”
张金春的家庭农场除了他们一家四口,农忙时还要额外招一些临时工。他给记者算了算账,一年种植小麦、水稻两季,除去开支,光靠种田能挣20万元左右。
【画外音】金坛区鼓励农民购置育秧、插秧装备,目前全区插秧机保有量达522台。今年,全区新增乘坐式插秧机15台,保有量423台;新增育秧流水线8套,保有量78套;集中育秧秧田面积达1500余亩。
政策精准“滴灌”,“直改机”蔚然成风
目前,唐王村仍有少量地块是直播稻。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地块相对较小,且灌溉设施不配套,不具备机插条件;二是一些农户习惯了直播稻,思想上不容易转变。”金坛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傅俊毅说,江苏是全国率先控减直播稻的粮食大省,金坛积极主动跟上“规范直播稻发展”的工作节奏,为粮食稳产高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唐王村集体经营的土地由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每年4月20日左右,从种子公司订购稻种后,就开始浸种育秧。在村委会旁边,就是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工厂化育供秧基地。基地采用机械化育秧,出苗整齐、方便管理、节省成本。
“今年以来,金坛区加强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通过省级水稻绿色高效示范片创建项目,扶持了23个集中育供秧基地。”傅俊毅介绍,金坛区按照每个育秧盘4.5元的价格补贴集中育供秧基地,基地再以低价提供秧苗或者服务的形式引导种植户“直改机”。今年,唐王村合作社育供秧基地共有约4000个育秧盘享受此项补贴。
“在集中育供秧基地,普通机器每亩需要22—25个育秧盘,一亩地的秧苗可以移栽到100—130亩的大田中。”傅俊毅说,集中育供秧基地育出的秧苗品质高,还能节约集约用地。
此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机购置补贴等,也充分调动了村民应用现代稻作技术的积极性。“明年我们将根据市里优化后的水稻田生态补偿政策及时调整,实现差异化补贴,推动惠农补贴向机插秧倾斜。”
【画外音】在生产效益与政策扶持的双重激励下,金坛当地选择机插秧方式的种粮户越来越多。目前,金坛区机插率达到97.35%,今年累计“直改机”6660亩,实现了直播稻的有效“控减”。
仓廪实而知礼节。有了“直改机”这个稳农富农的抓手,唐王村的精神风貌为之一振。唐王故事会是我国首个乡级农民故事协会。在占地2600平方米、以故事文化为龙头的村基层文化中心门前,丁沧宇开心地说:“‘直改机’解放了劳动力。许多农民成为唐王故事会会员,目前已由30多人发展到近200人。会员们紧抓时代机遇,以创作、研讨与传承红色故事为己任,唐王的好故事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