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这5年,常州工会交出沉甸甸的“成绩单”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A05版:喜迎工会“十六大”       上一篇    下一篇

岁月如歌,时光如梭。10月18日,常州市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

回首五年,奋斗足迹深深镌刻,创新发展硕果累累。常州市总工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正创新、勇争一流,以铿锵步伐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工会和广大职工群众,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在奋力推进“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新能源之都”,阔步迈入“GDP万亿之城”,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的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工会力量。

五年砥砺奋进,成绩来之不易。选树“榜样”,引领职工前行;深化“产改”,赋能职工成长;建功立业,奏响劳动强音;暖心聚力,竭诚服务职工;夯实基层,筑牢工会堡垒……常州工会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扎扎实实的行动,为广大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当好职工群众的“娘家人”“贴心人”,为广大职工群众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踔厉奋发新时代,常州工会再启程。这艘承载着百万会员的“工”字号航船,正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新时代航程迎风而上、破浪前行。

数读

常州工会·这5年

●建设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工共建指导站等服务阵地1227家,配备党工指导员1300余名;

●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30家、党小组79个;

●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316场;

●命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10个,培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试点企业102家,创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63家,省级示范点126家;

●选树全国劳模8名、省劳模64名、市劳模128名;

●打造“龙城工匠”品牌,评选“龙城工匠”30名,“龙城技能标兵”30名;

●迄今累计创建市级以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36家;

●开展各类各层级劳动和技能竞赛超1.8万场,参与职工超87万人次;

●培育产改试点企业1020家、试点园区20个,覆盖产业工人52万余人;

●深入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建成“工匠学院”3家;

●大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助力15257名职工提升学历;

●着重构建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截至2022年底,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30名,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四星级企业345家,五星级企业111家,对全市1300家企业开展劳动用工监督评估;

●全市新增基层工会组织2151个,新加入工会会员25.8万人,创建全国、省、市模范职工之家分别为8个、54个和298个;

●新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组织425个,覆盖会员超12万人;

●新建和改造提升户外劳动者驿站286家,获评全国、省“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分别为10家、77家;

●累计返还中小微企业工会经费8.37亿元,惠及企业91105家;

●扎实做好困难帮扶工作,发放救助金3174万余元;

●为601160人次职工提供“工会大病互助保障”,为265454人次户外劳动者赠送“意外伤害互助保障”,组织181837人次一线职工参加免费体检,举办爱心托管班124期。

党建引领,不忘初心跟党走

中车戚墅堰所把党支部建到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特色,创建“1241”党建品牌,通过创建党员先锋岗,开展微党课、微故事、微讲堂、微视频“四微”活动,推动党组织有效嵌入劳模创新工作室,实现基层党组织设置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致力于成为劳模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典范。

2018年6月,依托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中车戚墅堰所成立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目前工作室成员党员比例达80%以上。5年来,该工作室通过党建引领,已有22个项目获评公司级难题攻关项目,创造产值5000万元以上。该工作室党支部书记、领衔人刘云清说:“工作室建立党支部,通过党支部可视化建设,把每位党员在科研攻关、思想学习、党建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清晰展示,最大程度发挥大家的创新潜能。每个党员各自发挥特长,带头创新搞技术攻关,并且把一项项创新成果从纸上落到实处。”

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仅是常州积极探索强化劳模工匠示范引领的一个典型。常州市总工会建立健全“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机制和党建、工建、产改一体推进长效机制,5年来,建设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工共建指导站等党工服务阵地1227家,配备党工指导员1300余名;联合市委组织部扎实推进劳模支部“双创双提升”工程,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30家、党小组79个;聚焦面广量大的非公企业开展“三创争两提升”活动,创成省级示范单位17家,这项工作还被评为“全市基层党建样板项目”。

5年来,常州工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工会改革重点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市政府与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完善制度性文件11个,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同时,向各辖市(区)主要领导发出“一封信”,并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工会改革建设”专栏,由各辖市(区)党委和常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发表署名文章,有力推动工会各项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举旗育人,思想引领聚合力

3月2日中午12点,趁着企业员工工间休息,市总工会把宣讲课堂“搬进”常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总装工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方国强为企业职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引领和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这是市总工会开设的主席、劳模、指尖、流动、实践“五个课堂”之一。在2023年首场“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上,常州籍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模戎建刚分享了30年来潜心钻研为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拓荒的故事。戎建刚感慨地说:“我愿意发挥好劳模带头作用,通过讲述自己匠心筑梦、技能报国的故事,带动更多人立足岗位、善作善成。”

5年来,常州工会命名了10个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组建了由121名劳模工匠、思政教师组成的讲师团,走进企业车间、班组和学校开展了“强国复兴有我”“劳动创造幸福”等主题宣讲316场,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生产、职工创造的全过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职工、深入人心,不断放大劳模工匠效应,在全社会营造“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氛围,凝心聚力打造“同心圆”式的思政体系。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市总工会精心打造了“工匠号”地铁专列、“全国劳模口述史”、劳模工匠云课堂、龙城职工文艺轻骑兵、职工幸福课堂、龙城职工大讲堂等宣传阵地和载体,线上线下直接参与人次超过百万,切实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职工、用先进文化培育职工、用正确舆论引导职工,激励广大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在奋斗方向上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行, 凝聚强大合力,助力常州阔步迈入“GDP万亿之城”。

建功立业,聚焦中心展作为

全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关键在人。

由常州市总工会推荐的3个项目分别获得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中车戚墅堰所陆堰龙、吴波、谢鑫林3名产业工人登上了省科学技术奖领奖台,充分展示了常州“产改”工作造就懂技术、会创新的高技能领军人才,让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的显著成效。

如今的创新发明已不局限于高层次科研人员,广大产业工人也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十大发明专利、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和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活动成果大都来自生产一线,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5年来,全市职工获省十大发明专利4项、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3项、省“五小”活动优秀案例和项目13个,常州认定市职工“三个十大”项目150个、“五小”活动优秀项目50个,职工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扎实的根基,注定迸发出创新创造活力。全市工会坚持服务中心大局,主动融入和助推常州“532”发展战略,聚焦全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开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劳动技能竞赛,构建了以市级竞赛为主体、辖市(区)竞赛为支撑、企业比武创新竞赛为基础的三级竞赛体系,建立健全了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相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常州高技能人才铺就了一条成长成才“高速通道”。5年来,全市累计开展技能竞赛超过1.8万场,参与职工超87万人次,一大批产业工人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成长成才之路越走越宽广。仅2022年,常州围绕数字技能、智能制造、特色产业等领域,在全市开展了15个一级竞赛项目和46个二级竞赛项目,吸引了全市2158家企业、3.3万余名“能工巧匠”参与,产生了一批五一创新能手、技术能手和青年岗位能手。

今年8月,我市举办首届职工科技创新周,常州工会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落实到实践、贯彻到一线、传递到职工,进一步为广大职工创新创造构筑平台、搭建舞台,不断丰富竞赛内涵、创新竞赛方式和载体,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让产业工人在创新舞台上大放异彩。

赋能成长,产改踔厉奋进路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重大改革。

5年来,从建立完善的制度到构建产改工作体系,再到国企产改全覆盖,直至产改试点向纵深推进,常州坚持把“一张蓝图”绘到底,扎实推动“产改”工作走深走实。

产改是企业发展与职工成长的“双赢之道”。日前,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机加工中心副主任张永洁入选首届“长三角大工匠”,再次打响了常州“龙城工匠”品牌。在常州,张永洁仅是百万职工中的一个先进典型。“龙城工匠”是常州产业工人刻苦钻研、技艺超群、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最佳形象代言,5年来,我市评选出30位“龙城工匠”和30位“龙城技能标兵”,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引领风骚”,全市工匠数量在全省位列第一方阵。

江苏厚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完成新一轮股权融资,并成为常州锂电材料领域的又一家独角兽公司。该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会副主席高宇说:“创新是独角兽企业的硬核标签,产业工人是企业创新成果的直接创造者。”“让有为者有位,让干事者无忧。”这是江苏厚生实施“产改”的人事管理原则。为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创造活力,江苏厚生制定了专利奖励制度,并出台了继续教育鼓励政策,实行“培训课程+技能竞赛”同步开展,促使全员职工人人都能“对标”获得提升。自公司实施“产改”以来,员工流失率已降至3%以下;员工满意率持续提升,去年达到90%以上。

翻开常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发展图谱,技能人才是亮眼的高频词汇。截至2022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0余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30名,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5年来,我市出台产改配套制度文件30多个,全力推进产改扩面提质增效,建立健全党委政府支持、工会牵头、部门协同推进、企业积极探索、职工主动参与的工作格局,按照“一企一策一方案”“一园一策一品牌”总要求,累计巩固培育产改试点企业1020家、特色产业园区20个,覆盖产业工人52余万人,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正在积厚成势,成为常州坚守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底气。

畅通赛道,让产业工人在成长路上快速奔跑。市总工会坚持打造没有围墙的工会大学校,建成工匠学院和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通过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订单化”培养等路径,着力推动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积极推行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贯通机制,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孵化拔尖技能人才,培育更多“龙城工匠”和卓越工程师,为常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5年来,全市已建成3家“工匠学院”,已有1800余名产业工人入院深造。

普惠服务,维权保障促和谐

市工人文化宫焕新归来、新建镇(街道)职工综合服务阵地5家,建成人才公寓职工服务站5家,举办爱心托管班124期,为601160人次提供“工会大病互助保障”,为265454人次户外劳动者赠送“意外伤害互助保障”,组织181837人次一线职工参加免费体检……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是市总工会牢牢把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主责主业,健全职工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的工作抓手。一件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好事实事,让全市职工体会到了来自工会“娘家人”的温暖。

酷暑天,刚送完午餐的外卖小哥陈星来到钟楼区吾悦国际广场的户外劳动者驿站,给自带水杯续水,坐等取餐的间隙,他感慨地说:“驿站给我们带来太多便利了。热点饭、加点水、充个电,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大事’。”5年来,常州工会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整合资源力量,创新手段载体,强化服务保障,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户外劳动者驿站286家;新建新业态劳动者工会组织425个,通过精准有效的维权服务,激发了新业态劳动者入会主动性,覆盖会员超12万人;创新成立快递行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并推进签订首份快递行业集体合同,努力使工会组织成为大家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职工之家”。

6月13日,市、区总工会在新北区ASK众创部落联合开展了“常工暖‘新’‘新’心向党”主题活动,把“8+X”综合服务集市送到货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身边,让他们享受来自工会的贴心服务。这是市总工会今年八项20件“服务职工办实事”之一,让更多职工尤其是新就业形态劳动群体更好地了解工会、加入工会、享受工会的服务。据了解,常州工会已建立“为职工办实事”长效机制,2022年工会四项实事项目被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又确定八项20件工会服务职工办实事项目,切实帮助职工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擦亮“常有众扶”这张民生名片。

法治阳光,照亮职工心田。5年来,常州工会大力宣传新修改的《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对1300多家企业开展劳动用工监督评估,推进职工法律援助中心(站)实体化规范化网格化建设,全市13个站(点)被省总工会纳入电子服务地图。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建立劳动争议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认真落实工会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十项机制,筑牢职工队伍和谐稳定的“防火墙”,从源头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广大职工群众打造了“护城河”式的保障体系。

厚植基层,强基固本筑堡垒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这既是目标,也是方向。5年来,常州工会大力实施“强基固本”行动,围绕建好用好发挥好基层工会组织,把准时代发展脉搏,通过一项项务实工作和创新实践,推动各项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迸发出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强大生机活力。

新北区西夏墅工业园区是我市特色产业园区之一。工具是西夏墅镇的富民产业,该园区现拥有工具相关企业近2000家,从业人数2万多人,形成了从原料、研发、加工、检测、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工具产品逐渐从IT行业向汽车、医疗器械、航空等高端领域攀升,是全国最大的硬质合金刀工具生产基地。

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基层工会组织——西夏墅镇工业园区工会联合会凝聚的巨大向心力。西夏墅镇刀工具协会会长、海力工具董事长马海善说:“企业这几年的员工流动率非常低,且公司业绩逐年稳步上升。这成绩,得益于公司善于创新创造的产业工人队伍,更得益于园区‘工联会’的扶持。”

据了解,我市持续深化“县级工会加强年”和镇(街道)、开发区工会改革创新工作,现已打造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单位”25家,有力推动县级工会实现政治引领强、组织功能强、服务阵地强、制度机制强、作用发挥强,镇(街道)、开发区工会实现班子建设好、组织体系好、助力发展好、服务职工好和制度执行好;

招聘工会社会化工作者79名,全市每个镇(街道)、开发区总工会都至少配备l名工会社会化工作者,夯实基层工会力量;

新增基层工会组织2151个,其中百人以上企业建会936个,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建会714个,新加入工会会员25.8万人;

创建全国、省、市模范职工之家分别为8个、54个和298个,创建全国、省、市模范职工小家分别为8个、25个和300个;

常州“智慧工会”网络服务体系项目日前获评2023年全国互联网+工会“最具影响力”平台。5年来,市总工会下大力气推动数字工会建设,开展全市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实名制数据库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优化、便捷职工入会程序、流程和渠道,职工通过微信等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码上入会”。经过探索,职工线上一码入会、职工诉求一键响应、工会帮扶一站服务、阵地服务一张地图、职工普惠一批清单、工会会员一批活动的“六个一”职工线上服务矩阵基本建成,常州智慧工会平台入库工会组织已达12670个、工会会员153.3万人;

……

这一串串数字,是我市纵深推进工会改革和创新、夯实工会基层基础的最新成果,也是工会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增强的有力佐证。

实干成就事业,奋斗创造未来。常州市总工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扛起“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的使命担当,弘扬和践行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四敢”精神,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开创具有时代特征和常州特色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打响“忠诚、奋进、有为、温暖、信赖、数字”工会品牌,为奋力推进“532”发展战略,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创佳绩、建新功。

本版撰稿:常工宣 唐秋冰

本版供图:市总工会 廖原 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