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有这样一位持续近20年关爱帮扶困境青少年的慈善人——裴伟明,自2004年投身公益事业以来,他始终坚守着“助人达己、悦世乐心”的信念。在公益帮扶活动中,他和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的伙伴们善于学习,巧用统计调查知识,利用统计数据,精准聚焦受益群体,科学建立帮困评价体系,用数据的力量助推慈善事业,点亮文明之光,传递爱与温暖,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慈善人的一份心力。
一、“我们做得还不够好”
2004年是裴伟明从事慈善事业的第一年。那一年,他随单位到苏北地区考察项目。当地学校厕所的“脏乱差”让他印象深刻。他当即组织建筑业同仁,给部分学校援建了一批公益厕所。那一年,慈善的种子开始深植于他的内心,并随着时间发芽、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
近20年来,他带领团队,活跃在敬老、助困、助学等领域,发起了许多公益慈善活动。他和团队成员忙得不亦乐乎,他们都觉得很有价值。光是在常州地区,裴伟明牵头组织的助学公益活动就有很多,比如,为武进区湖塘马家巷小学和谭市小学建立了藏书规模达5000册的图书馆;帮助光华学校、雕庄中心小学、武进九里小学进行图书更新添加;帮助蓝天三小、武进横山桥阳光小学等建立鼓乐队……
裴伟明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很多心血,让许许多多需要被关爱的困难群体得到了社会的温暖,改变了生活境况和自身命运,但是他总是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这里面当然有自谦的成分,但也是有一定苦衷的。用他的话说,有时抓住了一个慈善“热点”,但在着手落实时,面对茫茫人海,却不知从何下手才能找到真正有困难需要帮扶的受益对象。善款不易得,用“下毛毛雨”的方式让某一类“大样本”中的所有个体都沾到一点雨露的方式肯定行不通,也不符合做慈善的基本规律。初期的粗放式公益,导致一些确需救助的对象失去了被关爱的机会,如何才能让慈善公益朝着“精准快捷”的方向发展?有人给他出主意,可以找统计部门帮忙啊!裴伟明找到了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通过座谈,他了解到统计学知识可以帮助他准确定位到一个个“受益对象”,通过交流,他还顺便掌握了居民收支调查、CPI调查等专业的一般工作流程以及社会调查技巧。
随着对统计调查工作的深入了解,他尝到了利用统计调查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的甜头,裴伟明越来越意识到,要想精准抓取慈善服务对象,助力慈善资源有效配置,就必须获取和使用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裴伟明开始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紧密合作,用数据和算法准确识别慈善对象和他们的社会需求。“有了统计调查数据的加持,慈善公益事业会越来越好。”裴伟明十分肯定地说。
二、统计助力慈善的爱心故事
快乐大篷车,让贫困孩子与爱同行。2012年,裴伟明准备以全市外来农民工子女作为关爱对象,重点围绕素质教育课堂、游戏互动、生活服务、电影分享、帮困助学等方面为常州地区农民工子女提供“5+x”的志愿服务。
在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的支持下,裴伟明的团队很快制定了科学的调研方案,首先按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超过50%的学校确定了全市72所中小学作为此次公益活动的统计大样本,同时充分利用慈善事业的统计好帮手——灵析表,按照这些外来务工家庭的人口、就业人口以及年收入等重要参考指标,最终确定了100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作为帮扶对象。而后,为了让统计样本外的更多孩子能同样享受到慈善的温暖,他们进一步完善了全年的活动课程表,发至全市各个农民工子弟学校,让常州近十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都可以按照课表,享受音乐、美术、国学、科技、书画、历史等类型多样的活动体验带来的快乐。
受益的孩子们在慈善的阳光下快乐地成长,一年又一年。2021年7月1日,100名受助学生展示了自己亲手制作的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的篆刻作品。该慈善公益项目荣获常州十大公益品牌项目称号,获评江苏省志愿服务创新案例三等奖,青年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
“清水行动”引发的一次公益延伸活动。10年前,裴伟明带领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人员到云南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奉科乡几所学校开展清水慈善活动,向受赠学校捐助了20套净水设备,让孩子们从此用上了干净的水。
当给学校安装净水设备时,志愿者们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很多学生除了牙齿发黄发黑,他们的仪表也较邋遢,甚至还有很多女孩患上了妇科病。裴伟明感到很揪心,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他们摸清了主要原因:一是贫困,致使当地人被迫形成了能省一点是一点的生活观念;二是当地很多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有些家庭重男轻女。他们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遍访了奉科乡的中小学校,与校方反复核对应受助的学生数量,同时了解学生家庭的收入情况,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最终确定了这次临时起意的公益活动方案,将这个乡所有学校的孩子们全部纳入受益对象。他们为孩子们配备了包括脸盆、两条毛巾、两套牙刷牙膏和香皂在内的卫生用品套装,女志愿者们还耐心指导女孩子们掌握青春期的基本生理健康知识。同时,助学人员还在学校组织了多场公益讲座,引导孩子们注意自身形象,掌握防性侵等知识,增强了孩子们守护自身安全的意识。这次由“清水行动”而意外发起的一次关爱行动,裴伟明们一干就是10多年,至今仍在坚持运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家庭送去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关爱。
精准定位,为“事实孤儿”家庭送温暖。“暖冬行动”慈善品牌是裴伟明在2019年建立的,旨在救助处于困境中的农村“事实孤儿”群体。如何精准定位“事实孤儿”,也是一个大海捞针的活儿。此时,统计数据再次派上了用处。裴伟明先是联系救助县区的民政部门,从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中遴选出“事实孤儿”,然后,在当地乡镇和村委干部的配合下,挨家挨户地开展实地调研走访,与孤儿的监护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家庭的实际收入和需要救助的具体内容等,再与部门的统计资料进行认真比对,最终确定急需救助的“事实孤儿”。2022年,是“暖冬行动”公益活动开展的第四个年头,裴伟明带领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从溧阳市7个乡镇、近500多名建档立案的农村困境儿童家庭中,遴选出了100户“事实孤儿”家庭,将暖冬包和春节年货箱、慰问金送到了这些家庭,为困境中的孩童送去了春天般的关爱。据统计,每名“事实孤儿”获得帮扶金额达2000元。
三、以数赋能必将激发慈善事业活力
在裴伟明的带领和倡议下,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成立以来,共资助了常州地区蓝天学校、中西部和有关山区近1700名贫困生,帮扶了347名“事实孤儿”。针对环卫职工群体,开展了“衣暖情深”“一副手套的温暖”等公益活动。成立了大学生助学圆梦基金,捐赠金额达30万元,同时,配合常州援陕、援青、援疆项目开展配套公益行动,为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捐赠价值60万元的物资,捐赠现金11万余元,为新疆捐赠防疫物资价值10万元等。这些年来,他们共计发放善款700多万元,发放的帮扶物资折算成现金超过了1000万元。这些项目获得了从中央到省市的多项荣誉表彰,裴伟明获评中国好人,江苏优秀志愿者,文明职工,常州市第八届十大优秀青年,第三届道德模范、首届公益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
裴伟明表示,他所带领的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越来越重视统计调查对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作用。近些年来,统计年鉴成了数据“压舱石”,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公报成了信息“瞭望塔”,而各级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的社会事业发展指标则成了“游动哨”。裴伟明说:“只有精准的统计,才有精准的慈善。”
以数赋能,一定会更加激发慈善事业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