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大翠竹”日新月异的“小缩影”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锦绣天宁       上一篇    下一篇

□董逸 张晓瓅

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人口规模,翠竹片区都在常州市区名列前茅。位于新堂北路南侧的新翠竹市集,已营业两月有余。其“小餐饮+农贸市场”模式,让周围居民直呼“太好逛了”,吸引不同年龄的人群纷纷前来打卡。

过去的几十年间,翠竹菜场曾几度搬迁。这座新市集,既是一份期待已久的民生答卷,更是翠竹片区日新月异的小小缩影。

在新堂路和翠竹路之间

兜兜转转的翠竹菜场

1998年就搬迁到翠竹新村南区的居民刘金龙,对于翠竹菜场的几经周折历历在目。

他回忆,最早的翠竹菜场始建于1987年,位置在新堂北路北侧。起初菜场规模并不大,后来随着入住的居民越来越多,于是,逐渐沿着翠竹路一条街形成了“马路菜场”。

在后来的十多年中,这里成为了翠竹片区居民的“购物中心”。用在北环新村住了35年的居民吴杏南的话说,“这里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服装、日用品、水果、小吃、早点、熟菜、粮油、米面、禽肉、蔬菜……大量的商贩聚集在此,因为摊位费低廉,他们带来的货品大都新鲜、便宜。

2010年过后,“马路菜场”渐渐向四周延伸,给市容市貌和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2022年,红梅街道以翠竹新村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将翠竹路与新堂北路交界处一块空地进行平整并搭建钢结构大棚,作为临时过渡菜场。

今年7月,与上世纪80年代最早的翠竹菜场隔路相望的新翠竹市集正式开门迎客。吴杏南笑呵呵地说,自从有了新菜场,家门口91岁的婆婆都开始出门买菜了,因为“新菜场条件太好了,有电梯、有空调,还有手推车,地面上干干净净,再也不怕滑倒了”。

曾为城市更新“让路”

翠竹菜场成了发展的“见证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堂北路只是一条宽约10多米的小路。为赶上城市发展的脚步,2013年7月,新堂北路实行拓宽改造,原翠竹菜市场只能暂时拆除。

“当时,原址地块存在可利用面积小、周边居住密度高等多方面限制,设计方案几经周折。”红梅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祝正说,2018年,原定启动新建的翠竹菜场地块,与轨道交通5号线有交叉,无法满足规划停车位的设置条件,只能第二次为城市发展“让路”。

考虑到周边小区集聚,翠竹新村、武进小区、北环南村、谢家塘、毛家塘居民买菜需求大,2019年,天宁区在新堂路南侧启动实施毛家塘及周边地块改造项目,准备一体建造综合菜市场,由于征收遇到一些困难,最终在多方工作和努力下,2021年初全面完成签约工作,并于4月形成净地。

接下来,新菜场的建造便稳步推进:2022年3月取得施工许可证,签订施工合同并开工建设;2022年6月完成桩基,全面进入地上结构物施工; 2023年1月完成基础结构施工;2023年3月菜场单体封顶……

“今天我们看到的新翠竹市集,其建造过程可以说是十分曲折。有了新菜场,居民都反映‘扬眉吐气’了。”祝正说,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优不优”,其实是人居环境的质变。

既服务于城市发展

又体现民生温度

刘国瑞在翠竹卖猪肉卖了20年,对于菜场购物环境的变迁,他最有发言权。最早的翠竹菜场,地方太小;之后的“马路菜场”,噪音连天,道路坑洼不平;接下来的过渡菜场,人员拥挤,环境脏乱;再到现在的翠竹市集,干净整洁,舒适度满分……体验感越变越好的过程,是翠竹片区在更新的过程中,既服务于城市发展,又体现民生温度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翠竹片区,烟火气与文明味并重,历史感与时尚范交融,这个老城厢里的魅力街区正在重现美好。

小小的菜场,映射的是大大的民生。为提升老城区治理效能,红梅街道还致力推进“一核三圈四治”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完善家门口的议事体系,让更多的群众智慧被运用到治理现代化实践中,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打造现代化城乡治理样板红梅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