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产教融合 打造订单式“人才蓝海”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孙婕 李垚

通 讯 员 赵云 严沁

许乐 蒋雯 陆强

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

技能人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抢手的“香饽饽”,目前,常州经开区聚力打造“四特三新”产业,也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蓝领人才”。

技能人才能否订单式培养?如何让技能人才“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怎样形成技能人才的“蓝海”?近年来,常州经开区加速产教融合,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打通人才供需最后一公里。

人才产出“适销对路”

这个暑期,常州经开区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没有放假,而是走向另一个“课堂”——江苏星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基地)。

江苏星源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订单班——“星源班”,近三年来已接收实习学员59人。企业还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校招实习大专生104人,储备一批未来技能人才。

“早些年,学校教的在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学校也不教,现如今,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今创集团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首批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今创集团这两年明显感受到院校教学的变化,如邀请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的课程评审中,引入企业技术人才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学分设置和实践环节提供“智囊”等。

常州经开区是产业强区,部分领域人才培养产出速度赶不上产业人才需求增长速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此,今创集团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均组织员工培训约300次。考取证书的工人,集团会根据情况,提薪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企业还成立了焊接学校。校内设置了铝合金焊接室、钢焊接室等专业工作室,开展各类焊接方法培训和工作试件的制作。每年有近200名焊接工人参加培训,通过工人技术水平的提升,提升公司的产品质量。

校企联合工学交替

今年,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牵头主持的《中车“一体四融”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荣获2022年度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校学生工作部部长陈峰介绍,“一体”即产教融合共同体,“四融”即技术、人才、资源与文化融入职教改革和产教融合。这也是破解产教融合中“校热企冷”的一次实践。

中车高铁工匠协同创新中心的荣誉墙上,“90后”高级技师巢杰获得的技能奖项十分醒目。从常铁校毕业后,他进入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工作,2020年又被学校引进为智能制造学院教师。“我希望帮助学生们用技能创造价值。”巢杰说。

还在学校读书期间,巢杰就没有让焊接比赛的奖项旁落过,“到企业后,我跟随师傅学习,在实际岗位操作中积累的经验,让我在处理焊接位置困难零部件时游刃有余。”他说,这些年随着行业发展,焊接专业教学也有了变化,在教学中,巢杰有意识地加入机器人焊接课程,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

目前他所在的焊接与检测教研室中,还有多名从企业引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孙宇霖是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不久前,结束了在全国劳模刘云清工作室为期3个多月的实习。

到技能大师的工作室学习,是令人羡慕的事,但第一天实践打孔,小孙就受到打击。“第一个孔打歪了,还‘牺牲’了一个钻头。”当小孙以为带教师傅要臭骂一通时,老师却只叫他再打一个,并教他调整细节。“我和同学们相互交流,不懂的地方再问师傅,渐渐地,打20多个孔从半小时缩短至10分钟。”实习期内小孙体验了“职业人”的工作状态,再回到学校上课,大伙儿觉得小孙更踏实了。“我希望拿到高级工证,未来去中车集团接触更大的装备,学以致用。”

“技术融合,就是让学校教师和企业骨干员工按照企业标准,共同开发核心教学材料。”常铁校教学管理部副部长方雁说。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积极推动企业申报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并建好后备企业培育库,目前包括今创集团、中车戚墅堰所、中车戚机公司、神力电机、博瑞电力、江苏星源等8家企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另有50多家企业入选后备企业培育库。根据财政政策,对符合规定的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可按投资额30%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今年1—6月,包括中车戚墅堰所在内的企业已经申报超过114万元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助力人才“强筋健体”

“2018年星源材质常州基地成立后我就来这工作了,5年时间,从一个普通一线生产技工一步步走上了生产部主管的岗位,离不开企业的悉心栽培!”江苏星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基地)生产部主管苏海斌激动地说。今年,他在常州买了自己的房子,还在企业帮助下完成了常工院新能源材料专业的本科课程,实现了大学梦。

从一线技工到生产主管,苏海斌的成长是企业产教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江苏星源主营的锂电池隔膜生产线,上手难,技术操作要求高,但人才的“成才率”却不低。据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许亚芳介绍,星源着力打造了“繁星工程”“雄鹰计划”,为新进员工及老员工进行定制化、系统性培养,让人才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企业还制定了标准化的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员工每年可申请参与评估,提升自身价值感和收入水平。

见到伏宇璐时,他在中车戚墅堰所齿轮传动事业部维修车间,维修一台德国进口磨床。挑战国外进口设备维修,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从业15年,他带领团队已经取得9项国外进口设备重大维修技术成果。

伏宇璐是中车戚研所齿轮传动事业部维修工段班长,凭借肯学肯干、执着钻研,成就了一段维修工“菜鸟”为技术“大拿”的佳话。

过去,一台瑞士进口的立式磨床发生重大故障,静压力矩主轴工作台无法工作且伴有糊味。这台“熊猫设备”一无结构图纸,二无资料可以查询。国外制造厂商回复“维修费用85万元,修理时间6个月”。

2019年,中车戚研所把伏宇璐送到西门子公司参加培训学习。这次培训让伏宇璐大开眼界:“各种程序可以与数据互换,数控设备原来可以这么‘玩’,真叫变幻莫测。”学成回来的伏宇璐,借助企业建立的“张学斌党员先锋工作室”,与师父张学斌一起组建戚研所培训学院维修实训中心,带领大家攻关维修技术难题。研究成果也十分喜人,伏宇璐主持完成的“进口磨齿机主轴内冷电机分离改造”“开发进口磨齿机自检测功能在维修中的实际应用”等80余项重大国产化和技改项目,总计节省费用上千万元,获国家专利2项。

在戚研所,伏宇璐上了超过90堂课,带了6个徒弟,培养了两名技师,4名高级工。“我要让我的每一个班组员工都参与到设备的管理中来,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挥团队或者整个公司的力量,尽我们所能制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磨齿机。”

人才成长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全生命周期。随着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常州成立,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企业、院校选择共同探索全新的产教融合模式,让产业、教学、科研“血脉”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