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钱名山鬻书赈灾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旱魃为患,灾情奇重,届兹季秋,收藏无望。名山先生,以江湖闲散之身,具裘厦苍黎之想,覩吾邑哀鸿遍野,饿殍载途,不禁衋然心伤,爰出数年来所积法书堂联屏卷百余件,于十月十四日,陈列农会,展览三日,减价以售。(所得款项,尽交防委会)有山阴道士癖者,幸弗失之交臂。并闻此次参加作品者,尚有谢玉岑君之篆隶、郑曼青君之行草、汪天鹰女士之篆书。谢君篆书,自出秦权汉砖,隶书出自“石门”“西狭”二颂,皆有拔山扛鼎、食牛吞象之气。近百年来名家若钱梅溪、邓完白,未能或之先。郑君行书,矫健灵活,不啻在松雪仲温间。汪君为渊若太史女孙,篆书颇具家法云。

——《武进商报》1934年10月15日

江南大儒钱名山:读书便佳 为善最乐

谢梦依 钱合 文/图

常州钱氏历代崇德重学,心怀天下。《钱氏家乘》中有如下祖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宽厚仁爱,慈悲为怀,是钱氏一族的基因。世居常州白家桥的菱溪一支,累世以“读书便佳,为善最乐”为家训,取堂号为“佳乐堂”。 钱振锽(1875—1944),号名山,清末进士。他是菱溪一支的杰出代表,他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心怀家国,志存大义,历次江南大灾他均率领子女及寄园弟子谢玉岑、程沧波、钱小山、谢稚柳、钱仲易、钱叔平、汪萱等,通过义卖书画等行动赈济灾民,活人无数。乡民感动备至,造庙立碑纪念他,他的事迹精神穿越时空代代相传。

一片仁心救灾黎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常州芙蓉一带发大水,田野、道路一片汪洋,情状很凄惨,很多人离乡背井去外地流浪乞讨为生。回乡丁忧的钱名山积极参与赈务,昼夜奔走,不辞劳瘁,既赈其灾,又向民众宣讲水利,解决水利纠纷。当时水利矛盾非常突出,有田在圩心的村民都急于把水放出去,解水淹之急。而圩边的村民,眼看放水经过其田,于己田不利,坚决不许,双方常常出现斗殴争讼之事。名山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索性鬻书集资,购买圩田,开出通水渠道,使圩心之水从自己的圩田放出圩外,自愿承担受灾损失。不仅如此,他把购买的圩田永作公产,收成均分给村民,从此圩民永息争端。很多人经过名山先生的圩田,都会讲起名山先生的义举,纷纷称赞名山先生的恩德。乡民为酬谢他的辛劳和义举,敲锣打鼓抬着 “曲全水利”的匾额来到他门前。他坚决拒绝,又拗不过乡民们的诚意,只好让他们悬上厅堂,过了几天即叫人拆下来。

1929年秋到1930年间,由武进管辖的马山因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绝产,山民挨饿者众多,很多人只得挖树根剥树皮充饥。名山先生专程到无锡,在公园鬻书,所得润资,全部用于赈灾。赈资不够,他又与乡贤庄蕴宽、邓春澍等发起“义售书画展览会”,寄园弟子谢玉岑和郑曼青则赴上海征集书画作品,得到海上诸老前辈热忱支持,共征集到了四五百件作品,加上名山先生在常州募集到的600余件作品,共计为马山赈灾征集到1000多件书画作品。江南书画家纷纷响应号召义卖书画,主要参与者有:杜滋园、房虎卿、钱小安、胡汀鹭、谢月眉等,寄园弟子马万里、谢稚柳、钱叔平、吴作屏等也都积极参加。

面对严重灾情,书画家的赈资仍是杯水车薪,名山先生想到无锡与马山地理相近,人情相亲,焦急万分的他特地向无锡发出募捐启事:“予尝以马迹虽隶阳湖、实近无锡、故为之声于锡邑。”效果非常好,无锡很多士绅捐出了赈款。无锡实业家荣德生看到名山老人的赈灾启事,查得灾况后捐款 2000元,后又募捐3000元以“溥仁慈善会”的名义汇入助赈会。不久,荣德生又慷慨捐赠面粉千袋并派了一艘汽艇运至马山,为此,名山先生留宿马山一周,亲放赈灾物资。名山先生在《马山赈荒日记》中作了记述:1930年早春,三月初六,名山先生由几位好友陪伴前往马山,三子钱叔平随行前往。此前荣德生等无锡乡贤捐出了大量面粉、稻谷和款项,请名山先生亲自前往放赈。名山先生心急如焚,一路奔波。到马山后,夜以继日工作,把钱款和物资全部迅速发放到灾民手中。他在日记中并没有具体记述放赈经过,但从他的简要记录中,依然可见他心系灾民的心情。初九这一天,因为散赈完毕,他心情稍稍放松,便步入马迹山中,触目所见,心情十分沉重:看到很多树根空洞,想到村民挖树根充饥;看到山中杜鹃花零落,联想到饥民在花未放前就采回果腹了;看到山民捉了大袋蜈蚣,想到他们卖售外地解决生计。当夜他们一行借宿在苦竹村丁家祠堂,见牡丹开放,方才稍稍释然。作诗一首:“俭岁焉能足物华,山间无恙是烟霞,杜鹃刬尽虬松死,刮眼丁家富贵花。”

1930年,钱叔平在《游马迹记》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此年秋季再次奉父亲之命前往马山续赈的经过。此年九月三日至九日,钱叔平带领书画友人刘蘧然、汤澹然、胡克敏、戴元俊、吴作屏、郑岱鹤一行7人前往马山赈灾,路途艰辛,一路冒雨,舟车颠簸。上岸后,钱叔平不顾晕船呕吐带来的不适,马上投入工作。为了把有限的赈款救助最需要的人,他们开会仔细商议,把灾民分成了次贫和极贫两类,在确保极贫者都得救助的前提下,兼顾次贫中的最贫者也能得一定救助。无锡慈善家荣德生专门写来书信,表达今后仍有捐助之意。钱叔平闻之欣慰道:“慈善家之用心如是, □诚山中饥民之幸也!”7 日这一天是正式放赈日,山民们全部赶来,人山人海,门庭若市。他们因为前期做了充分准备,每个受助灾民都发了票号,作了登记,钱叔平负责一一查阅票号,登记造册,忙得头晕目眩,饥肠辘辘。匆匆用过一点午饭后又继续发放,直到夜幕降临,山民才渐渐散去。他连夜作七绝一首寄语马山灾民:“足茧头尘未得闲,欲求蒙袂不饥寒。深深更为山民祝,度却荒年有熟年。”

1934年是自然灾害极为严重的一年,与以往旱灾发生在华北、西北地区不同,这一年旱灾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即中国农业最发达的浙、苏、皖、赣、鄂、湘六省。江苏省灾情尤以镇江、溧阳、宜兴、高淳一带最严重。《申报》称“灾民壮丁扶老携幼,避逃地方谋食者载道载途,或露宿苏沪街头,菜色鹄形,惨不忍睹。”名山老人见之十分心伤,为募集赈灾款项积极奔走。钱名山在1934年10月15日《武进商报》发表《钱名山鬻书赈灾》公告:即日起减价义卖所藏法书、堂联、屏卷百余件,全部售款用于赈灾。一同参与书画赈灾的有:长婿谢玉岑的篆书、三儿钱叔平的行书、三儿媳汪萱的铁线篆、弟子郑曼青的行书等。据1937年出版的《武进县救灾委员会报告》记载:名山老人以“鬻书助赈”方式共为1934年武进旱灾捐款四百八十九元一角。此次个人捐款超过百元的有:杜月笙捐一千元、刘国钧捐二百五十元、刘靖基捐一百五十元。

1934年也是名山先生赈灾最辛苦的一年。宜溧难民听闻钱名山先生鬻书赈灾的消息,纷纷赶来钱家居住的白家桥附近,“闻风大集,约四五千之多”。大灾年份,灾民无遮雨之所,名山先生首先让灾民住进自家的寄园,更争取名胜区舣舟亭及公益处所让居民暂住。乡人钦佩于老人奉献的精神,踊跃捐款赠粮,“邑人闻先生之力司其事也,得道者多助,皆踊跃参与赈灾,不待募捐而仁粟义浆塞钱氏之门”。名山先生遂于东坡舣舟亭上发给资粮,乡人传“有观音大士降”。捐助的人越来越多,名山先生说:“我不准备编印征信录,如果不能取信怎么办?”捐助者都说:“钱先生在这里办赈,我们是不需要这些的。”据亲历者回忆,当时名山老人在常州公园内鬻书救灾,从早到晚不停地写,竟使腕底渗出血来。学生朱纮急忙买胶布给贴上,一日之中竟磨破胶布三张。

几年后,常州又遭遇百年未有之旱灾,当政者固守常规,不肯把囤积的粮食散发给饥饿的百姓。名山先生见之,忍无可忍,奋笔疾书一篇《读孟子齐饥章》,大声疾呼,怒鸣不平: “呜呼,积谷防灾,积而不散,吾不知其说也!”他愤怒地说:粮食不是官绅种出来的,而是农民种出来的,农民是粮食的主人,而官绅只是代为农民看管粮库钥匙的人,现在主人饥饿,而看管粮库的仆人却不肯开仓,“此诚倒行逆施之事,我不知其说也!”济世利人,为民请命,名山先生不遗余力,倾力而为。

一生清惠留佳话

钱名山先生是一位慈善家,他的博爱仁慈驰誉江南。他是常州的一部传说,一段荣耀,他奔走赈灾、亲力亲为的事迹,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据钱名山之孙钱及时先生追述:“一九三一年溧阳、金坛遭灾,常州约有逃荒灾民五六千人,祖父募捐赈灾,捐款不论多少均送书法一幅,据说门口有人排队捐款。我父亲钱叔平带人在舣舟亭用数口大锅煮粥救助灾民,粥发完了,就买烧饼再发,东门街上的烧饼都买光了还不够,只能每个灾民发几个铜板。金坛、溧阳灾民回乡后给祖父供了长生牌位,人在世时而立牌位供奉,称之‘长生牌位’。我于七十年代末曾听一知青说,在他下放的溧阳别桥有振锽庙。祖父在世时,每年都要送三百担米到芙蓉救助灾民,直至1937年抗战才停止。”“水门桥东仓桥一带老百姓都知道:名山公每年春节前委托东门街上的米行代办发米,请专人发券到平民手中,每券15斤米,旧时15斤为一斗。当时农民在集市上卖掉农产品后,买一升二升米,包成三角包,尖角向上,托在掌心,俗称‘宝塔米’。有一次名山公在东仓桥歇脚,看到一农民背了一袋米,即问他米多少钱一斤?农民答‘不是买的,是钱大先生给的’。名山公即同那位农民到米行复秤,数量不足15斤,名山公即责令米行按所缺数量增发若干份米,补足分量。”

老一辈读书人常常怀念名山先生助学的故事。上世纪20年代,钱名山先生在家乡率先建立了名为“孝仁乡书会”的读书会,把自己的藏书作为公产,提供并鼓励乡民们前来阅读,“有志于学,爱惜书本,不暴殄者,虽吾祖之书,亦可得而借也。”名山先生设馆授徒于东门寄园,慕名者不远千里而来。对贫困求学者,他都免费提供学费和食宿。名山夫人费墨仙女士(1878—1921)长期默默支持他的助学行为,随着寄园学子越来越多,家里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她悄悄典当了全部嫁妆,后又屡借外债,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心力交瘁,年届四旬就去世了。夫人去世后,名山先生方才得知内情,他感念夫人慈心助学,从此不再续娶。

常武一带的乡民对钱名山怀有深厚感情。1937年,常州遭到敌机滥炸,名山先生的弟子陆孔章陆仲卿,在离城三十多里的礼嘉桥,雇船来接其全家去暂避。他一下船,许多乡民见了他都拱手行礼,扶老携幼、争先恐后而来,他们都舍不得名山先生离开。此情此景,人们不禁联想起千年前苏东坡乘船来常,常州民众站立运河两旁迎候,表达倾慕之情。名山先生去世后,乡人私谥“贞悫先生”,也有人称其“清惠先生”。名山先生一生济世利人,为中国传统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做了最丰满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