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江苏省国画院系列学术邀请展·吴鸣中国画作品展”于8月2日到8月22日举办。这是常州画家首次被邀请参展。本报副刊《文笔塔·乐享》特此刊发画家的创作随笔和部分精品力作,以飨读者。
此次展览是省国画院于2011年推出的常规学术性系列展览之一,系列展览已持续12年,其宗旨在于广泛推介全国、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及学术水准书画家的最新创作成果,藉此切实促进对准确认识中国画传统、推进中国画科学创新、合理加强个性意识、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画的综合品质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务实研究,高扬思想旗帜,增强精神力量,深植文化根脉,推进繁荣发展,促进交流互鉴。
其一
《书香新时代》是我的阅读题材系列作品其中一幅。创作这个题材的灵感源于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改革开放40年了,我该用什么内容去表现祖国经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呢?我想到了经常去的书局。对啊!这书局、书吧不就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产物吗?与传统的书店、图书馆不同,来这里不光是购书读书,更是一种休闲,在这里可以点一杯咖啡或清茶,可以翻翻书刊,可以细声交流会友,城市书屋、书局、书吧有着太多的风情,值得一画。
确定了主题后,就开始收集素材、勾勒草图、制作小稿。2018年《有间书吧》诞生了。画面中6个时尚少女在书吧或阅读、或喝咖啡、或品香茗、或发呆遐想,抑或交头接耳,表达了都市生活的一种休闲状态。这正是祖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景象、新格调。
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趁热打铁,继续围绕这一题材再挖掘、再创作。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全民阅读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也在思考,是否可以把书吧的休闲状态提升到全民阅读的高度?如何让书吧内休闲惬意的舒适生活和全民阅读结合起来,成为了我新的创作的出发点。《书香新时代》无论在构思、图式、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动足了脑子。为了揭示全民阅读的主旨,《书香新时代》作品中共刻画了9个人物,安排了一位特殊身份的读者——环卫工人。全民阅读不分身份、不分年龄,包含了阅读的自觉、阅读的权利、阅读的习惯等等。我对全民阅读的理解可能还是肤浅的,因此没有过多考虑画面中太多的各种身份的阅读者。《书香新时代》作品中另一个难点就是如何体现新时代?道具、服饰固然是一个方面,此外,我着重把新时代融入在各种读物之间。2019年是全国机构大改革、大调整之年,《诗与远方》正是文旅融合的体现,全面阅读正是《希望的田野》想要诉说的内涵:田野就是知识的海洋,只有辛勤耕耘,才有希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丝绸之路2000年》来表达,现代美好生活通过《时尚家居》刊物来说明,《5G时代》反映我国科技水平更上层楼……这些都是新时代大家耳熟能详的活例,我运用得比较直白,可能不够艺术化。
《书香新时代》较之《有间书吧》画面更统一,图式更大胆,对比更强烈,更能吸引观众眼睛。《书香新时代》更多地表现了阅读,《有间书吧》则更多些休闲意味,两件作品在人物刻画和表现手法上来说,大致是一致的:突破自己最熟悉并且一直以来的纯粹工笔画的塑造方法,采用了大面积水墨写意的表现手法。我自称为是水墨人物小写意。水墨的表现中大量运用了水与墨冲线的技法。脸和手的刻画还是保留了工笔渲染的手法,减少了工笔画中颜色的运用。两件作品均统一为各层次的墨色与青色和皮肤色,色彩高度提炼。画面中,既有水墨的韵味,又有工笔的细腻。这是一种新的画法的尝试,也是探索,成不成功不重要,重要的是求变、革新的过程。一件佳作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远观气势磅礴,在诸多作品中特别吸引眼球,从远处看此画就能把人深深地吸引,不由自主地想细细观赏;二是近看耐人寻味,画面的细节精彩纷呈,能让欣赏者驻足在画面前半分钟、一分钟,甚至久久移不开眼睛,挪不动脚步……
我现在尝试的水墨人物小写意,满足第一个特点似乎问题不大,但要做到第二个特点,留住观众,让观众在自己的画面前停留是何等地难啊!需要做足细节的工夫,要有故事情节的诉说。《书香新时代》在细节处理上也加大了一定的工作量,如加密了头发,增加了书刊封面的设计制作,关照到了凳子的木纹、书柜中书籍的书名、扶梯等等。同时,增添了三人一组阅读《时尚家居》的故事情节设计和环卫工人攀高选书的情景,但显然还是不够,打动观众的细节还缺乏。这也是我在今后的创作中要解决的课题。
《书香新时代》幸运地在全国近6000件中国画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时代华彩——2019中国百家金陵中国画展”,充分说明了我这两年的探索还是有收获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板,努力画出“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且具有自己独特面貌的好作品回馈人民,是一名国有画院专职创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其二
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2022年10月3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联合主办的“新时代颂”2022江苏美术摄影主题联展开幕了。此次联展围绕“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主题,以美术、摄影作品,生动讲述“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令人鼓舞的成就,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颂歌。此次联展主题导向鲜明,紧扣讴歌新时代主题,围绕“经济实力、民生福祉、城乡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从严管党治党”六个方面,确立了200多个创作选题。
我积极参与此展创作,选了有关常州的主题:锡剧《卿卿如晤》。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林觉民写下与妻陈意映诀别的《与妻书》,字里行间既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又充溢着对妻子的绵绵深情。此文感人肺腑,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美情书”。2017年,在历时近一年的创排和打磨后,常州市锡剧院将这篇缠绵与悲壮交织的百年情书以及背后的故事搬上了舞台,从林觉民爱妻陈意映的独特视角,全新阐释了一个革命者的献身精神。2017年《卿卿如晤》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并应邀参加广州艺术节展演。
选择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对我来说,就是对自己创作能力的挑战。因为我没有画过戏剧类舞台人物,可以通过此次主题创作来突破自己。画面选择了整八尺,用水墨的表现形式,表现整部剧中最感人的场景——男女主角林觉民与陈意映诀别!黑白灰的表现更具张力,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好地烘托了冲破黑暗奔向黎明的氛围。剧中人物通过写实的手法刻画细致入微:女主眼角流淌到嘴唇的泪水,相拥紧紧不放的双手,男主毅然决然奔赴前线的果断决心,均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我感觉这幅作品可以作为这部剧的海报了。
其三
我是一名人物画画家,善于描绘现代都市女性。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己所长去创作有关常州本土题材的作品,为宣传传播常州城市形象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今年初,我联想到了常州城市宣传语: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句话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人、杂文家和著名的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1920年刘半农先生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并致力于语言学研究,此时他远离祖国,思念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感情深沉的诗。诗名开始时叫作《情歌》,后来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五四”以前,汉字中的“他”本无男女之分,刘半农在《教我如何不想她》中首创了“她”指代女性,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1926年由常州籍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先生将此诗谱曲,并广为流传。
诗中的她不就是我笔下所擅长的现代都市女性吗?如果把她融入在常州各人文、历史及现代新常州等元素中,岂不美哉?不就能宣传我们常州这座大美城市了吗?
于是,《教我如何不想她》系列作品诞生了:第一组作品讲述了红梅公园的美丽故事。因为我工作的常州画院就坐落在红梅公园。红梅公园有红梅春晓、古刹钟声、曲池风荷、青峦倒影、凤桥花径、翠薇秋霞、孤山雪松、文笔夕照八景。我进行了遴选,以人文为线索:从季子让国的嘉贤坊到红梅阁、文笔塔……讲述我理解的红梅公园的美丽故事。作品以纯水墨的表现手法、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表现了“她”在常州城中走过的风情风韵……
《教我如何不想她》系列作品是一部连续剧,会有很多分组镜头出现,我非常高兴也会非常努力地去当好这部剧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