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伪中产”遇上衰退的资产负债表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常州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三年前,我写过一篇《报复性省钱》,如果恰巧有读者照着做的话,持续到今天,应该能收获短暂的宁静。毕竟,当下的热门段子之一正是“中产返贫三件套”——房贷高企、太太全职、国际学校。再转念一想,如此这般就返贫,似乎需要在中产前加个“伪”。
早在2003年,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先生,针对美国大萧条和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提出了著名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辜朝明认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有两种破产模式,一种是负债大于资产,而且没有现金流,另一种是现金流不变甚至还在增加,但由于价格变化,负债已经大于资产。
拿“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对照当下国内“伪中产”们遭遇的现实困境,可以归纳为两大因素。一是负债购买的中高档住宅,价格上涨时是资产,价格停滞、下跌时则成为了真实的负债。如果首付过少,杠杆过高,负债完全可能超过资产。二是职业生涯的断层。以前高薪的岗位,现在行业红利不再,甚至岗位被优化,现金流变少甚至为负;而且,中产从事的职业大部分无法继承,下一代又要从零开始。这也直接导致了鸡娃、内卷提前、学区房等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人不敢消费、拼命存钱。最近几年,我国住户存款一直在快速增长。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住户存款余额为72.4万亿元,从2019年到2022年,我国每年新增的住户存款余额分别为9.7万亿元、11.3万亿元、9.9万亿元、17.84万亿元。今年以来,我国住户存款余额继续飙升。今年1-6月,居民部门新增存款11.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6万亿元。另一部分人则追求诗与远方,比如卖掉北上广的房子去大理、丽江开民宿、开酒吧;卖掉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房子去三四线城市买大房子,剩下的钱存银行吃利息;辞掉工作去西藏、青海、云南徒步,去世界各地旅游。还有人说,攒这点钱也买不起房,不如消费;又有人说,打工来钱慢,不如创业……
其实,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中流砥柱都值得尊敬。而伪中产之所以是伪,就是经受不了时代的冲刷,稍微有点风浪,就直接裸泳、躺平了。细数新中国成立后,哪一代人没有遇到困境呢?我们不必享受苦难,但也不必逃避现实。中产的高薪,小部分是劳动所得,大部分是时代的红利;中产的房子,小部分是居者有其屋的刚需,大部分仍然是时代的红利。
想明白这一点,心态就好了。
再看看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阿莉莎·夸特在《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生活》中描绘了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国中产成“中惨”的现状。这一群体中有律师、大学教授、新闻工作者等,拥有名校学历,藤校毕业的不在少数。但从上大学那一刻起,他们就被无数座“大山”逼进“夹缝”。他们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拥有父辈的生活质量,更无法保证下一代还继续留在中产阶级……看来,人家的生活还不如我们呢。
事实上,万事万物都有其客观发展规律。回望内地楼市,1998年首次房改后蓬勃发展,2003年-2015年是黄金时代,而2015年之后的大涨让刚需、非刚需群体都不由自主地裹挟其中。这几年正是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至于通胀,曾有财经人士辣评“人很少因为通胀而破产,而都是为了跑赢通胀而破产。”《道德经》有云,天之将明,其黑尤烈;飓风过岗,伏草惟存。这个时候,信心比黄金重要,我相信,苟过当下,未来依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