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的自觉与担当?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荣枯何足计,闻达亦非求”是常州籍海上书画大家冯超然先生秉持的人生信条,正因为如此,他生前从未办过个展。在他诞辰141周年之际,才有了首次大型展览:7月15日—10月8日,“草堂传灯——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在上海嘉定区的陆俨少艺术院举办,展出冯超然及其弟子陆俨少、张穀年、郑慕康、陈小翠、冯让先等人的作品。主办方同时举办了相关研讨会。
冯超然是20世纪前期海派绘画发展史中的一位优秀艺术家,他的书画成就是全面且独特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并称为“三吴一冯”,成为当时海上画坛的重要代表。
本报副刊《文笔塔·乐享》特地选登部分文章和画作,以飨读者。
一个地方的书画传统可以说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作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教化嘉定”之誉的嘉定,自古便有着优秀的书画传统。从明代大画家李流芳、李杭之父子到清代吴历、陆遵书、俞榕,再至近代陆俨少,无不体现出这种特征在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陆俨少,其深厚的传统文人的修养,寓诗、书、画于一炉,艺术成就斐然,成为我国当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新中国成立后与李可染并称为“南陆北李”,蜚声海内外,对当今山水画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陆俨少艺术院围绕陆俨少研究,深耕细作,不断推出有特色有影响的展览活动,这次聚焦陆俨少的老师——冯超然,是今年筹备已久的学术项目。
作为一名传统型画家,冯超然先生的书画成就是全面且厚重的,如何通过一个展览让观众尽可能多认识到冯超然其人其艺,是我们首要考虑的。所以在展览之前,我们试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艺术成就略作解读。首先,冯超然一生秉持“荣枯何足计,闻达亦非求”的传统士人思想,有着传统士人不图荣贵,潜心书画的道心坚守。无论是早年初涉书画时的崭露头角,还是青年时的声名渐起,或是中晚年后的画名大盛,都能做到对殉道丹青的最初坚守。二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坚持,通过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髓,使中国画保持延续和发展。一次,冯超然对其门人张榖年、陆俨少说道:“中国山水画自元明以后,一条线代代相传,现在这条线挂到了我,你们两人用功一些,有希望可以接着挂下去。”反映了他在以传统绘画传道者自居的同时,对传统绘画的传承发展亦有着强烈的自觉与担当。三,冯超然以古为师但并没有为古人的条条框框所囿,他通过大量赏鉴古代名画,不断开拓眼界,研习历代名家的画史、画理、画法,辩证地对历代各家各派的传统有取舍地学习掌握,最后化为自己的风格。四,冯超然的书画生涯中,交友甚广,常与同时期的画坛名家谈艺论画,画家之间的密切交往不仅仅是对自身艺术的增益互补,同时也共同促成、影响了画坛风尚的形成与演进。早年在松江时,冯超然结识昆曲泰斗俞栗庐,经俞氏荐介,与张履谦相识,并受邀客居补园,在园中的文人雅集中结识了陆廉夫、王同愈、顾鹤逸等书画大家。1924年,冯超然又与由苏州刚迁至上海的吴湖帆住在同一弄堂内,嵩山草堂与梅景书屋比邻而对,此后数十年,两位画家虚怀若谷,互敬互重,传为艺坛佳话。
根据以上逻辑,我们的展陈也以此展开。展览分为文献展示区,包括对海派背景、个人经历、师友交往等做一些文字、文献类的展示;作品展示区包括独步画坛(人物画独步画坛,郑振铎语)、南北山水(山水画融合南北,褚德彝语)、妙笔神意(花鸟画仙姿妙笔,叶恭绰语)、草堂传灯(师教诲终身铭记,陆俨少、张榖年语)四个板块。其中弟子部分,我们选取了陆俨少、张穀年、郑慕康、陈小翠、吴一峰、汤义方、冯让先、孙琼华、唐冠玉9位弟子代表作品。
展览展期近3个月,展示作品80余件套。我们试图通过这个展览,一方面向观众系统而全面地展示冯超然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展示冯氏书画理念对后学的影响,以及以陆俨少为代表的冯氏弟子艺术上与乃师的传承关系。
此次的“草堂传灯——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是在以陆俨少、馆藏研究为主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展览研究的宽度与深度,加强提升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的能力,为“十四五”期间建设嘉定文旅“六个中心”之一的“海上山水画研究中心”的目标任务添砖加瓦。同时,积极开展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研究展示,在为推出一系列品质高、影响大、覆盖广的优秀展览活动上下功夫,以满足广大市民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以上为策展人语,题目为编者所加)
①东蒙隐居图 陆俨少 1988年
②秋江大雨图 冯让先 1944年
③松山仙居图 冯超然 1937年
④布袋和尚图 冯超然 1927年
⑤长鼓舞图 陈小翠 1964年
⑥合欢山大瀑图 张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