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夏至栽秧忙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它既是一个时令节气,也是农时农活转换的标志,宣告着传统农业中夏收的结束和夏种的开始。

在我们江南水乡,夏种就是晚稻的栽插,一个多月前在秧田中培育的秧苗有20厘米高了,急待人们移植到大田里去。此时,所有农田在小麦收割后都已翻耕暴晒,并施入肥料,一经满灌河水,土壤立即软化疏松,再经过耙耖,水平如镜的田间仅露出弯弯曲曲的小埂,将不同高度的田块分割开来。一些平时见不到的动物也纷纷露脸,晚上更是蛙声一片,这时莳秧的农活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过去我们江南农村习惯上将夏至视作晚稻栽插的开始日。人们把夏至到小暑这15天分为三个区段,每个区段五天,分别称为头莳、二莳、末莳,提醒农人绝对不要将栽秧拖延到小暑里去,否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要是在小暑过后,还有“白田”存在,不论是生产队的大田还是私人的自留地,肯定要遭到旁人议论讥讽的。

我下放在溧阳西南农村,水田一望无边。虽然在“以粮为纲”口号的督促下,生产队很不情愿地也种植一部分双季稻,但稻麦两季还是主打品种,晚稻栽插任务繁重。200多亩土地要在短短的半个月中都栽上秧苗,即意味着每天要完成15亩左右。那时一个生产队里也就20多个男劳力,除去耕田耙耖、养牛喂猪和晒谷扬场的,每天真正能栽秧的劳力就“捉襟见肘”了,只能将年轻妇女和姑娘丫头动员起来,全力以赴,否则公社大队会随时检查,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栽秧没有机械化,进度缓慢,每人每天最多只能栽秧5—6分田。因此,我们天刚亮就要下田拔秧,大约要拔满百余个秧把子才能吃早饭。然后挑着重约百斤的秧苗,踏着泥泞的小埂来到田边,先均匀抛秧,再拉好绳子,依次开栽。一般早晨拔秧,上午栽完,下午继续进行,不到天黑是收不了工的,每天劳作时间都要超过12个小时,好在那时年轻,一夜休息,第二天又生龙活虎了。

栽秧是一项讲究技巧的农活,一般要两三个年头才能跟上趟。如能得其要领,不仅速度能快,也能使活儿漂亮受人夸奖。据说过去村上曾有某某人穿了白衬衫下田,一趟秧下来,衣袖上不会沾上一点泥水的。也有说过去栽秧是不用绳子的,某某人只要事先瞄上一眼,再不规整的田块,他都能首先把头趟秧苗拉直了,不佩服都不行。本人栽秧多年,觉得要达到既快又好,还是有些要领的。首先判断风向,最好风是从身后右方吹过来的,这样秧苗才不会吹散,因为栽秧实际上是用食指和中指合并一起夹住秧苗顺势贴进泥土里的,使秧苗总体上呈向前并略有左倾的状态。其次是栽秧时左手的分秧动作也要及时跟上,这样效率才高。再次脚步移动也不能紊乱,一般栽第二株秧时,就移动右脚,栽到第五株秧时就移动左脚,交替后退,使两脚和前面的秧苗始终保持平行,反复如此,必定能使株行保持平直。一般来说,那些秧苗栽得好的,大多也是手脚灵巧干活利落之人。

夏至时节,随着秧苗陆续栽插完成,马上就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暑期,秧苗也进入分蘖(俗称发棵)状态。“人在屋中热得跳,稻在田里热得笑”,大概就是此时农村状况的真实写照吧。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品种改良,现在不少农活都有所提前,不到夏至,晚稻大都栽插完成,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但对于在田野辛勤作业的农民,我们仍是要时刻心存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