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鸭鸽营格勒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太行山下,冀中平原的南部,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如果没有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一批批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在此驻守、在此学习训练、在此经历人生中最为神圣最为严格的考验和锻炼,从而走上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岗位,也许这个名称奇特的地方仍然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这就是河北省临城县鸭鸽营。

传说明朝时有两支军队在此驻扎,分别着青衣和黑衣,人称青鸭子军、灰鸽子军,该村故名鸭鸽营,后分为东鸭鸽营、西鸭鸽营,俗称东西牙更。还有一种传说,这里原为一片树林、沼泽地,是鸭子、鸽子的栖息之地,故取名鸭鸽营。

1952年空军在此建造营房,修建飞机场,1955年“首都航校”——空军第六航空学校第二训练团入驻,这个地名才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然而,鸭鸽营却被二团人昵称为“鸭鸽营格勒”。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从航校分配到鸭鸽营气象台来的。一到气象台,就受到了1957年入伍的丁宪义、林树广等好多老兵的热烈欢迎。一个个大大的拥抱,一次次紧紧地握手,让我既高兴又激动,更有一声声相同的欢迎词让我惊讶:“热烈欢迎新同志来到鸭鸽营格勒!”

“鸭鸽营格勒”,一个多么奇怪的名字啊!

一段时间后,我才体会到鸭鸽营虽然在铁路大动脉京广线上,但确实是个穷乡僻壤。没有整齐的道路,更别说繁华的街道,有的是晴天一地灰尘、雨天一地泥浆的坑坑洼洼的村间小道。没有穿着整齐,更别说光鲜靓丽衣服的人们,有的是光屁股的孩童和衣衫褴褛的大人。没有购物的商店,只有光线昏暗的供销社,卖些品种有限的日用品,如针头线脑、散装的带着咸味的醋和带着酸味的酱油,以及散发着浓烈气味的劣质白干。但在赶集的时候,仅花5分钱就能买到一大堆红枣或一大堆核桃。当地人们生活的贫穷和经济的落后显而易见。

虽然如此,但此地民风淳朴,人们善良憨厚,诚信质朴,勤奋刻苦。没有奸诈欺骗,没有口是心非,社会风气极好。对待子弟兵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令人动容。因此这里被50年代的老兵称之为犄角旮旯之地。

“格勒”是斯拉夫语城市的意思,与“旮旯”读音有些相似。有好事者将“格勒”按在地名鸭鸽营之后,称为“鸭鸽营格勒”,寓意既是犄角旮旯之地,又希望今后能像城市一样繁华。后来,“鸭鸽营格勒”渐渐被泛指当地村庄、车站、营房、机场等地。

自从“鸭鸽营格勒”的名字问世后,有人大声地喊,有人小声地说,不管怎样,慢慢地被相当一部分老二团官兵明里暗里接受并喜爱了,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有人说,祖国大好河山,没有什么犄角旮旯和大堂正厅之分,称鸭鸽营为“格勒”是对现实不满,不怀好意,有贬低什么之嫌,是一种“不良风气,不能提倡”。

可是对我来说,当年第一次听到“鸭鸽营格勒”的时候,马上联想到苏联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扭转了局势,成为了卫国战争胜利的转折点,无数苏联民众和士兵奉献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把自己工作战斗的地方也当作斯大林格勒一样,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培养更多的空中英雄,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鸭鸽营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似乎也可相提并论。自然而然,在老兵的影响下,“鸭鸽营格勒”也成为了我的口头禅。

70年代,我所在的常州第三电子仪器厂的书记、革委会主任王洪起同志是1938年参加八路军的抗战老兵。他知道我在鸭鸽营当兵的经历时,惊喜地问我:“你也在鸭鸽营格勒待过?”一句问话把我带回那激情岁月。原来他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直接到鸭鸽营参加了一个空军培训班。鸭鸽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6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便逐渐少有人再称“鸭鸽营格勒”了,因为“格勒”毕竟带有“苏修”的味道。至于最后“鸭鸽营格勒”的名字是随着部队撤编而消失的还是在撤编前就已无踪迹了,我并不知道,估计也无法考证。

时间已过去一个甲子多了,最早叫出“鸭鸽营格勒”的前辈们,当初也许有牢骚的成分,也许有戏谑的因素,也许有真诚的期盼,也许有更多的也许……

然而,“鸭鸽营格勒”却永远成为了曾经在鸭鸽营生活、学习、工作、战斗的官兵、学员、家属、职工们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昵称,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