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港桥小学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港桥位于常州南门外,是京杭大运河支流永安河畔的一座旧街镇,因拆迁建设,消逝已10余年,尚余文物“大港桥”。港桥小学在港桥东街东巷门外右首,是一所完全建制小学。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一至五年级就有10来个班级,师生400多人。
港桥小学校长蒋德成,中等个儿,老成持重,办事沉稳,有长者之风;副校长徐中兴,作风练达,有几分诙谐幽默,很有“拿人法”;教导主任钱国荣,个子不高,门牙掉了一颗,头发不大兴旺,却精神抖擞,办事干练,雷厉风行,他还兼任体育课,胸口总挂着个铁哨子,专司“立正、稍息”。
赵亭老师写得一手好行楷,在港桥有文化标杆地位。赵老师授课井然有序,细致到位,小学生亲近而尊重他。朱焕英是一年级的老师,个子不高,稍有些发福,头发花白。朱老师戴着老花镜,从眼镜上方看人,很认真地踩着破败的老旧风琴,以唱歌的调子说“小朋友好”,同学们回唱“朱老师好”,这回唱是她要求的,是为了教会我们讲礼貌。有顽劣小学生背地里称她“朱老太婆”,被人报告了,朱老师很光火,将他叫到办公室教训,再“关饭学”。
万福康老师戴一副黄里透红边框的眼镜。他是小学教师中的“正牌军”,中师毕业,能弹风琴,也能唱歌,对小学生和气可亲。在当年的政治环境里,他一般教我们唱些“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多少喜儿翻了身,锦绣河山放光彩”之类,有时也教唱些艺术性强的歌曲,对小学生的审美启蒙很有好处。
王友信老师是翁家桥人,缘于姓王的老师有几位,我们叫他信老师,是三年级的班主任,兼教语文课。他个子较高,偏瘦,颇擅“拿人法”,平时给学生有十二分的威严感。学生不规矩、学习不认真时,他眉毛一竖,声色俱厉,小学生没有不被镇住的。信老师亦擅行楷,尤其能大字书法。他用束帚蘸了浓石灰水,在港桥生产队南街头的仓库山墙上写下“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最高指示”,每字有四五十厘米见方,字字工稳大气,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信老师这手书法无形中提升了港桥小学的地位,也提升了文化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王兴华老师是河口人,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比较温和。王老师有一定文艺素养,中心校组织文娱活动,他挂帅指导学生排练,且到乡里会演,成绩不俗。
港桥小学校风学风比较规正、谨严,老师们认真负责,学生也大都努力,总体学业成绩良好。从港桥小学走出去的学生,进前黄中学的相对多些,大都学业前途不错。如港桥东街从港桥小学走出去的大学生就有:吴秀娟,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王东生,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本科毕业;庄兰芳,武汉测绘学院(今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本科毕业;王亚明,南京大学法语专科毕业。东街出去的大学生们学业成绩优秀,惹得街上及周边不少人艳羡,甚至嫉妒。港桥小学在当地是有相当美誉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