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让“邻居”这个词有了更温暖的定义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锦绣天宁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汤怡晨 蒋英英) “张阿姨,有空吗?我的左腿又酸又痛,想去医院看看。”“有空!我现在就陪你去!”近日,81岁的小东门桥社区东苑小区居民沙如琴向唠唠嗑志愿服务队求助。服务队志愿者张玉春二话不说,扶着老邻居就上了医院。

小东门社区唠唠嗑志愿服务队成员主要由社工、网格员、热心居民、五老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辖区单位志愿者等组成,居民志愿者平均年龄70岁,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61岁。正是有了他们在邻里之间的爱心传递,点亮了一束束动人的光芒,让“邻居”这个词有了更温暖的定义。

社区居民口中的“张妈妈”

今年73岁的张玉春,是小东门桥社区唠唠嗑志愿服务队的主力队员,社区里的居民都亲切地喊她“张妈妈”。

居民曹阿姨几年前在接连遭遇变故后得了抑郁症。“我一个人不敢在家睡,玉春妈妈就住到我家里,一住就是3个月。我父母走失了,玉春妈妈和邻居们就帮着一起找,真是比亲人还亲!”曹阿姨说,去年12月,父亲突发脑梗,又是玉春妈妈陪她去医院,忙前忙后。“后来,父亲的后事,都是玉春妈妈等志愿者帮着一起料理的。你说说,我该怎么谢她们?”

关心关爱是相互的,张玉春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应。一次她意外伤了脚,躺了一个多月。“邻居们都来陪我、照顾我,我心里舒畅多了。以前都是我去帮助别人,现在不能动了,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人需要被关心。遇到烦心事、糟心事,大家互相托一把,咬咬牙就能挺过去。”

爱的接力棒,在居民间传递

在张玉春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王爱勤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61岁的王爱勤遭遇了一场车祸。出院后,她在床上躺了整整半年,丈夫不仅要忙着带外孙女,还要烧饭、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生活彻底乱了套。

此时,邻居成了她最强的依靠:楼道长、居民小组长、张玉春等10多个邻居每天轮流上门探望,陪王爱勤说话,帮着买菜做饭。谁家烧了好吃的,就送一份来。在邻居的开导和陪伴下,王爱勤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从此之后,王爱勤对小区里的事特别热心。沙如琴的老伴中风多年,儿子又突遭意外,沉重的打击让老人变得不愿出门。王爱勤几乎每天上门看望,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开导沙如琴,约她散步,带她参加社区活动。现在的沙奶奶热情开朗:“很幸福,有这么好的邻居,还愁什么?”

年轻血液加入,让服务队更具活力

史榴英81岁,老伴去世后一个人住在东苑小区。儿子多次叫史奶奶搬去和他一起住,史奶奶总是不肯,她对记者说:“这个小区的邻居多好啊,怎么舍得走。”

正说话间,有人敲门,原来是物业人员高天培给她送来了一些常用药:“奶奶,最近感冒的人多,出门戴好口罩,人多的地方尽量不要去啊。”今年26岁的高天培是唠唠嗑志愿服务队的年轻力量,去年开始与史奶奶结对,每周都会上门探望,给史奶奶打扫卫生,有事跑跑腿。他说,如今唠唠嗑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不再只有老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服务队中。

“邻里之间相互照应一下,看起来似乎没做什么大事,但就是这样的凡人善举,真的很温暖。”小东门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高倩媛表示,社区三分之一的居民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最怕的是寂寞,为此,社区把热心居民组织起来,壮大唠唠嗑志愿服务队,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心理慰藉,使社区大家庭更温暖、更有爱,形成邻里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