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书写时代答卷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深刻认识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致力于提出新问题并寻求科学的答案。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其实就是矛盾,而矛盾无时无处不在。哪里存在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从而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思维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空间。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正是基于对这些重大时代课题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实践证明,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执政实践中,始终秉持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人民群众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回顾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其实质就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方方面面存在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矛盾和问题。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坚持问题导向,我们根据新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我们已经从着重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重点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更是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才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践表明,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宝贵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要前提。
坚持问题导向是面对、聚焦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新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尝试,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对人类未来发展问题的解答,也同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导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因为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有的是新问题,有的是老问题,有的是新老问题的叠加和交织。我们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要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只有从问题出发,聚焦解决问题,才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向顽瘴痼疾开刀,这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不能因过往成就而懈怠,更不能因“道阻且长”而退缩。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不断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真刀真枪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