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以城带乡 以乡兴城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董逸 通讯员 钱寅

环境美起来,村村形成各自“特色”;人才引进来,在广阔乡村发光发热;功能配置多起来,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去年以来,天宁区全面启动国家级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区项目,通过重塑城乡关系打造乡村振兴的“天宁样板”。

城乡融合,城乡共富。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超15万天宁农民变成股民,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51亿元,村均7807万元,其中14个村的资产总额超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1,成为全国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聚焦乡村建设,形成城乡互补的融合家园

“经过小微水体整治,我们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美’村庄了。”郑陆镇梧岗村村民吉林难掩喜悦之情。

伴着几代梧岗村人成长的五组河、大塘河、新沟塘,一度环境问题突出,河水变少变脏。经河底清淤、岸坡整治、绿化种植、沿岸新建篱笆、粉刷亲水平台后,目前,几条河的水质均提升至Ⅳ类以上,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近日,梧岗村被评为2023年度全市第一批幸福小微水体示范片区。“水清、岸绿、景美、人欢”的景象回来了。

建设美丽生态,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天宁区持续提升查家湾、牟家村、丰北村、石堰村等市级美丽乡村的运营水平,加速打造一批“景美人和、村强民富”的美意乡村集群。为调优生态,全区实施了“三全一廊”整治行动,近两年关停并转“危污乱散低”企业653家,腾出发展空间370亩;宜居乡村建成率、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率、农村生态河道治理率均达100%,新增生态绿地空间5000亩。生态环境从一处美、一时美迈向全域美、长久美。

聚焦资源堵点,打通城乡流通的融合渠道

“骑着自行车下班,看看路边景色就到家了。”王逸恺是郑陆镇工作人员,去年“拎包入住”申达人才公寓,通勤时间缩短90%以上。公寓的公共区域设置了咖啡馆、健身房、阅读区、户外庭院等,定期举办适合年轻人的聚会。

健身、交友、养宠物、找创业伙伴……天宁区“个性化”的人才公寓满足每位住客的需求。如青柠人才公寓拥有超大面积共享空间,涵盖餐饮、健身、电竞、潮玩、社交等多种功能,目标是打造全国首个潮玩主题人才社区。

让更多生产要素涌流,以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天宁区打通人才、土地、资本等堵点,建成投用3个农业硕博工作站,成立苏南首家乡村振兴学院,3000余套人才公寓“上新”,让城市里的年轻人“下得了乡”。同时,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制技能培训,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0人次以上,帮助1600多名村民进城创业就业,让村民“进得了城”。天宁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剑说,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国有资金投入2亿元,有效带动和撬动社会产业资本50亿元。

聚焦功能,建设城乡一体的融合体系

日前,郑陆镇与常州市机关幼儿园牵手,就季子幼儿园办学事宜达成协议。该园位于郑陆镇季子文化公园南侧,是全镇首家普惠性民办园,规划提供450个学位,计划明年9月1日前达到开园条件,并争创省级优质幼儿园。

“现在看病、报销方便多了,出门走5分钟就能把病看了。”郑陆镇施家巷村民苏湘静难掩内心激动。以往看病都要跑城里,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医保还能报销。据悉,为优化农村医疗资源布局,郑陆卫生院与8家三甲医院建立了医疗合作关系,郑陆镇便民服务中心将医保业务窗口搬到群众的“家门口”,创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

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去年以来,天宁区制定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等12个行业管护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7%以上,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依托焦溪古镇、寺墩遗址、舜山小镇等项目,美丽乡村、历史文化与美食、美景、美宿等业态深度融合,构建出一幅“一二三产融合、文商旅农互动”的产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