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三会羊皮筏子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初识羊皮筏子,距今已近30年。1995年秋日,刚抵兰州的第一站,就到黄河边,本是来领略铁桥的雄姿、水车的古老,我却被黄河里星星点点的羊皮筏子镇住了。

其实,那时我对它一无所知。陪同的当地同行告知,古时候黄河上载人过河的船多是这种皮筏子,已有千年历史,一般用羊皮制作,也有牛皮的。黄河流域畜牧业发达,两岸牛羊遍野,北方先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探索,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制作出了这种水上交通工具,就如南方先民发明独木舟、竹排一样。

我出神地盯着夕阳中的黄河,那河面如黄绸缎那般,在微风中起伏,似一组组五线谱。羊皮筏子上坐着身穿五颜六色衣服的游客,在黄河水有节奏的晃动下,轻快地嬉笑着、欢笑着,就像点缀其间的彩色音符。筏子的边上坐着筏子工,他用木浆悠闲划着水,嘴巴一张一合向游客说着什么,岸上的我们听不清,当他扯开嗓子唱出一声悠长的民歌,众多的游客齐声附和,我们听见黄河汇成了歌。

我们在兰州的整个行程,黄河边上就只有短短半个小时。刚认识的羊皮筏子成了我心中的牵挂。

第二次与羊皮筏子见面,已是一别17年。没想到,竟是在繁华大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里。这久违的羊皮筏子,静静躺在“航海历史馆”展厅里,在波澜壮阔的航海博物馆里,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点”,却承担着航海史上从古到今演变的重要角色。那天的讲解员似乎对它情有独钟,特别详尽地介绍其前世今生:你们看,羊皮筏子在纵横木条组成的框架下,串绑着多个羊皮囊,唐代以前称为“革囊”,到了宋代叫“皮囊”,俗名又称“浑脱”。北方人因缺少木材而“缝革为囊”,羊皮较牛皮制作简便,易充气、易搬运,便于组筏,就被大量采用。如今黄河上游的交通越来越畅达,羊皮筏子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渐渐从渡水工具演变为旅游体验。

何时能够“体验”一回?惟有思念与等待。

终于3年后,我与羊皮筏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不过地点改到了宁夏沙坡头。作为游客,我们4人一组,穿好救生衣,弓着腰小心翼翼走上羊皮筏子木架,那筏子即刻在黄河里晃动起来。筏子工要我们两两背靠背坐稳,随着一声“开筏了”,木桨缓缓划开黄河水,向前驶去。这里的羊皮筏子游乐项目,不是如当年我在兰州看到的那样横渡黄河,而是从黄河漂流驿站始发,顺流而行。筏子工用一段顺口溜,回答了我们对羊皮筏子制作的好奇:“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曝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看似“粗犷”的羊皮筏子,制作工艺很是复杂,包括选羊、剥皮、浸水、曝晒、去脂、扎制、吹气和注油盐等多道工序后,才能成型、试水,数十只羊皮囊整齐排列在木架上,载重可达一吨。

在我们沉浸于羊皮筏子制作精巧的遐想中时,一句西北味浓郁的“花儿”响起,筏子工唱起了宁夏花儿民歌《阿哥的白牡丹》,“白牡丹呀就白者是耀人哩,阿哥的白牡丹呀……”反串女声的特别韵味,让我们不住叫好。边听边看,沿途在高耸沙山掩映下,古老码头、制陶遗址、黄河水车等一一从眼前掠过。岸边景,歌中情,情景交融,刚开始觉得有些摇晃的筏子似乎也平稳了许多,悬着的心早已不知不觉放了下来。

待一曲唱罢,不多时就到站了。“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由于羊皮筏子不能逆流而行,游客上岸后,就得由筏子工背起筏子返回起点。望着他们渐远的背影,我想,没有筏子工默默的负重,哪来游客乘筏的悠闲?